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网络语境中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成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2-29 共6605字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而兴起,它“既指网络技术中产生的术语、行话,又指人们在网上进行交际的特殊用语。”[1]95本文主要以后者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它是网民利用网络这一载体进行在线交流时所使用的、在语义、语法、语音乃至谋篇布局上都不同于全民语言的那部分语言,其成品主要包括手机短信、QQ 即时聊天语、BBS文章等。网络语言作为全民语言的一种变异形式,是网民在网络这一特殊语境中对全民语言有预谋地偏离常规的结果,因此,与全民语言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一) 新颖别致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网民们追求的是标新立异,享受的是常规被打破后的快感,所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总是积极改造全民语言以获得陌生化的表达效果,而这主要是通过词汇和语法上的创新来实现的。

  1. 词汇创新。网络语言中的词汇创新主要涉及了词形和词义两个方面。所谓“词形创新”,是指在网络交际中,网民利用谐音、重叠等方式赋予了全民语言中的旧词以新的词形,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这属于新词形表示旧意义的情况。

  先讨论利用谐音来创造新词形的情况。人们在网络语境中经常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来代替旧词形中的本字而创造出大量的谐音词,这些谐音词属于全民语言中旧词在网络语言中的新词形。这些谐音词,有的是因为网民们追求新奇、幽默的表达效果而有意创造的。例如,网络交际中用“杯具”代替“悲剧”来表达人们遭受挫折后的失落、郁闷、伤感等主观情绪。网民之所以选择使用“杯具”而不用“悲剧”这一旧词形,是因为它能产生特殊的语用效果,一方面“杯具”一词具有戏谑和调侃的意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悲剧事件带来的伤感情绪,淡化悲剧事件造成的严肃气氛,从而使语言表达产生幽默诙谐的效果; 另一方面,同“人生是一条河”、“生活是一杯酒”等一样,用“杯具”去描绘人复杂抽象的负面情感,也是利用了概念隐喻的方式,这样可以使语言表达真实具体、生动形象。而有的则与网络交际中“惜时如金”的经济原则直接相关。因为上网要计时收费,再加上网上交流的即时性和交互性,所以网民们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诉诸于文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没有耐性保证用字的准确性,于是就经常选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取代原有的词进行交际,结果积非成是,在网络交际中逐渐形成了新的约定俗成而为网民所普遍接受。

  再讨论利用重叠来创造新词形的情况。全民语言中的某些词或短语进入网络语境之后,网民们就将其中的某个词素重叠,于是就形成了不同于旧词形的新词形---叠音结构。这些叠音结构从作用上看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转写口语表达中可爱,童真,俏皮、亲昵的语气。例如,把“漂亮”说成“漂漂”、“害怕”说成“怕怕”等。重叠形式与原式相比,其理性意义没有变化,但却增加“可爱”、“亲昵”等附加意义; 另一类是表示强调。非网络语境中的口语表达表强调,一般是通过重音实现的,而重音多表现为音域的扩大和音长的延长上,但将口语转写为书面语时,这种强调重音不大能得到有效的体现,除非是变换词序、加注重音符号。网民们推陈出新,用汉字的重叠形式来转写了口语中的强调重音,因为在他们看来,重叠形式比原式音强更强、音域更广、音长更长,例如,“一般般”是“一般”在网络语境中表强调的重读形式。

  所谓“词义创新”是指全民语言中的固有词语进入网络语境之后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这属于旧词形承载新意义的情况。词义创新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利用概念隐喻赋予旧词以新义,通过该方式发展出来的新义与旧义之间存在源生关系,另一种是通过别解使旧词获得新义,通过该方式发展出来的新义与旧义之间没有源生关系。

  先来看旧词在网络语境中通过隐喻衍生出新义的情况。隐喻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其实质是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这一认知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就表现为人们习惯利用已固有的词语去指称新的事物或现象,从而促发旧词在原来意义的基础上产生新义。如“打铁”本是指“手工锻铸铁器”,但在网络语境中却产生了“网民在论坛里创作有分量的帖子”这一意义,两个意义之间的相似点是“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再看旧词在网络语境中通过别解获得新义的情况。“别解”是指网民为追求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而故意对某些词语的意义进行歪曲的解读。例如“留学生”,不是指“在国外学习的学生”,而是指“留过级的学生”,“MBA”,不是指“工商管理硕士”,而是“Marry but American”的缩略形式。很显然,这些新义是利用谐音偷换概念,同时对词的内部结构进行重新分析产生的。

