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春节“逆向迁徙”的社会意义、成因及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29 共4521字
摘要

  春节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是个特殊的节日,因此对于春节,中国人总是拥有着别样的情怀,而阖家团圆成了春节唯一不变的主旋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一句俗语更是道出了春节人们对亲情和团圆的渴望,回家过年无疑成为了在外拼搏游子们的最佳选择。不过,近年来,随着异地就业、跨地区婚姻以及双独家庭的增多,外加一票难求的春运车票、长途跋涉的颠簸、不菲的人情往来,令回乡游子们不堪重负。因此,出现了这么些老人,他们选择走出家门,带着最正宗的家乡味道,来到子女就业、定居的城市过年,上演了一场场亲情涌动的"逆向迁徙".通过错峰出行,"逆向迁徙"不仅减轻了春运压力,也节省了人力和经济成本。这种"曲线团圆"的方式,何尝不是一种"双赢".

  一、"逆向迁徙"的社会意义

  (一)缓解春运压力,节省人力物力资本

  春节是个温馨的字眼,春运却是可怕的字眼。春运,我们脑海中会想到人山人海的车站,拥挤不堪的车厢,渴望而疲惫的眼神。在人口频繁流动的今天,许多年轻人选择走出家门去更大的城市闯荡生活,工作的繁忙,路途的遥远,昂贵的车费都牵绊着他们回家的脚步,于是,春节成了他们回家唯一的寄托和希望,无论天南海北,所有人的心愿就是可以在过年时和家人团聚,因此所造成的就是交通,航空部门空前的运输压力,有关部门要调动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保证春运的的畅通无阻。而"逆向迁徙",父母到子女打工的城市过年,提前出发,错开春运的高峰期,使运输的方向有来也有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春运回程的压力。

  (二)拉近父母与子女的距离,让亲情得以回归

  "儿行千里母担忧",出门在外的子女成了父母唯一的牵挂,平时大家都是忙于自己的工作,等到假期时出行的人又多,在加上离家比较远,对于子女来说,回家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和父母见面的机会就变得屈指可数。父母不会跟子女说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深深的思念,子女也只是报喜不报忧。信息的传达,情感的交流都只是靠电脑和电话这些没有生命的桥梁。有的子女因为过年也要加班,甚至两三年才回家一次,亲情也就在这时间的漩涡中慢慢流逝。而选择父母过年去子女生活工作的地方这种逆向迁徙的方式,把平时最深切的思念转化成实际的行动,一方面使得子女不需要纠结在回家和工作之间,另一方面父母和子女可以有时间坐下来好好的进行谈心和交流,了解彼此的情况,子女和父母在一起就是对亲情最好的回归。

  (三)有利于家庭和谐,提升幸福感

  由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越来越多的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双方父母就一个小孩,那么过年回男方家过还是女方家里过就成了一个头疼的难题,子女都想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由于回哪家过年问题也是导致夫妻离婚的一个原因,所以会导致家庭的矛盾,破坏家庭的和谐。现在双方父母来子女这里过年,大家大团圆,夫妻之间也不用争执,也可以和自己父母团聚过个团圆年,家庭和睦,子女和父母都很满足现实的温暖。

  二、"逆向迁徙"的原因分析

  (一)物质条件的变迁是"逆向迁徙"的重要保证

  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在交通方面,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变化。以前是出门难,乘汽车难,乘火车更难,家里的老人是很少出门的,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交通工具不便捷。

  而对于现在的老年人来说,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他们的晚年养老有了养老保障,在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后,老人就更加有时间和能力去为出行做准备。如今,随着动车,高铁的开通,人们出行更加的方便,也更多的节省了在路上消耗的时间。与此同时,很多列车增加了软座,卧铺等,使得老年人也可以更加舒适的出行。

  另一个是飞机日益进入人们的日常出行工具选择,远途的出行,或者是打折的机票,都很有吸引力,这样才使得老人在出行方面,面临着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状况,经济承受状况去选择合适自己的出行方式,这样才使得老人安全的走出家门成为可能。

  (二)体制结构的变迁是"逆向迁徙"出现的根本原因

  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大量年轻人外出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和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市的建设大大的超越了农村,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方面,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的巨大的差距。城乡之间巨大的差异使得农村更多的年轻人从农村到城市,一方面为了赚取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善家庭条件,另一方面,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善。很多的年轻人有机会留在城市发展就不会再回到农村,为的也是自己的子女更享受到更多平等的资源。父母因此就留守在农村,过年过节子女难得回来一趟,有的子女春节因为工作或者自身的原因不能回家,父母为了能在过年和子女团圆,因此,选择了自己去子女那里过年。

  2. 家庭结构变化导致空巢化严重

  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应的带来家庭结构的变迁。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多子女的大家庭,但是,巨大的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因此,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一个家庭大多是一到两个孩子,从以往的大家庭变成了现在的"4-2-1"结构的家庭,即四个老人加两个中年人)和一个青年。很多双方父母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一切。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子女为了工作和生活,不得不离开父母和家乡,很多时候就两个老年人在家里,平时父母会理解子女的难处,但是在春节这个特殊节日里,在子女不能回家的时候。父母会排出万难去和子女团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造成了"逆向迁徙"现象的出现。

  (三) 精神文化的变迁是"逆向迁徙"出现的催化剂

  1. 社会风气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进步。以前,人们总是信奉"养儿防老",觉得多子多福。但是现在大部分都是一个子女,养老完全靠子女是你不可能的事情,这是大部分现在老年人所普遍接受的事实。如今,很多子女都没能和父母在一起,反父母也比较支持子女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在一味的把子女绑在自己的身边。在新事物不断出现的今天,作为父母的老人们也有自己的"事业",现在的老年活动丰富多彩,社区会定时举办各种夕阳红的活动,老人们也更愿意和其他类似的老人一起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平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们也可以有份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即使是老年生活,却依旧有自己的精彩。种种观念的进步,使得老人们以更加包容和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子女不回家过年的事实,很多老人就说:"子女过年不能回家,我们可以去他们那里啊,只要身体允许!"
  
