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黎语杞方言与汉语的生态接触问题调研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15 共8031字
论文摘要

  黎语是海南省黎族人民的母语。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黎语与汉语的接触非常频繁,从语言生态学角度看,关注黎语与汉语的生态接触很有必要。为保证黎语原始资料的搜集和保存,深入了解黎语与汉语的生态接触,中南民族大学语言学及濒危语言研究团队,近年来先后六次赴海南省进行黎族语言调查,黎语杞方言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调查期间,我们以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语杞方言为对象,通过发放问卷、现场记音、入户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对黎语杞方言与汉语的生态接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

  一、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语言简况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南麓,地处海南省南部内陆,东接陵水县,南邻三亚市,西连三亚市、乐东县,北依五指山市、琼中县。黎语有五大方言区: 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美孚方言、加茂方言。每个方言区内部又可划分不同的土语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使用的黎语属于五大方言中的杞方言。现阶段,社会发展迅速,语言生态环境也随之改变。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语言生态系统中的语言接触和语言趋向也随着该县综合生态系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二、语言生态接触的类型

  语言生态接触的情况比较复杂,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黎语与汉语生态接触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 长期的深层的接触

  语言的长期接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的接触都可以算是语言的长期接触。在双语或多语的社会环境中的语言接触可以称为深层接触。

  汉语和黎语的接触属于长期的深层的接触。相传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期,黎族的祖先乘木船漂流过海,克服了种种险阻,来到了海南岛,并在此定居。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在公元前 214年,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在南方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并将中原几十万人迁徙其地。那时汉语与黎语便有了接触。在长期接触的过程中,黎语和汉语有了深层的接触,造成了黎语系统中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在词汇方面尤其明显。根据时间的先后,可分为新、旧借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黎语杞方言地区的人民就和汉族人民有过接触,自然也从汉语里吸收过词语来丰富黎语杞方言,但是那时借词的数量有限。由于这些汉语借词在时代上要稍早一些,故称为旧借词。如: 兵、玻璃、茶、车、秤、尺、错、担保、灯、斗、肥皂、缸、钢、几、假、木板、钱、枪、桥、时候、税、铜、同、闲、乡、姓、学、银、纸、竹排、斧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黎族人民和全国各民族人民一起进入了新社会,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断接受新事物和新概念,新词术语也源源不断的进入了黎语杞方言。这些借词被称为新借词。其中,很多是黎语杞方言原本没有的词语。如: 医院、银行、医生、县、团员、社会主义、书记、区、农民、农业、人民、会计、领导、经验、干部、党员、政府、中央和主席等。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黎族人民系统地接受了汉语文教育,黎语杞方言中吸收了大量与教育文化相关的词语。如: 语文、算术、音乐、美术、体育、橡皮、钢笔、墨水、篮球、小学、中学、校长、课堂、圆珠笔、铅笔、普通话、考试和毕业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进入了黎族地区,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词语逐步进入黎语杞方言中。

  如: 电影、电话、电视、冰箱、手表、打火机、摩托、拉链、手机、香皂、电筒、液化灶、煤气罐、电池、充电器、节能灶、楼房、宾馆、歌舞厅、卡拉 OK、出租车、电饭煲、馒头、包子、苹果、石榴、果冻、奶糖、水果糖、饼干、啤酒和电脑等。新借词中也有少量复合词是由黎语或者汉语普通话固有词合成的。如: “豆浆”一词借助于普通话中的“豆”和“浆”两个词合成。“纸烟”一词是黎语杞方言“纸”和“烟”两个词合成,“皮鞋”一词是黎语杞方言“皮”和“鞋”两个词合成。

  新借词中有一小部分打上了特殊时期烙印的汉语借词。如: 土改、跃进、民兵、公社和合作社等。

  在语音方面,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汉语和黎语杞方言接触,其影响主要集中在韵母方面,声母和声调方面变化不大。韵母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韵母 e: u 的消失,目前黎语杞方言语音系统中已经没有该韵母,转念其他韵母; 第二,原本只在汉语借词中出现的韵母 ian、iam、iap、uai、uan、ua?、uat 和 ua?,现已经完全进入黎语杞方言的韵母系统。

  黎语杞方言语法和汉语接触受到的影响较小,其影响主要表现在词类和词组构成上。

  从上世纪 50、60 年代至今,在序数词方面,黎语杞方言都直接借用汉语的序数词“第”do:i11,如: 第五队 do: i11pai53dui55; 在介词方面,d?11在、khu11对、th?: n53从、tho: p55、khom11连,由这类介词组成的介词结构通常用在动词之后做状语,现在受汉语影响,也有些地区用在动词之前。在词组构成上,以名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增加了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的格式。

