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是近 10 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语言的存在离不开社会: (2) 社会的构成需要语言;(3) 语言行为同时也是社会行为; (4) 语言通讯的问题和对语言的态度都是可能产生严重社会后果的问题。所以,研究语言和社会关系的社会语言学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在现当代世界,不平等现象处处可见。既有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不平等,也有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语言世界里也存在不平等现象,各种语言(包括语言变体) 被人们划出高低和优劣,即在这些人眼中,语言是不平等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存在,某些方言被轻视,而使用这些方言的人也受到不公正待遇。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那么,何为语言不平等(language inequality) ?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不平等的分类、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语言不平等分类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 语言不平等分类
所谓语言不平等就是有些使用者视自己的语言为先进语言,视其他使用者的语言为落后语言,这其实是一种偏见。说到语言不平等,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赫德森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和借鉴。赫德森将语言不平等分为三类: 主观不平等(subjective inequality) ; 交际不平等 (communicative inequality) ; 严格的语言不平等(strictly linguistic inequality) 。
主观不平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它涉及到人们对语言使用者的主观看法。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喜欢用方言进行交谈来加深对彼此的身份认同; 大学入学考试要求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英语应达到一定水平; 大学毕业时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应达到专业四级的水平,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否则不予颁发学位证书; 招聘时,招聘单位对应聘者语言掌握水平的要求,如某学校招聘英语教师时,要求应聘者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英语达到专业八级的水平,否则不予录用。这些都与主观不平等有关。
“交际不平等既关心语言学项目本身的知识,也关心使用者是如何运用语言学项目进行有效地交际。”换句话说,交际不平等关心的是语言使用者会不会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的问题。我们平日里常说的“失言”就是对交际不平等最好的诠释。以赵本山的小品《钟点工》中的一段为例:
赵: 这样吧,大妹子我给你讲个小笑话,我给你打开一下尴尬局面。这笑话老招笑了,我这半辈子就指这笑话活着。说,有一只老虎,被蛇咬了一口,老虎急了,就想把这蛇踩死,追啊追,追到一个小河边,这蛇,钻水里去了,老虎就在河岸上就这么等,小样的我就不信你不出来。不一会儿,从里面钻出来一只王八,老虎上去就把它按住了,“小样的你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赵: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宋: (眼神)赵: 大妹子,我重讲,我讲错了啊。不对,是一个王八钻水里去了,完事出来一条蛇,老虎说了,“你把马甲脱了我照样认识你! ”大妹子,你看你,我给你讲笑话,你老整个马甲配合我干啥? (此时,宋正把马甲脱掉)宋: 走了。太伤自尊了。
类似老赵这样讲错话的人会被认为傻、笨。他们的说话方式会让自己在生活乃至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就是交际不平等的表现。
严格的语言不平等涉及到的是语言使用者所知道的词、把词组成合法句子的规则以及对这些规则的制约。语言使用者所使用的语言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这种因使用反映其环境的语言而产生的不平等就是严格的语言不平等。以行话为例,所谓行话就是某个行业经常使用的术语,处于该行业以外的人很难听懂。如法律术语用益物权、他物权、商号权等; 医学用语支原体感染、肝腹水、风湿性心脏病等。不从事法律和医学的人很难懂得这些术语的内涵,因此被称为外行,而从事该领域的人被称为内行,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内行和外行的判断就反映了严格的语言不平等。
(二) 语言不平等产生的原因
语言不平等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不平等,具体说来,主要有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四方面的原因。
1.社会政治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国政治的强大会导致语言不平等的产生。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京。这使得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它所拥有的政治优势使北京话拥有一定的流行度。1066 年的诺曼征服,英军战败,英王哈罗德阵亡,伦敦城不战而降,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对英国进行殖民统治。这使得法语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经常交流的语言,英语则退步到从属地位。1337 年,发生在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给法语致命一击,促使英语又恢复先前的威望。北京话的流行和英语的兴衰都说明语言不平等是社会政治的产物。
2.社会经济原因。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程度高低会导致语言不平等现象产生。1978 年 12 月,中共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促进东南沿海城市经济突飞猛进,其经济发展也导致广东话的流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竞相学习广东话。使用广东话一度被认为是时尚潮流的体现,经济身份的象征。”英国在 19 世纪 30 年代至 40 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快速发展,其经济实力远在其他国家之上,势力范围遍布世界各地。这使得英语在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有所抬升。由此可见,经济实力对于语言地位的影响。
3.社会历史原因。历史因素对语言也有一定的影响。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历经16 位皇帝,总长276 年。“明初定都应天府,1421 年迁都至顺天府,即现在的北京。”
这使得北京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方言也成为全国通用的话语。明朝之后,清朝继续以北京为国都,进一步巩固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北京方言仍旧被公认为是全国通用的标准方言。正因为北京方言从明清开始就被广泛使用,它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巨大的影响使得北京人在下意识里歧视其他方言的使用者,这种现象至今仍存在。
4.社会文化原因。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由语素、词、词组、句子、篇章构成的层级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和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并受该文化的制约。
在中国,北京方言的流行得益于它的政治、经济、历史优势; 东北方言的盛行应归功于电视剧、小品等艺术的火爆,人们的文化生活受到深刻影响。自赵本山、阎学晶等小品演员、影视演员走红,一部部影视作品及小品让东北话传遍大江南北。于是,东北话身价倍增,地位超越其他方言,几乎成为全中国流传最广的方言。
二、消除语言不平等,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语言作为社会活动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与它所在的社会有着很大的关系。语言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无论哪一种语言不平等都体现着某种社会不平等的思想。”深入分析语言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后,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消除语言不平等,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一) 各国对内实施语言平等政策,赋予公民平等的话语权
各国有全国通用的文字,各民族也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各种方言变体之间和谐并用。像这样的政策既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各种方言变体,也在语言文字方面体现人人平等政策。各国从实际出发,以本国法律为依据,赋予公民平等的话语权,使他们能够平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遭受歧视时,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 各国对外实施语言强国战略,提高语言的国际地位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也是一国综合国力的体现。语言强势的国家往往会借助本国的强势语言向外传输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推行“文化霸权”,实行“文化统治”,抢占世界主导地位。因此,各国应该有计划地实施语言强国战略,提高本国语言的国际地位。各国也应该开展国际合作,对语言“霸权”现象提高警惕。
(三) 各国为语言使用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语言本质上是平等的,但在社会环境的使用中出现了不平等。语言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所以要消除语言不平等则应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消除社会不平等。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的经济面貌等。所以,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完善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各民族的矛盾; 切实保持各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全面发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四) 语言使用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要消除语言不平等,不仅仅要求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还要求语言使用者加强自身修养的陶冶,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语言主体之间理性交往,公平地对待各方言,使各方言变体和谐共处。
三、结束语
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本质上是平等的,但在使用中产生了不平等。语言不平等既然是由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原因造成的,那么它也会随着这些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各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地区交流不断加强,语言使用者的道德素养不断提高,语言不平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 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 当代社会语言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 何起滨. 语言不平等[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 .
[3] 张承平,万伟珊. 汉语语言歧视现象散论 [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3 ) :3.
[4] 江洁宝. 和谐语言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