  2. 成功标准的物质化催生"恐归族"的出现

  时代在发展,过年回家这一最朴素的愿景眼下却变得更加的奢侈。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心里有太多的顾虑,一直以来,多数人保持固有的观念,认为回家就必须要风风光光的,那样自己和父母才有颜面。一个人成不成功,就是看他有没有房子,车子等。物质的绑架,面子的考量,让很多人没有了回家的勇气。

  同时最终冲淡了过年的本质--情,过年不回家,不是不想,不是不爱,而是因为"距离".网上流行的这句话道出了很多现在在外打拼年轻人的心里话。过年,本应该和亲人团聚,但是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顾虑放弃了回家和家人团圆,网上称之为"恐归族".恐惧之一:巨大经济支出成为不能承受之重。很多人在外打拼都是一年才回家一次,给父母准备礼物是理所应当的,过年走亲访友都要带点东西以表心意,以前没工作时,都是和父母算一份,等工作以后,自己就会作为单独的个体,过年的各种开销对于刚走上社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有时候超出了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碍于情面也不好朝父母要钱,因此,有的人就选择逃避,不回家过年。恐惧之二:中国式盘问。小的时候大人,亲戚朋友问的最多的是考试考多分,长大出去工作后,饭桌上,亲戚朋友见面就是问收入多少、有对象没、买房没。似乎除了这些事情就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聊。这些问题都刺痛着归来游子的神经。

  恐惧三:攀比之伤。每年春节,总会有三五同学聚聚,有的同学在外工作的很好,有的工作的不理想,在聚会的餐桌上,攀比之风盛行,很多人感慨同学聚会之后更多的是失落,所以有的人就干脆"相见不如怀念",以没回家过年的借口不去参加此类聚会。

  所有这些因素都成为了一些人过年回家的绊脚石,不回家过年的未必不是孝子,只是他们因为现实的压迫而停止了回家的脚步。

  三、"逆向迁徙"背后的思考

  (一)对孝道的争论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过年子女们不能陪在父母的身边,对于老人们来说,是何等的难过和辛酸。的确,子女们不回家过年,自身避免了很多的麻烦,但是让父母来回奔波在路途上,背离他们原本熟悉的故乡,似乎显得又有那么点自私。的确,去子女那里过年是父母自己的选择,他们是心甘情愿的,为了理解子女的难处,为了能和孩子一起过年,他们可以不辞辛劳,长途跋涉来到孩子的身边,体验孩子在外的生活。其实,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承担的更多。回家过年也是回报父母的一种方式,我们尽量的克服困难去完成。如果真的不能回家,那么可以在父母来的这段时间好好的带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尽尽平时想尽而不能尽的孝心。

  (二)回不了的家,忘却了的乡愁

  三毛作词的歌曲《橄榄树》当年红遍大江南北,那时候像三毛那样世界旅行 " 流浪远方 "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命的漂泊感还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奢望。但是现在的人们确可以深深的体会到这种感觉。大多数游子的乡愁埋没在了这竞争残酷的社会生活里。

  心里惦记着家乡,却始终不能回去,我们所拥有的乡愁只能安放在我们的记忆中。家乡是人们出生和生长的地方,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们小时候生活的乡村变成了高楼大厦。很多人在异乡打拼多年,一连好几年都不回家,也许,渐渐的我们忘记了当初我们出发的地方,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故土家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需要构建精神家园,无论在哪个地方,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根在哪里,在乡愁中寻找我们的"心灵慰藉"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我们的物质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但是同时巨大的生存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年轻人快乐的权利,同时也在不断吞噬着亲情,子女总是想在外没打拼出名堂没有颜面回去见父母,所谓的"面子"扼杀了与亲人团聚的勇气。
  
  我们慢慢会感觉年一年过的比一年冷清,我们会觉得一年在外其实有很多话和父母说,但是回家了与父母聊天也不知从何说起,其实很多时候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互动不需要太多语言的表达,可以是平时生活的点滴小事。相信即使与父母没有太多的沟通,父母爱子女的心意没有因此而有丝毫的改变,对于父母来说,这种无声的陪伴也是种别样的幸福。"逆向迁徙"的确是当下社会现实的产物,但是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唯一在乎的就是子女本身,对于物质经济的要求一向不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作为子女来说,在物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保持着一个理性的态度,适当的放下身上的包袱,勇敢的踏出回家的步伐,不为别的,只为了两个字"亲情".

  参考文献:
  [1] 边杜辉 , 叶倩倩 ."恐归族"恐归现象 [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2012(1)。
  [2] 李淼 . 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探讨[J]. 求实 ,2010(10)。
  [3] 周莹 . 体制变迁与供需失衡:铁路春运运力不足的结构性困境研究 [J]. 学术探索 ,2012(3)。
  [4] 王学文 . 春节"回家"传统的现代困境及对策分析 [J]. 山东社会科学 ,2012(01)。
  [5] 冯述芬 . 从"春漂"现象看"农二代"思想观念的变化 [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1(8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