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个性也才能充分地展现。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活动的情境,提供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理解、感悟数学,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享受数学的魅力。
一、活动的课堂是学生积极情感发展的平台
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学中把学习内容寓于课堂活动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并且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要求用课前准备好的小棒和三角形接头搭长方体,学生兴致很高,积极想办法,搭错了及时调整,几分钟后一个个长方体框架搭成了,我问:“你们搭的长方体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长方体有 12 条棱,相对的 4 条棱长度相等,有 8 个顶点。
这样的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
二、活动的课堂是学生独特个性发展的平台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供充足的活动场景,努力创设富有个性发展的空间,为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例如,在《认识物体》一课中,我让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实物, 课上先以小组为单位摸一摸、玩一玩,让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物体的形状,然后让学生将物体按其形状的不同进行分类,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操作中,有的学生把含有正方形面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分为一类,还有的学生把圆柱与球分为一类,于是,激烈的争论开始了,有的说:“我觉得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而这个物体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的都是长方形,它应该与长方体分为一类。 ”有的说:“圆柱和球也不能分为一类,球可以任意滚动,而圆柱却不可以。 ”这个学生边说边给大家演示。
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不断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
三、活动的课堂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平台
新课标也指出:“学生应该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 ”
我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交流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在合作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了细心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使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创新的火花随处可见,学生不断体会到数学的美妙。
四、活动的课堂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平台
课堂中要重视组织学生活动,也要重视引导学生活动后的反思,让学生不断对知识进行建构,并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例如,在“搭积木”一课中我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积木,然后提出要求:动手搭一搭、推一推,比一比谁的积木搭得高、搭得稳,谁的积木推得远。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发现长方体容易搭,球不容易搭。 我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长方体容易搭,而球不容易搭?
有的学生说:长方体有 6 个平平的面,所以容易搭,而球没有平平的面,只能搭在一点上,不容易搭。 从学生的发言中不难看出他们已经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即长方体和球的特征,深化了数学的内涵,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实践证明,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源泉。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尽最大可能增大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努力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