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数学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樊篱,数学知识与生活彼此割裂,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机械记忆、套用公式,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特点,更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决与应用的过程,让他们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思维、丰富了情感。 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将抽象的知识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合作等途径解决问题,以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的弊病仍未革除,主要表现在: 教师过于强调学生演绎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严重脱离生活,教学内容、题目设计与生活实际脱节,学生心生厌倦,缺乏应有的兴趣。 生活化教学倡导数学教学与情境生活的联系,从学生身边所熟知的世界中挖掘资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2.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对学生是否理解则视而不见,往往是教师教的很累,却难见成效。 生活化教学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 有利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现实生活的现象,让他们将生活问题建模成数学问题,而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从而能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 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从书本中捕捉信息,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内容,从生活中捕捉数学现象,将生活实际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让他们感到学得轻松。
例如,在讲“生活中的不等式”时,教者设计如下: 小明和爸妈一起玩跷跷板,质量为 84kg 的爸爸坐在一端,质量只有妈妈一半的小明和妈妈坐在另一端,爸爸一端仍然着地。 后来,小明借来了质量为 6kg 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的一端,结果,爸爸被翘起离地。 请猜猜小明的体重约为多少千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数学知识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教学过程生活化
( 1)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教师选取的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愈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自愿程度就愈高。 因而我们应注意从生活实例中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讲“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时,教者创设情境如下: 呈现一幅建筑物图片请学生欣赏,提出问题: ①这一建筑物美吗? 美在何处? ②这一建筑物的平面图形具有什么特征? 请与同伴交流。 ③如果把它沿着某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部分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从而自然地引入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 2) 例题采用生活化的设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对例题进行重组、优化,使例题更贴近生活。
例如,在讲“确定与不确定”时,教者设计例题如下: ①到医院去注射青霉素,首先要做皮试。 只有极少数人对青霉素过敏,而医生为什么一定要做皮试? ②“守株待兔”为什么会受到嘲笑?
3. 生活化的探究策略
( 1)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桥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发现、验证、应用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经验。
例如,运用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知识,为学校设计校徽; 在学习三角形相似内容后,让学生测量旗杆的高度。
( 2) 撰写数学日记。 教师要引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感受到数学之用。
通过编写“我的数学故事”,让学生记录在数学活动中新的发现、新的思想,如打折活动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商品销售如何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通过写日记,既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 3) 制作数学小报。 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到丰富有趣的小报之中,让学生能轻松地学习知识。 教师要让优等生参与设计内容,让动手能力强的参与制作,从而培养他们 收 集、筛 选、整 理 等 方 面 的能力。
总之,数学只有立足于生活,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 数学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将数学抽象与数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与学生生活背景相贴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之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丰富情感,提高数学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