  在欧阳觉亚、郑贻青的《黎语调查研究》一书中,论述了 20 世纪 50、60 年代黎语语法的概况,时至今日黎语杞方言的语法收到汉语影响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总体来讲变化较小。第一,20世纪 50、60 年代某些名词可以用作量词,现在已经完全转化为量词。例如,“kok55杯”“?wa: u53碗”等。第二,20 世纪 50、60 年代,肯定判断动词 man53“是”在一般的判断句中可以不用,但在主语或者谓语比较长或者谓语包含数量词的句子里,判断动词不能省略,现在判断动词一般不可以省略。第三,对于形容词表示比较关系的时候,增加了一种形式,即是用汉语的借词“比”(?bi53) 。例如,?de11?bi53me?53phe: k53. 我比你高 (整句: 我比你高。) 。

  (二) 主动的直接的接触

  语言的主动接触大致可以分为正面和反面。从正面看,语言的主动接触表现为语言传播。从反面看,语言的主动接触表现为语言扩张。

  我国政府在推广汉语普通话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不同民族人民的语言态度和语言感情,始终坚持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自由的原则,各民族都有权利选择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鉴于此,黎语杞方言与汉语的主动接触表现为语言传播,这种接触扩展了两种语言的交际功能、推动了黎语杞方言地区黎族人民与外界的交流。

  语言的直接接触是指语言与语言之间直接“碰撞”,并且具有规模性、长期性、持续性,一般会引起不同语言系统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发生变化。在双语和多语的环境里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大多如此。如: 海南黎族杞方言地区是不同语言直接接触的地区。黎语杞方言在与汉语接触的过程中,黎语杞方言系统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发生了变化。词汇方面的变化尤其明显。前文已经有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三)群体的多向的接触

  语言的群体接触跟语言的个体接触相对,是指操不同语言的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语言交流而形成的语言接触。

  在黎语杞方言与汉语的接触中表现为黎语杞方言去的人民与汉族人民的语言接触,带有统一的特点。这和黎语杞方言地区黎族人民的语言观念和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学会汉语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教育,而且有利于外出谋生。为此,就形成了黎语杞方言与汉语群体性接触的类型。语言的多向接触是指一种语言在共时状态下与多种语言接触。

  海南作为我国最南边的省份,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程度高。黎语杞方言不仅与汉语普通话接触频繁,而且与海南话、广州话甚至与邻近国家的语言也有接触。在黎语杞方言与其他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黎语杞方言与其他语言的多向接触。汉语和黎语的接触表现为中华民族内部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这种群体的多向的接触具有统一的性质。虽然表现为两个民族的语言接触,但是根据黎族人民分布地区内部开放程度的不同,其语言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使用黎语的人很少,例如,五指山市属于杞方言区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使用黎语的人特别少,而相对五指山市来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番道村属于开放程度较低的地区,在该村有一部分老人经常使用黎语杞方言。

  三、语言生态接触的趋向

  黎语杞方言和汉语的接触对黎语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分为以下几种趋向:

  (一) 语言兼用现象增多

  现代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语言兼用现象普遍存在着。在黎族人民生活的地区,由于汉语和黎语的接触,产生了大批的语言兼用者。他们会根据场合、环境和交际对象的不同,而交替使用不同的语言。2013年暑假,本团队到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进行了黎语杞方言使用现状的调查,发现该地区黎族人民中普遍存在着语言兼用的现象。目前,这种语言兼用的现象在中老年的黎族人民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兼用黎语和汉语,但是在兼用的熟练程度上有所不同,有些人不太熟练,另一些则比较熟练,他们可以根据交际对象和场合的不同,灵活的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例如,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很多中年人兼用汉语和黎语,他们会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与年迈的父母进行交谈时,他们通常使用黎语,而在与子女进行交谈或者外出打工与人交谈时,他们一般使用汉语普通话。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双语使用场合的互补和谐”。这种互补和谐在黎族的青少年身上也有比较明显的体现。我们在对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番道村进行入户调查时发现,黎族青少年在与长辈交谈时,有时候使用汉语,有时候使用黎语杞方言,一般情况下是在与父辈们交谈时使用汉语,在与祖辈们交谈时使用黎语。该地区大部分的父母认为,孩子学习汉语普通话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们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使用的是汉语普通话,而在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孩子也很容易学会黎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自然的孩子就成为了语言兼用者。以上这些现象可以称之为“语言兼用者的语码转换”。此行我们还了解到该地区另一种语言兼用的现象,即是该地区语言兼用者在使用汉语的时候常常夹杂着黎语词汇或者受到黎语语音、语法的影响; 在使用黎语的时候往往夹杂着汉语词汇或者受到汉语语音、语法或语用习惯的影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语码混用”。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人民中使用黎语的时候夹杂着汉语词汇或者受到汉语语音、语法或语用习惯影响的情况居多。由此可见,在黎族杞方言区存在着很多语言兼用者。这批人语用水平较高,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黎族和汉族、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语言与语言的生态接触中,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社会环境或者人们的语言态度发生变化时,语言兼用很有可能转化成为语言转用。