  2. 语法创新。网络语言与全面语言在语法上并无根本不同,但有时网民为了彰显个性,方便交流,常常会有意背离传统的语法规则而使网络语言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具体说来,网络语言在语法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 1) 英汉语码混杂。在网络交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英语在汉语句子里夹杂使用的情况,这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将英语单词镶嵌在汉语句子中,例如“我在 Shopping”、“喝 High 了”、“去 happy 一下”等; 二是把英语中表示时态的词尾“- ing”、“- ed”等加在汉语动词的末尾,如“休息ing”、“吃 ed”等。三是把汉语的语气词,如“呢”、“啦”、“了”、“的”、“的啦”等转写成汉语拼音形式并置于英语句子的末尾,如“joking de”、“goingla”、“working ne”、“miss you 1e”等。

  ( 2) 极限义副词的高频使用。全民语言中的一些粘着语素在网络语境中被派生出了新的意义,并且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当作词来使用,有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是“网络语言中语素义向词义的派生式发展”,[2]110如“巨”、“超”、“暴”、“奇”、“狂”、“恶”等,它们构成的“巨搞笑”“超萌”、“爆可爱”、“狂吐”等说法在网络语境中颇为流行。

  ( 3) 突破全民语言中句法规约的限制。网络语言在句法结构层面往往突破常规,比如时下网上流行的“被就业”、“被自杀”、“被离婚”、“被增长”、“被赞成”等说法中,“被”的用法就违反了全民语言中“被”后面的动词必须具有及物性和处置性这两个条件,不仅如此,“被”在网络语境中还可以与区别词、名词等构成“被小康”、“被第一”等结构,但这种组合方式在全民语言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又如,全民语言中状语一般出现在动词之前,但网络交际中状语后置的用法却很常见,如“我走先”、“谢了先”、“我闪先”、“你打电话先”等。

  ( 二) 形象直观

  网络交际不再以声音为传播媒介,而是利用文字或一些特殊符号,通过键盘和屏幕进行“我手写我口”的“笔谈”,因此,为了方便交流,网民就尽可能地让诉诸于视觉的符号更加直观形象,这主要表现为:

  1. 大量使用键构式表情符号。网民们别出心裁地将键盘符号( 如标点、数字和字母等) 组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系列用以描摹人表情神态的简单图形。例如:①“: ) ”表示“微笑”②“^o^”表示“哈哈大笑”③“: - D”表示“开口大笑”④“: - #”表示“抿着嘴笑”⑤“: -0”表示“吃惊或恍然大悟”⑥“* - ^”表示“挤眉弄眼”⑦“: - Q”表示“吐舌头”⑧“: - @ ”表示“尖叫”不难看出,这些键构式表情符号有一个共同点,即不管它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眼睛和嘴巴都是其必有的表征形式,这大概是因为这两个部位既是人们判断他人形象的聚焦点,也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区域。作为网络语言中一种特殊成分,这些键构符号没有语音形式,形体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因此还不能算作是真正的语言符号。但作为一种形象直观的表达手段,它们在网络交际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因为: 一方面,键构符号在形式上与表达者所言之物相似,人们可以通过具象的轮廓迅速领会信息发出者的意图,这样就极大地缩短了认知解码的时间; 另一方面,键构符号在网络交流中形象地传递了言谈者的表情神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非面对面交流的副语言信息的不足。当然,这些“表情符号极具相似性的同时,也体现了语言使用中的省力原则。”[3]2182. 翻新使用古汉字。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之间一般存在映照性相似关系,这种关系尽管会随着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而慢慢减弱甚至消失,但在某些汉字身上却依然表现得十分明显,于是网民们就别出心裁地把这些汉字运用到网络语境,利用其字形上的象形特征,见形推义而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这些被翻新使用的汉字,与其说是汉字,不如说是表意的图画更为合适,因为它们所指称的对象与其字形在外观上更相像,下面我们就以“槑”为例进行说明。“槑”在古代汉语里使用,其读音和意义都同“梅”,是“梅”字的异体形式。

