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互联网下民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与实现路径

来源:农家参谋 作者:肖雅丹
发布于:2020-06-10 共2229字

  摘    要: 作为公共表达的强有力渠道,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为减少消极影响的发生,需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完善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真正做到依法治网。

  关键词: 网络民意;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 影响; 相应策略;

  为影响公共政策议程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表达必须通过影响公共政策的强有力渠道——媒体进行弥补了反映民意分散、社会影响力低、反应滞后、关注度低的传统渠道的不足,也就是以网络媒体为民意渠道集中很难直接影响政策的分散的个人意见。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网络舆情随着我国影响公共政策的重要因素——网络媒体的发展正日益增强。

  1、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正面影响

  1.1、 作为一种新的手段和新的政策表达方式,能加快社会问题的传播,促进政策问题的认同

  能迅速传播的互联网政治民意的形成和集体效应,能够超越地域和时间的传播限制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只有当一个社会问题,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来看,在其开放性和匿名性的解决政策问题最有力的网络媒体的催化下,成为影响全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问题时,这是将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的关键步骤,才能将其确定为要制定政策议程的公共社会问题。

  1.2、 扩大政策选择范围,促进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和变化

  我国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各种政策方案中选择、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根本利益需要的公共政策,这是政策制定的最终目的。在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运行过程中,政府部门能够在短时间内借助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互联网上的信息和知识量,获得大量凝聚公众智慧的详实、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使其“有限理性”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即更接近经过理论评估和实践检验的“完全理性”,那政府发布的每一项公共政策必然会促进决策的科学化。[1]也因为政策环境的变化,必须加以调整、补充和完善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公共政策。
 

互联网下民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与实现路径
 

  1.3、 确保政策有效实施,加强政策监督管理

  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遵守规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是一个由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决策活动组成的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容易出现各种形式的严重损害公共政策权威的“政策变形”、“政策扭曲”,导致政策执行失败。我国公共政策过程在前信息网络时代神秘性太强的“黑箱操作”太多,公众通过有助于提高公众配合政策运行积极性的网络参与,不仅有助于加深公众对政策制定和表达含义的理解,还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效率。在网络时代,为减少政策执行监督缺位,由于公众参与决策的普遍性,保证政策健康运行贯穿于公共政策的全过程的基本手段——公共政策监督管理,在政策运行的全过程中,因为执行中的自由裁量权边界将受到限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策执行的随意性必然将受到挑战。

  2、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消极影响

  2.1、 公民参与的不均衡性

  信息时代的一个不容低估的难题就是数字鸿沟问题,即由于性别、阶层、收入、年龄、学历和区域等差异,人们在接近和使用信息等机会上产生的差异,导致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的社会分化。获取和支配信息的不平等必然导致政治参与能力的巨大反差,从而导致网络参与的不公平性。机会的不均等使政策的制定产生偏差,无法完全代表真实的公众意愿,造成政策制定的非代表性。

  2.2、 网络民意的非理性化

  网络增强了人类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使编辑、传播和操纵虚假信息有了更加先进的工具。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网络的匿名性,让言论发表者无所顾忌,不必考虑现实社会的责任,其合理性、公正性无法保证,虚假信息充斥在网络。二是由于考虑到自身利益,公众在网络上的信息输入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倾向,一些利益集团和社会团体会极力影响相关决策部门制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公共政策,从而使信息出现偏差。[2]三是对于公民来说,过量信息往往会影响公民的理性参与和选择。当大量信息汇聚到决策层时,信息中的夸张成分可能使决策者疲于分辨真伪,贸然决策。

  3、 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策略

  3.1、 加强提高网络知识普及率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普遍存在“先硬件后软件”现象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今后国家做出更有力的网上决策,只有加大对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利用确保为最大数量人服务的信息技术,努力填补在早期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必须加大硬件设备投资的数字鸿沟,公共政策才能真正实现所有美好的前景。

  3.2、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信息化是一场思想革命,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建设方面,必须加强提高公民自我修养的网络道德建设,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使网民将网络道德内化为个人习惯,真正保持警惕和独立,避免不合理、不负责任、导致网络失范的网络舆情信息发生,使网络行为服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

  3.3、 完善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网络的发展离不开对信息霸权和技术官僚制产生了一定制约的法律保障。[3]中国颁布了使违法者不敢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去干扰和阻挠正常公民信息的《中国公用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管理办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尽快完善已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相关法律法规,网络化法律的构建,才能保障公民平等、自由参与决策,真正做到依法治网。

  参考文献

  [1]张凡.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1.
  [2]宣扬.浅谈网络民意对司法的影响[J].法制博览,2019(10):22-24.
  [3]韩玉羚.当前中国的网络民意政治[J].法制与社会,2019(18):108-115.

作者单位:四川科技职工大学
原文出处:肖雅丹.浅析网络民意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及相应策略[J].农家参谋,2020(11):202.
相关标签:公共政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