  (二) 语言转用情况越来越普遍

  语言转用是民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十分关注的问题,语言生态学同样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因为只要发生语言转用,就意味着语言生态发生了变化,语言转用的规模、速度等都跟语言生态紧密相连。语言转用的规模大,速度快,表明语言生态变化大,来势猛。反之,语言转用的规模小,速度慢,则表明语言生态变化弱,速度缓。无论如何,语言的生态格局都有所改变。

  戴庆厦先生认为,语言转用按范围可分为“整体转用型”和“局部转用型”,制约语言转用的社会条件大致有三种情况,即“分布杂居或散居”、“部分人群脱离了民族的主体”、“族际婚姻”。[8]整体型语言转用会造成语言生态的重大变化,因为一个民族的人如果整体上放弃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势必造成这个民族语言的消亡。从这一点看,语言转用是造成语言消亡的原因之一。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转用是局部型的,其走向可能会有几种情形,一是继续维持着这种局部转用状态,一部分人发生了语言转用,另一部分人则继续使用自己的母语。

  二是语言转用的人数越来越多,使用自己母语的人数越来越少,逐步向整体型语言转用发展。三是语言转用的人数越来越少,使用自己母语的人又多了起来,这当然会使民族语言能够继续发展,保持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前两种情况在语言转用中占主导,这是语言生态学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如何保持语言的多样性等问题。

  在汉语和黎语的接触中,语言局部型转用的现象很明显,有逐步向整体型转用的趋势。我们对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黎语使用情况做过调查,发现该镇不同年龄段的黎族人语言使用情况是不同的,其中语言转用也是不同的,因此形成了不同年龄段黎语和汉语等的不同使用情况。本团队对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黎语使用情况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论文摘要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我们分析出的结果是:

  第一,该镇 70 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能讲本民族语,并且都讲得很流利。他们所说的黎语和自己父母所讲的黎语没有多大的差别。他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人还能用本民族语言唱歌、讲故事。除了黎语,有的老人还能讲海南话、普通话或广东话,当然这种现象是少而又少的; 第二,60岁至 70 岁的黎族老人,平时基本上都是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但能用本民族语言唱歌或讲故事的人并不是很多,他们中间有少数人能讲海南话、广东话或普通话,还有人能讲其他黎语方言;第三,40 岁至 60 岁的中青年人当中绝大多数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但是在词汇方面和长辈们有差别,主要表现为一些表示新事物、新观念以及新理论的引入,这些词汇大部分都刻有很深的本地方言或普通话的印迹,有的则直接用本地的汉语方言或普通话。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能说几种语言(包括方言) ,在家时大都说黎语,有小部分家庭说普通话,在外面大都说普通话及少说黎语。能用本民族语言讲故事或唱歌的人没有几个; 第四,在 20 岁至 40 岁之间的黎族年轻人当中,极少有不会用本民族语言的,平时在家里和村里大都是用黎语进行交流。他们绝大部分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有部分人能够说海南话,有少量的人能够说广东话,在镇上或其他地方他们大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除了与新事物、新观念以及新概念相关的词汇之外,他们认为他们所说的黎语和父母亲的黎话也没有多大的差别,当然,有小部分父母所说的词汇他们现在已经是很陌生了,甚至找不到那些词汇代表什么。他们中间已经很少有人能用黎语唱歌了,但有一部分人能用黎语零零碎碎地说一些和黎族相关的故事及传说; 第五,在 7 岁至 20 岁的青少年当中,大部分人能够听得懂本地黎语,可是能说上一口流利黎语的人不是很多。平时在学校和镇上大都说普通话,在家里偶然会用黎语进行交流,到高中时能说些海南话。他们基本上不会用黎语唱歌,但是有极少数的小孩尤其是 10 岁左右的中小学生能够用黎语讲与本民族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在这里很多家长最先教小孩的不是黎语而是普通话,他们认为对于黎族小孩来说普通话比黎语更难学也更有用,至于黎语他们认为等孩子长大了以后自然就能够学会。因此在黎族很多地区中普通话取代了黎语成为黎族青少年的第一语言。这些小孩说黎语的机会很少,有的甚至不乐意去说黎语。而在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不同方言通婚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则基本上不懂黎语,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发生了语言转用。