  现代汉语中“槑”作为不规范汉字被废弃停用了,“梅”就替代它成为了一个社会常用字。网民们在网络语境中重新启用了“槑”,这是因为该字在字形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两个呆头呆脑的大头娃娃并肩牵手的情形,所以在“呆”字的比照下,两个“呆”字就产生了形象化的延展,从形似到神似,从而赋予了“槑”字“比呆更呆”的意义,即“很傻、很天真”的意思。很显然,但这个“槑”与古代汉语中的“槑”在意义上已毫无联系。网民们借助某些汉字的象形特征,在“所像之物”的基础上衍生出新义,这种“借旧字形来表新意义”的做法在本质上是一种用字之法,即汉字使用过程中,因为接受者的重新理解而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

  ( 三) 简约经济

  为使网络交际更加方便快捷,网民们总是想方设法简化语言符号,其具体表现为:

  一是创制字母缩略词。网络语言中的字母缩略词包括两类: 一类是英文字母词,这类词通过提取英语短语或插入式短句中的首字母或关键字母缩略而成,大多数情况下,英文短语是保留其中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如“BF”( Boy Friend) 、“DIY”( Doit yourself) 等。另一类是汉语拼音字母词,这类词是通过提取记录汉语词形的每个汉字所对应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缩略而成,如“LG( 老公) ”、“BT( 变态) ”、“TMD( 他妈的) ”等。与英文字母词相比,网络语言中的汉语拼音字母词数量更多,这是因为网民对汉语拼音的熟悉程度远高于英语,所以可以根据表达需要自由地让任何一个汉语词实现“字母化”.

  二是创制数字或字母谐音表达式。为了达到简约的目的,网民们常常改变全民语言中某些词语音形义的约定俗成,其突出表现是借助于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数字等形成谐音表达式来转写现有的某些词或短语,这主要包括: ( 1) 数字谐音词。因为数字的输入比词的输入更简单快捷,所以网民们经常用一组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与之读音相近的短语,这样就形成了数字谐音词,如“886( 拜拜了) ”、“885( 帮帮我) ”、“987( 对不起) ”等。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用阿拉伯数字的特别组合来表示某种含义,我们称之为数字密码,如“13579”表示“奇怪”,因为这五个数字都是奇数,而在英语中“奇数”和“奇怪”是同一个词“odd”.( 2) 字母谐音词。为了确保网络交际的高效与快捷,网民们常用读音相近的字母代替全民语言中的某些词,这样就产生了字母谐音词,如,以“E”代“恶”、以“GG”代“哥哥”等。不仅如此,网络语言中还出现了一些谐音缩略形式,即借用拉丁字母或者数字的英文读音来模拟全民语言中某些词或短语的发音,如“B4”是“before”谐音缩略、“me2”是“me too”的谐音缩略,很显然,这些字母在输入的时候比它们所代表的汉字省时省力得多。

  二、网络语言特点产生的原因

  网络语言之所以会具有以上特点,这与网络交流形式和网络交际主体的特殊性密切相关,下面就从这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 一) 网络交流形式的特殊性

  与现实世界面对面的交流不同,网络交流是网民之间通过屏幕和键盘进行的“只见其文,不闻其声,更不见其人”的在线交流。因为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使得网络交际必然呈现出不同于现实交际的明显特点,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网络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手段缺失。在现实世界里,人们除了主要利用有声语言之外,也经常采用非语言交际手段来辅助交际。非语言交际手段又叫“副语言”,体态语就是其中的一种,它主要是通过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来传递信息。但在网络世界里,就交际双方而言,网络既是纽带,也是屏障,它使交际双方的语音形象和辅助交际的非语言手段彼此隔离,只能通过可视性的符号来表情达意。正是因为网络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手段的缺失,所以网民无法直接看到对方的表情,也无法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便创制出了一系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键构式表情符号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网络语言有了形象直观的典型特征。

