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脉, 文化对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性。新中国成立70年来, 特别是新时代以来, 党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 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我国国内面临新的发展情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及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等因素都要求文化体制做进一步改革。本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新时代; 文化体制; 改革;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对政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极其重要。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因此, 我们要从我们党、国家、中华民族发展的高度出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深化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
一、党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相当长时期, 我国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此, 精神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文化建设的内涵。历史延续到江泽民执政阶段, 党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予以重视。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共同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组成部分;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又要求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体制改革在胡锦涛时期得到了进一步重视。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认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为此,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体制改革做了明确部署, 要求充分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新时代, 习近平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序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了顶层设计, 要求建设社会文化强国,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3]。2017年党的十九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进一步加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目标, 为新时代进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深化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必要性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组成部分的文化建设, 在新时代面临新情况、新环境,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必要性。
国际形势发展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经济视角看, 当前世界正面临深刻的变革与调整时期, 无论是老牌大国、新兴经济体还是其他层级的经济体在都具有很强的发展欲望, 调整经济结构是各国的理性选择;此外, 各国利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外部性, 谋求相互合作与联系, 但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一些不确定性。从政治格局看, 冷战以来的世界多极化发展方向没有变, 一超多强的格局有了新变化, 一些地区性大国逐步崛起, 美国为谋求永久霸权试图改变世界原有格局。从科技视域看, 以新标志的联网、新材料、新技术为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影响了大众的思维方式。再者, 由于国际间联系加深, 各国文化交流频繁,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 在当前国际形势发展背景下,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发挥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 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侵蚀, 抵御西方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 都需要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
我国面临的国内新情况要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十八大以来, 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时代, 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新征程, 原有的发展方式不足以匹配新的发展目标, 因此, 创新驱动成为主要发展动力。而且,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 绿色发展理念将贯穿经济发展始终。面对新情况, 文化日益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愈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大指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适应主要矛盾的变化,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们党不仅要让人民享有富足的物质生活, 而且要让广大人民享有丰富的文化生活, 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长期以来, 文化建设一直受到重视, 但在文化领域, 还存在很多不可回避的问题。譬如, 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在一定范围内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面对有些领域道德失范、社会成员“三观”不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社会思潮方面显得尤为紧迫, 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在舆论引领方面, 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合拍的网络言论时有甚嚣尘上现象, 社会需要正确舆论引领和优秀作品鼓舞;公共文化方面, 文化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城乡、区域文化差别明显;文化的国际化方面, 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解决这些问题, 亟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三、深化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安排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新要求。首先,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内涵, 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 指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则, 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立足当代中国现实, 结合当今时代条件,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1];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党的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阐释及其发展原则是我们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新依据。综合各个时期, 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 提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安排。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也意味着中国进入强国时代。在强国时代, 无疑不能忽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首先, 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国要成为现代化强国, 不仅硬实力要硬起来建设强大的物质文明, 而且软实力也要强起来即要创造强大的精神文明。因此, 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认为:“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 未必就能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 但精神失落了, 那国家能称为强大吗?”[4]显然, 建设现代化强国不能忽视软实力方面。
其次, 重视优秀中华文化在中国梦实现中的地位及其国际影响力。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 华夏儿女创造了赓续不绝、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 它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再者, 中华文化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当前, 一些论调, 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中低收入陷阱”等不绝于耳, 破解这些论调、提升中国的国际认同度, 还需要依靠中华文化的力量。为此, 习近平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古往今来, 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 不是靠穷兵黩武, 不是靠对外扩张, 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4]因此, 在国际交往中, 我们要宣扬中华文化禀赋、中华民族精神, 以德服人、以文化人。
(二)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具有决定作用。新时代, 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异常激烈, 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争得主动, 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首先, 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是我国立国的根基。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发展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 将中华民族通过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理念等方式团结起来。
其次, 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人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的思想基础, 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必须以此来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再次,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2004年开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性工程, 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 为我国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各方面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新时代, 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意识形态传播的手段转换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 网络意识形态对党的领导、国家政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兼而有之。所以, 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需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科学体系, 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是党中央一直强调的工作,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之加以建构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四,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舆论的力量不能小视。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 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因此, 我们党历来重视舆论的重要性。2016年,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认为:“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 民意的‘晴雨表’, 社会的‘黏合剂’, 道德的‘风向标’, 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 社会的‘分离器’, 杀人的‘软刀子’, 动乱的‘催化剂’。”[4]总之, 新时代, 我们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第五,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当前, 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 人民群众对互联网的依赖度日益加深。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正式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报告披露, 截至2017年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5]。该数据表明, 中国网民数量庞大, 网上文化传播对中国民众的影响力巨大。网上的不良内容, 如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等侵蚀人民群众利益。此外, 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行为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因此,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认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 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 不符合人民利益。”[6]
为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做强网上正面宣传, 积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 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4]
(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1], 它能够把整个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 对社会运转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也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 习近平认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 能否构成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 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关系国家长治久安。”[4]为凝心聚力、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国家安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有必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 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 “抛弃传统, 丢掉根本, 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4]因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之一。再者, 我们在革命时期, 创造了革命红色文化, 诸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等, 在改革时期, 我们凝结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震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都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其次, 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凝聚中国力量,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时代新人的引领作用, 让人民理解、接受并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需要将其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因此, “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涛、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 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4]
再次, 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定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指导文化建设的主心骨,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中要一以贯之, 才能切实增强干部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
(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要使公民个体思想道德和社会思想道德协调提高。在做到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的进程中, 同时确保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养。二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全社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三要教育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梦的宣传,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强化对个体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同, 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要进一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营造公民向上向善氛围。五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 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1]。
(五)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为此, 一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长期以来, 我国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 体现了文化公共产品属性, 但在市场机制下, 文化的经济效益也是需要考量的要素, 因此, 在把社会效益置于首位的前提下, 文化管理体制既要体现社会效益, 也要体现经济效益, 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二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公共文化体制, 开展多样性群众性文化活动。三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产业化能够带来高效益, 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因此, 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体系, 创新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和构建新型文化市场体系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体育强国不仅体现在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上的好成绩, 而且体现在群众的身体健康状况上。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 为强国梦的实现提供健康支持。五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对外文化交流, 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让世界真正了解全面的中国, 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之,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 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出发,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 201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5]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8) 》发布, http://www.cac.gov.cn/2018-11/06/c_1123672145.htm.
[6]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 2016.
[7] 黄坤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 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