  (三) 使用者有减少趋势,局部濒危

  改革开放以来,黎语发生了较大变化,现阶段黎语虽然不是濒危语言,但黎语使用者有减少的趋势,这一点不可忽视。2013 年暑期本团队对海南黎族杞方言进行了调研,本文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县 6 至 50 岁的黎族人民为调研对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实地调查的数据,我们将其归纳如下表:

 论文摘要

  根据以上调查表,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6 至 20 岁的黎族青少年基本都能熟练地使用汉语,但基本没有人能熟练地使用黎语。他们这部分人的语言已经发生了转用。

  第二,从整体上看存在着一种趋势,即年龄越小,对汉语的使用越熟练,对黎语的使用越生疏。

  在黎语和汉语接触的过程中,使用黎语的人数锐减,很多人发生了语言转用,原本使用黎语的群体随着年长者的去世和人们对本民族语言态度的转变而逐渐变小,从而造成了黎语活力的下降,甚至衰竭。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汉语普通话作为大范围使用的语言,在与黎语接触的过程中,黎语的使用范围就逐渐缩小,活力也逐渐减弱。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 第一,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和家长都认为,认真学习汉语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对此,学校和家长更重视加强孩子的汉语教育。第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多黎族人民外出打工或者经商,因为这些途径比留在家乡工作收益更高。在外出打工或者经商的过程中,他们要与人更好地交流、沟通,必须学会说流利的汉语。以上这些都会导致说黎语的人越来越少,而说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进而造成黎语局部濒危。

  (四) 黎语杞方言语言保持意识得到加强

  语言保持又叫做语言维持,是指在有其他语言的强大压力下,仍然保持使用自己的语言。

  黎语杞方言在与汉语的接触过程中,使用黎语杞方言的人数不断减少,对于这种现象,很多黎族杞方言区的人民表示担忧,他们就依赖着对黎语杞方言深厚的语言感情,依赖着对本民族语言的忠诚和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保持使用着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例如,海南省民委制定了一些语言政策保护黎语持续健康生存发展,包括尊重黎族人民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鼓励黎族人民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等,以期黎语在使用范围、使用群体和使用领域等方面能够继续保持下去。海南省民委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策划“黎学论丛”重大招标项目,注重黎语研究,以期更好地保护黎语。

  (五) 黎语杞方言的语言功能进一步优化

  语言的生态接触使两种或者多种语言处于相互竞争和协同发展中,只有优化语言功能才能使语言在这种竞争中不断发展。一般情况下,语言的接触会使语言之间有了重新的分工。这种分工就是优化语言功能的一种体现。黎语杞方言与汉语之间的接触也带来了黎语杞方言与汉语在交际功能上的重新分工。随着汉语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普通话成为了我国国内各地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交际工具,在黎语杞方言区人民与外界交流或是工作时,汉语普通话就是他们的交际中介,而黎语杞方言则是他们在家庭和特定的杞方言社区中进行交际的工具。黎语杞方言区人民对自己的民族语言有着深厚的感情,黎语杞方言在未来一段很长的时期内也不可能被其他语言所代替。

  优化语言功能不仅体现在语言的重新分工上,而且体现于语言自己内在结构和表现力都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在黎语杞方言与汉语接触的过程中,黎语杞方言从汉语中吸收了很多有益成分,体现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系统的各个方面,而使黎语杞方言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力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进一步优化了黎语杞方言的功能。

  (六) 进一步谐和了语言关系

  语言之间的接触会带来语言之间的强烈竞争,也会促进不同语言的协同发展,对和谐语言关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十分开放,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语言观念也很开放。鉴于此,不同语言的接触形成了双语甚至多语的社会环境,语言兼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语言兼用的同时,人们善于协调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海南黎族杞方言区人民也是如此。在汉语与黎语杞方言接触的过程中,人们根据不同的环境轮流使用不同的语言。在这样的环境中,多种语言储存在人们的大脑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根据语言交际者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语言,不抵制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也不涉及哪种语言优劣之分的问题。以上的情况只能在和谐的语言环境中存在。

  四、余 论

  前文所提及的是语言生态接触的类型和趋向,其中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 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长期的; 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形的。语言接触是语言生态中的常见现象,由语言接触带来的语言生态变化是复杂多样的,加之语言接触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对它有所影响,因此,综合考虑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具体深入的研究,才能恰当地分析语言生态接触的类型和趋向。

  参考文献:
  [1]冯爱琴. 用语言生态学方法研究黎语的保护与传承———访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冯广艺[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7 -19.
  [2][3][4][5][6][7][9][10][11]冯广艺. 语言生态学引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 102,97,100 -101,98,103,99,109 - 110,110 - 111,112.
  [8]戴庆厦. 社会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107 - 10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