  第二,网络交际中信息输出低效。与现实中面对面的有声交流相比,网络交际中信息输出的效率是比较低的,这主要是因为: 一方面,信息输出渠道的单一化。面对面的口头交际中,人们可以同时利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来传递信息,但在网络交际中,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却都必须转换成无声的视觉符号,所以单位时间内网络传输的信息量就必然小于面对面的自然交际的信息量; 另一方,信息传递中语码输出的速度慢。与现实面对面的口头交际相比,网络交际中通过键盘输入视觉符号的速度更慢。韩志刚( 2008) 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新闻播音员平均语速为 289 字/分钟,普通人语速大约为170 字 / 分钟,“而打字速度因为受到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输入法的科学性、字库选字的准确率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普通人输入汉字的速度只有每分钟30 - 50 字左右”.[4]31由此可见,通过声音进行语码输出的速度比用键盘要快很多。

  与现实中“面对面”的有声交流一样,网络交际也是即时的,交际者( 网民) 希望对方能迅速给出信息反馈,但语码输出的低效却阻碍了这一目标实现。为了最大程度上缓解语码低效输出与即时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交际者必然会竭力提高信息输出效率。一般来说,改进输入法、提高打字速度、简化语言符号是提高信息输出效率的三种常见途径。但对于网民来说,改进输入法是不大可能的,打字速度尽管可以提高,但毕竟是有限度的,相比之下,简化语言符号就成为网民们提高信息输出效率的首选途径,在此驱动下,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大量字母词、数字谐音词而呈现出简约经济的特点就不难理解了。

  ( 二) 网络交际主体的特殊性

  网民作为网络交际的主体,他们具有不同于日常交际主体的显着特点,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交际主体身份模糊化、地位平等化。网络交际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网络匿名制过滤掉了现实语境的诸多要素,它使交际者身份模糊化、地位平等化,言语行为和言语责任分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境对网民言语行为的约束力,所以交际者在这种语境里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肆无忌惮地对全民语言进行“创新”和“变异”,力争使自己的言语表达新奇独特,富有个性,因此网络语言才具有了新颖别致的明显特点。

  二是交际主体具有特殊的语用心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有一组关于网民年龄层次的统计数据: 18 岁到 24 岁的所占比例最高,达到 36. 8%,18 岁以下的占 17. 3%,25 岁到 30 岁的占16. 4%,31 岁到35 岁的占11. 5%,36 岁到40岁的占 7. 3%,41 岁到 50 岁的占 6. 7%,50 岁以上的只占 3. 3%.这表明网民这个特殊的群体是以年轻人为主。“他们上网聊天,是想感受网聊的趣味性,享受放松带来的愉悦。”[5]34作为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他们特殊的语用心理对网络语言特点的形成不无关系。网民特殊的语用心理主要体现为: 第一,求新求异。年轻网民敢于反叛传统、勇于标新立异、乐于追求个性,而这一性格特点反映在语言运用上就是力求表达方式新颖别致,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他们就想方设法使全民语言发生种种变异,以期推陈出新,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于是网络语言中便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全民语言的新用法。例如,“水母”、“灌水”等通过隐喻、“蛋白质”、“早恋”等通过别解在网络语境中获得新义;利用谐音,“帅哥”成了“帅锅”、“同学”成了“童鞋”; 利用叠音,“东西”成了“东东”、“坏蛋”成了“坏坏”; 语法上的中西合璧,高频率的词类活用、把现代汉语中的粘着语素作为自由语素在句中充当状语等,这些创新之处无不是网民趋新求异语用心理发挥作用的结果。第二,从众模仿。年轻的网民思想开放活跃,不仅主动创新,而且也能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接纳新变化。这就意味着,只要网络上一旦出现了新异的表达形式,他们就会竞相模仿,不断复制,使其很快在网络语境中流行开来。很明显,网民的从众心理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才使网络语言中的种种变异不至于“昙花一现”,它们因逐渐普及流行而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并最终形成了网络语言的特质。

  交际语境会影响语言的使用并促使其发生变化,网络语言的存在恰恰印证了这一事实。网络交际形式和主体具有特殊性,所以才使得网络语言呈现出了不同于全民语言的个性特点。

  参考文献:

  [1]周日安。 简论网络语言[J]. 语言科学,2003( 4) : 95- 100.
  [2]张颖炜。 网络语言的词义变异[J]. 语言文字应用,2011( 4) :108 -115.
  [3]周洪学。 论网络语言的陌生化手段[J]. 求索,2012( 1) :216 -218.
  [4]韩志刚。 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J]. 济南大学学报,2009( 1) :31 -33.
  [5]季安锋。 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J]. 济南大学学报,2009( 1) :33 -3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