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十年来,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然而,由于新课程改革初期,在盲目的宣传与冲动的实施过程中,强调表面的热闹与情感的调动,全盘否定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为表征的接受式等传统的学习方式,片面追求改革的力度,缺乏理性的思考与长久发展目标. 在一线老师迷茫与困惑之际,传来利好消息:一是 2011 版课程标准修订稿的贯彻与实施,极大丰富并充实了学习方式;二是武进区教研室勇于探索、把握机遇,开展省级课题《基于教师发展的过程性评价的策略研究》,在区域范围内,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各个学科,积极开展关注课前学习、课中学习、课后学习的全过程的教学评价机制的研究. 本文仅从"回归儿童立场,优化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评价"的角度来谈一谈教学与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重点加强认真听讲习惯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学会倾听"能使人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人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人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会倾听"的训练,把训练当做一项常规工作来抓. 让学生学会倾听,应逐步使他们做到"五心":一要细心,无论听老师讲还是听学生发言都要听完整;二要耐心,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误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指出不足;三要诚心,当有些同学的发言有语病时,一定不要讥笑别人;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别人意见时不能盲目,做到有选择地接受. 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更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 教师要对学生认真倾听进行及时的评价与表扬,弘扬认真倾听的正能量.
二、分层推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育
人的思考能力是自己唯一能完全控制的东西, 没有正确的思考, 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 那些成大事者都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的难题. 可以说,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思考, 思考可以支撑起人生. 但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的. 我们提倡分层推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重点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时机,要注意与其他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 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中, 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分层推进.
三、继续关注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 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四、强化完善自主探究方式的养成
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最有效的方法是依靠学生的自主性来组织教学. 而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需要有动机激励, 应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进而"会学"并"坚持学". 因此,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首先要注意它的层次性. 对同一年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根据他们的认知差异,考虑探究目标的坡度,便于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探究目标的层次性.其次探究的方式也应具有针对性. 就探究内容而言,有些探究的内容通过对网络资源、 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或他人的生活经验的整理归纳即能获取知识,这时,应以主动接受式探究为主,如果此时给予过多的指导,更易导致束缚,遏制智慧的迸发;而有些内容需要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记录等,如:水龙头在单位时间内滴水情况的统计,此时应让学生去自主操作,自主发现,获得感受,即发现式探究.
五、优化改进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
现代小学数学的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里产生". 因此数学学习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有利条件, 尽量做到让学生的心中有一股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为考验学生的交流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交流要遵循平等交流原则、互动交流原则、反思性交流原则、评价式交流原则.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数学交流应采用实施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关键所在;实施作业反馈教育---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所在. 只有这样,小学数学交流能力才会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
总之,我们要理性看待我们走过的路,回归教学本源,回归儿童立场:在总结中发扬长处,在总结中改进不足,进一步研究以过程性和主体性为主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将评价与学生发展相结合,评价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全面、动态地看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