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Micro lecture)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 David Penrose 首创的,它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或实践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精辟的教与学的过程。“微课”的核心要素是微教学视频,一般以 5~8 分钟为宜,内容力求“短小精炼”,要求切题迅速,主题突出,条理清晰,语言得体。“微课”的选材角度开放,可以是讲解类、答疑类、实验类或活动类等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针对性和示范性。它强调某一知识的深度,并不强调知识的广度。“微课”制作的方法也呈现多样化,可以是摄像机 + 白板,或者是屏幕录制软件 +ppt,还可以是屏幕录制软件 + 手写板 + 画图工具等,有的老师甚至用手机+ 白纸也能简单高效地完成微课的制作。正因为“微课”给教师提供了自由、开放的探索空间,因此激发了很多教师创作微课的兴趣,设计出了富有创意和个性化的作品,倍受师生的青睐。
“微课”归根结底是一种课程的形式形态,因此,应该具备课程所必须的一些元素。除了作为核心教学资源的微视频,还应该配上相应的学习目标、教学设计、素材课件、配套练习、学习反馈等等,甚至可以建立专门的交流互动平台,由此构成完整的微课体系。
一、微课的实际应用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 笔者将微课这种新颖、灵活的教学辅助手段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其目的不在于技术层面的翻新,而在于它给学生带来学习方式的全新改变。微课如何有效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各阶段的目的要求不同,微课的应用要求也应不同。
1.课前使用
课前使用微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前置性学习。学习的内容可以是与新知相关的旧知的回顾,为课堂的后续学习作好铺垫;也可以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辅助学生完成自学,把课堂作为答疑解惑与讨论的场所。
众所周知,“年、月、日”是一节概念课,属于规定性知识。本课内容概念较多,容量较大,比较零碎,容易混淆,因此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的记忆、巩固、深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从以往的课堂实施效果来看,上课老师常常会出现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来不及教学或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深化导致匆匆走过场的现象。怎么办?不妨制作一个微课,通过这种新颖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
在微课中,我首先通过猜谜游戏---“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引出日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年、月、日的知识,你了解了多少?从年历卡上你又能发现什么呢?”连续的追问,既唤醒了学生的原有生活积累,又激发了学生观察日历、主动探究的热情。接着,微课呈现了一张研究表格,内容涉及:观察年历的年份、每月的天数、大月、小月的相关知识。微课还顺势介绍数拳法记忆大小月,带着学生边看边数,动态形象,直观易学。最后,“自己找一找,还有别的办法记忆大小月吗?”这一延伸环节既激发了学生查阅资料的兴趣,也为课堂上丰富的交流做了铺垫和准备。
微课制作后上传到班级 QQ 群里,布置学生提前一天收看,以便在家完成前置性学习。孩子们对这样的学习形式充满了新鲜感,学习效果也明显优于单一的看书。
微课的学习给了学生更多的知识传递,因此,课堂教学时就需要更高质量的学习活动来带动孩子向更高层次发展。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解决疑惑的场所,是微课带给课堂教学的新变化,相比于传统课堂,这种活跃而开放的课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
2.课中使用
如果说数学课堂如同烹饪小鲜,色香味是教师的烹饪目标,那么微课融入课中就是一种极好的调味品,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尽管微课在课堂上所占的时间比较少,但是对于四十分钟的课堂来说,教师教学的时间本身比较有限,所以教师课中使用微课不仅要做到精挑细选微课内容,而且要关注课堂中应用的灵活性。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中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安排微课的时间让数学课堂教学游刃有余。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灵活运用微课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形象化,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时,笔者出示“男生一共折了 38 只,女生一共折了 42 只。送给幼儿园 33 只,还剩多少只?”刚开始接触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学生如果单纯抽象理解该题,可能要思考一段时间,笔者专门制作了微课课件,通过动画,结合教师通俗语言的支撑,对题目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同学们可以形象地看到:男生折了 38 只,女生折了 42 只,同时送给幼儿园 33 只,还剩下 47 只。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用“数的加减混合知识”解决问题,在面对该类题目的时候,学生解题的速度大大提高。
3.课后使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课后应用应该比较广泛。课后使用的微课要引领数学学习向深处漫溯。所以,设计时要着眼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课本中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学而有用的“活”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完善认知结构,让学生体验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学生学完《公顷和平方千米》后,一位教师制作了一个微课《称面积》。首先出示问题:如何知道我们国家某个省或某个市的面积,如江苏省的面积、上海市的面积等。接着进行实际讲解、操作,使学生明确具体的方法。最后,给学生留下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需要指出的是,微课作为只有教师独自在场的一种授课形式,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不管微课在课前、课中或课后使用,它都只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必须与其他教学活动密切配合。
二、微课的建设策略
1.主题要明确
微课的设计是决定微课作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所选的内容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在哪里挖掘知识点最恰当”、“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因素。如我国古代着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其解决的方法众多。教材主要介绍了假设法,但有些学生碰到这一类题后总是束手无策。我校一青年教师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古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用的“抬脚法”,通过借鉴,想出了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巧妙解法,于是决定制作微课向学生介绍这一方法,设计思路为:简单回顾已掌握的方法---了解古人的“抬脚法”---重点介绍巧妙的解法。这个微课视频的时间虽然只有 6 分钟,但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加上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鸡兔同笼的巧妙解法,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值得注意的是, 并不是每节课都适合使用微课进行教学。数学是知识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学科,有许多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迁移与类比、猜想与验证、交流与辨析等数学思想来完成,完成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所以没有必要做成微课。比如,在讲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在教学前使用了微课的形式,自己录制了实验视频,让学生自学,大家考虑,是不是这种教学内容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应该会更好呢,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呢?
2.方法应恰当
微课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因此,设计与制作都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首先,微教案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师尽量做到精讲,避免反复讲解,不妨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置身于“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状态,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还有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常常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障碍,比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进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其次,要重视微课学习的评价和反馈,不要把微课的上传当成终止,而要跟进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通过留言板或调查,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从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微课。
当然,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还应提供配套的学习资料,如学习单、微练习、反馈表等拓展性资源。
3.资源需完整
完整的微课应包括微课的选题、微课的设计、微课的制作、微课的应用、微课资源的动态优化和完善等环节。各个环节的关系如图所示:
微课的建设与应用是紧密关联的。一节好的微课不仅取决于其设计与制作的水平,同时还要看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对一节微课质量水平的综合考量。而微学习后的微反馈、微点评、微教研等又能促进微课进一步得到优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