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分析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在翻转课堂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学习文化。[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与实验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例题2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矛盾,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本课教学形式属于翻转课堂形式,通过“预览学习单---看视频---填写学习单---小组讨论”等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探索计算的方法,学生从录像视频中高效地获取了平均数的计算要求与方法,那就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探究思想方法预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关注与学习的面就一下子变宽了。课堂上通过小组口算比赛收集信息,引入“哪一组的成绩更好”教学问题,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通过“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两个微课的片段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翻转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分析
1.课前试学
视频介绍:《“公平”的平均数》
在小组投篮比赛当中,小红、小刚、聪聪分别投进了6,7,2个。这一组的投篮水平如何表示呢? (如图1所示)
按语音指示暂停视频,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操作,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首先得到5;(视频解说)5是6、7、2的( )。把不同的数变得( ),我们就称这个数是这组数据的( )。学生填写学习单,整理收获。
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废旧的饮料瓶。哪个小组表现得更好一点呢? (如图2所示)
对话形式出示:
(1)第二小组人数多,所以第二小组收集矿泉水瓶情况好。 (人多不代表小组整体情况好)
(2)小明最多收集了15个,小芳最多收集了16个,所以第二小组收集矿泉水瓶情况好。 (一个人并不能代表整个小组情况)
(3)第一小组一共收集了52个,而第二小组一共收集了55个,所以第二小组收集矿泉水瓶情况好。 (第二组比第一组多一个人,算总数不公平)
提出疑惑,那有什么公平的办法来比较两小组哪个更好点呢?
暂停视频,学生按照学习单提示,采用画一画(移多补少),或者是算一算的方法。
思考:(1)平均数必须在( )和( )之间。
(2)平均数是指每个人的实际数量吗?它相当于把( )平均分成几份。
两个微视频的片断学习,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体验,如“平均成绩”、“平均速度”等,通过课本例题变式“两个小组收集矿泉水瓶的对比图”,让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在微课设计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思考、探究的机会,通过微课学习让学生进行片段学习,让学生自主摆圆片、小组成绩对比图等学习活动,以学习单为辅助形式,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和思考的空间与时间,避免“填鸭式教学”.学生对于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课堂展学
(1)检测自学情况,提出自学困惑
“通过微课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了解学生学习的自学情况。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 ”
生2:“我知道了怎么求平均数。 ”
“关于平均数,你还有什么困惑? ”“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求平均数要注意什么问题? ”……
课堂上笔者通过让学生与小组内成员交流收获,并派代表展示汇报,达到复习微课知识的效果,并通过评价学习任务单,了解和检验课前自学的成果。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后,让学生提出自学的困惑,教师整理突出问题。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小组口算比赛开始,“昨天老师给同学们进行了小组口算比赛,想不想知道哪个小组获得口算冠军组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