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乐学初中数学□江苏淮安市清河开明中学 邓 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的过程还是比较谨慎的。 原因是家长与中考的压力,让学生“玩不起”数学。 深究原因,还因为数学难度较高,具有抽象、复杂等特征,而且知识点分散而繁多,学生难以做到轻易掌握。 新课程改革中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一、以生为本,提升兴趣
初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的教学方式,通常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练,然后教师检查、指导。 但是,我们应该承认这是一种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 因此,构建以生为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模式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教学方法应当考虑以学生的兴趣为首选。
例如,在讲“方程”时,教师可以引用一首古诗作为课堂的导入语: 明代数学家吴敬在《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有这样的诗句: “巍巍宝塔高七层,点点红灯倍加增。 灯共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 ”哪位同学能够算出宝塔上共有多少蜡烛呢? 有了这首古诗做先导,为课堂提供了背景故事,学生自然就对解题产生了兴趣,纷纷踊跃思考,开始找寻方法解题。 最后发现可以将宝塔上的灯的数量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来解决: 由“倍加增”可知塔上的灯是从下至上逐级递减,可以设顶层有 x 盏灯,设出方程 x +2x +4x +8x +16x +32x +64x= 381,简化得 127x = 381,求出 x 等于3. 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以学定教,丰富形式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快速阶段。 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思维活跃,而且精力的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 同时,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快速而又准确,而且有着自己的思考与判断,某些方面的认识甚至不输给自己的老师。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认知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多媒体工具,用立体、直观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求新欲望,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是实用的,从而饶有兴趣地开展学习活动。 如果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味同嚼蜡,毫无兴趣,教学效果就会很差。 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真实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周围,做到“以学定教”.
例如,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在上课前教师就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这样,学生能够对圆的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有了学习知识的兴趣。 教师用不同的颜色在课件上展示出两个不同的圆,分别用红色和黑色标示出半径和圆心距,再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亲自移动圆心,在移动的过程中,两个圆的圆心距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不同的位置关系,在亲身体验了之后,学生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
三、结合实际,培养能力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离开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手段,把数学知识用于实践也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学实践证明,一味的学习理论知识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和疲劳,丧失学习数学本应有的乐趣,也就失去了数学原本的意义与趣味。 因此,如何结合实际开展数学教学,在实际中获得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课题。
例如,在讲“概率与统计”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到街上,分组进行调查,比如在某小区随机调查 100 人,统计出近视的人数,然后算出近视的人的概率,需要的话,还能让学生做出一份关于近视人群的调查报告。 这样的联系实际问题既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技能,也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又如,在学习“正数与负数”时,因为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正数的概念,而对负数一时不能理解。 于是就通过全国各地气温的变化示意图来让他们理解负数的意义。 通过这些例子可见,数学的实用性可以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能够从中深刻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让自己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
四、动手实践,感受趣味
“说一万次不如做一次”.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动手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培养方向。 一切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都要运用到实际应用中。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努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我们往往不能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上课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课后只给学生布置作业,不安排课外实践活动。 学生对此极易感到厌烦,产生排斥心理。 所以教师应当多组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
总之,不是发自于本心喜爱的东西,是不可能轻易铭记的。 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趣味学习,而不是沿袭过去的一些老旧思想方法,扼杀学生的先天兴趣,甚至采用题海战术压垮学生。 数学教育的精髓,是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主观需要的事,而不是被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