一、公共管理事务的两个中心
公共部门的管理事务中心有两个,一是以人类为中心,一是以生态为中心。前者将人类的价值与利益置于非人类之上,后者则在最大限度承认人类利益的基础上更加平均的考虑非人类世界的利益。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我们更加偏重是前者,我们通过不断的改革解放生产力,生产足够多的产品,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变化的公共服务或是产品需求,从而达到改善或是重塑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以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管理单纯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以及量的扩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以GDP论成败”。而以生态为中心的公共事务管理,则是随着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治理益加复杂的情况下建构起来的。在国际上,以生态为中心的一系列话语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信念、价值、通则以及共识)已经建立起来,新的话语体系对公共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新公共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生态为中心的新话语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生存主义阶段,盛行于20世纪60-70年代,他们认为环境会对经济发展和人口扩张形成强制性的制约,公共管理部门需要对公众行为施加必要的约束和管理,才能真正解决两者的矛盾;第二个阶段就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环境对经济、人口增长的制约不是绝对性的,人类可以通过有效的公共管理,使得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统一,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和保证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同时,确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和原则也有利于提升经济的竞争力,提升社会公共管理水平。
二、以生态为中心的公共管理愿景:环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
以人类为中心的公共管理事务,核心在于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其构建和发展基于经济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假设与经济理性前提,单纯关注数量增长或规模扩张。但是以生态为中心的公共管理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更多的基于生态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统一体)与生态理性前提,重点在于界定政府及其提供的服务(公共管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这里,环境价值不仅仅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一个议题,而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主导力量,贯穿在政府行为的各个方面,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
1.节能环保。最大限度减少物质与能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废物排放,实现非物化和绿色化;
2.和谐共赢。在公共政策上,强调伙伴关系,平等合作,积极协调各个管理要素,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科学创新。从以人为中心的公共管理转变到以生态为中心的公共管理,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实现结构、行为以及制度的生态转型和调整,预防不利于生态发展的机制形成;同时还需要知识、技术以及制度创新,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为中心的公共管理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它将人与自然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依赖于这个整体的发展,它主张人与自然是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强调人和自然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和谐,生态理性虽然有人类、自然理性发展的内涵,但更多的纳入了人与自然伦理关怀的感性内容,为我们描绘了环境友好型公共管理的美好前景。
三、环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在中国生态建设中的可行性
随着环境议题的重要性不断增强,需要国际上形成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环境危机治理的公共管理新体系。这一新体系的构建和实现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在公共政策和法律框架上,需要将环境考量列入政府规划和法律制定当中,通过公共行政力量和法律的强制力量来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二是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会组织的推动。在欧盟等发达国家,这一环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体系正处于积极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处理不但考验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也会在实质上影响世界环境发展的格局。事实上,环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在我国也是是适用的,从政治可接受上来说,环境友好型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符合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生态为中心的公共管理实践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的可行性来说,一是欧盟等先进国家已经有大量的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二是积极践行环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有助于促进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型,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和执行力保障。从国际影响上来说,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共识,积极推动环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体现了负责任、建设性的大国形象。
四、环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要达到这一个目标,需要建立起以生态为中心、环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体系,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
1.唤醒社会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讨论,促使环境议题主流化。公共管理部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得公众积极关注生态环境议题,充分认识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可以由环境部门公开环境信息,为社会讨论提供基本资料;制定生态环境发展的长远规划,将环境保护贯穿在公共管理的所有行为之中;为环境保护讨论提供适当的平台,为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提供必要的渠道等。
2.积极探索构建有效的环境友好型公共管理体系。例如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时,必须贯彻环境保护理念,积极扶持生态转型项目,加快生态科学、生态技术的研发,促进国家生态竞争力的成长。在环境制度的建设方面,积极推行领导人环境责任制,建立起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在人才选拔、任用上坚决贯彻和体现环境价值。最后,必须要加强环境立法,建立起独立的、更加严格的环境监察制度,并积极碳素建立起环境补偿机制,切实维护环境权。
五、结语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而环境友好型公共管理新体系的实践将从细节上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所面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丁婉娟,张慧。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渭南高新区产业生态化模式研究。内江科技,2013年 第9期.
[2]宋捷,李恩慧。政府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研究。安徽农业科学, 2013年 第21期.
[3]周荣。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商,2013年 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