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三年级《丰收了》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亚太教育 作者:邓南亚
发布于:2017-03-25 共2075字
  摘要

        [案例背景]
  
  现在的数学教材编排得特别精美,各种各样的情境图与生活紧密相联,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老师们在教学中,也努力把情境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经常是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里面包含的数学信息,再逐步引入新知的学习。但是,教学形式的千篇一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常变常新,以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不同的场景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放飞思维的翅膀。于是,我做了一些尝试,就有了如下的案例。
  
  [案例描述]
  
  教学片断一: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数字“80”与“4”:“利用这两个数字,请编出一道用除法算式解答的应用题?”
  
  生1:“有80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多少个苹果?”
  
  生2:“一本故事书80页,4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生3:“小红写了80个字,是小芳的4倍,小芳写了多少个字?”
  
  生4:“80个萝卜,兔妈妈带着自己的3个儿子去运,平均每只小兔运多少根?”
  
  老师面带微笑与赞赏:“太棒了! 孩子们编写的题目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而情境却不同。只是生4编写的题不对,因为除数是3,却不是4.”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喊着:“还有兔妈妈呢! 加上3个儿子,就是4只。”教师作恍然状:“原来是这样。数学题目中竟然带有伏笔,孩子们读题时要用心哦。不过,这些题目都能用哪一个算式来解答?”
  
  “80 ÷ 4.”学生们异口同声。
  
  评析: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与蓝本。老师们要能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结合自身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补、删减、重新组合甚至重编教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理论,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寻找生活原型,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为课中的探究提供了现实的切入点。由于引导学生走再创造之路,体验创新的过程,彻底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欲望,将数字与生活应用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片断二: 教师板书:80 ÷ 4 =
  
  老师转过身来,面向学生:“请同学们在草稿上自己想办法,得到这道算式的商。”学生开始在草稿本上独立计算,老师走下讲台巡视,不时与个别学生小声地交流。多数学生的手举了起来。
  
  老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计算方法与同学们分享,请举手。”
  
  生5:“我是画图的。一个大圆表示一个十,八个大圆表示八个十,再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大圆,表示2个十,也就是20.”
  
  生6:“因为8 ÷ 4 = 2,所以80 ÷ 4 = 20.”
  
  老师把上述两个算式板书后:“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6:“因为8里面有2个4,80是8的10倍,那80里面就有20个4.”
  
  老师赞赏地点点头:“你是很会思考的孩子。还有吗?”
  
  生7:“80的一半是40,40的一半是20.”
  
  生8:“因为4 × 20 = 80,所以80 ÷ 4 = 20.”
  
  老师:“这四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计算起来比较简单、快捷?”
  
  生10:“我认为生6的方法比较简单。因为可以先把个位上的0不看,直接用十位上的8除以4等于2,然后直接在2的后面添上0.”
  
  生11:“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把80看成8个十,8个十除以4得到2个十,就是20.”
  
  老师脸上笑意盈盈:“太棒了! 掌声送给他。”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评析: 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是:先把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改写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再根据除法的运算性质使之转化为相应的表内除法,进而得到计算结果。尽管学生并不能在抽象的层面上理解计算方法的依据 ( 也就是所谓的算理) ,但借助操作以及相应的生活经验,他们并不难感受方法本身的合理性。有效的学习总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激活学生经验的过程。在这个片断中,教师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先让同学们有探索交流的经历,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再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比较简单、快捷的方法,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多样到优化,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体验算法,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更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案例思考]
  
  1、怎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不拘泥于教材,敢于跳出教材,辨证地使用教材,以不断更新,变换多样的场景与形式,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只有这样,真正创造出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对孩子们而言,才是最好的。
  
  2、找准切入点,放飞思维的翅膀
  
  英国着名数学教育家斯根普在其名着《数学学习心理学》中指出:“逻辑推理所展现的只不过是数学产品,而不能告诉学习者这些结果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揭开、开展出来的。它只教数学技巧,而不是数学思考”.由此可见,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一定要引导其经历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灌输,要做的只是启迪。只有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空,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主动创造。也就是说,真正的教学,是要把学生带入一个“渔场”,让他们有一个探索的空间与交流的阵地,而不一定就是要提供多少现成的“鱼”或“渔”.
原文出处:邓南亚. 课堂教学也要常变常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丰收了》教学案例[J]. 亚太教育,2016,07:1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