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迫使传统漫画迅速产生变化,不仅仅从新媒体技术层面影响着漫画的外在表现形态,同样从新媒体时代受众们的心理思想层面重塑着漫画的内在表现形态。创新模式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些改变带来的推动力。
一、新媒体漫画的新形态
( 一) 传统型漫画。传统型新媒体漫画只是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将传统媒体上的漫画作品直接搬到新媒体上,漫画的基本形式没有变化,只是从纸本阅读变为屏幕阅读。这种形态的新媒体漫画一般会增加吐槽、弹幕功能,或者增加评论、留言功能以体现新媒体技术的渗透。
( 二) 创新型漫画。创新型的新媒体漫画则是为了新媒体而创作的漫画形式,形态多样。例如适应手机屏幕观看的四格漫画、多格漫画,最接近于传统漫画的形式; 以微博形式发表的“微漫画”,表现形态自由多变,常见以单格、四格、小连载等形式呈现; 又有适应微信诞生的长条漫画,分镜格数目、大小都不受限制。再加上适合新媒体也仅限于新媒体传播的包含动态效果的动态漫画等等在表现形态上的创新。而新媒体漫画不仅需要适应新媒体传播,更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需求。又例如“暴走漫画”,一种以固定的表情模板和其他不同的图片,通过不同的表情搭配,来完成对于现实生活、网络世界等等方面的记述、讽刺或者发泄的漫画形式,其模糊读者与创作者界限全民参与创作的新交互形式,加上其中的吐槽、宣泄给受众带来强烈的代入感。不仅仅从表现形态方面入手更从内容形态方面追求突破。新媒体漫画趋向于紧跟时代热点,迎合受众的情感需求、娱乐需求,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 追求读者强烈的代入感; 分镜趋向于简单直白,易阅读; 对白设计上搞笑、大胆、吐槽、无节操,等等。新媒体漫画在表现形态上有更多新奇特的突破。但同时,阅读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行为,无论是实体书,还是触摸屏,最终是以受众体验为主,这就意味着新媒体漫画的表现形态仍然必须服从于阅读目的,要有助于体现内容,有助于读者理解,这是阅读的根本。[1]
二、新媒体漫画受众分析
( 一) 碎片化。“碎片时间”是指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之余或短暂的空闲时那些随机的、闲散的、零碎的时间。它是社会转型中受技术、媒体、社会等因素影响的产物。[2]
手机短信、电子图书、微博、微信等等新媒体产物的发展不仅仅充分利用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同样也加剧了受众时间的碎片化,影响到阅读时间、阅读地点、阅读媒介的变化。其带来的碎片化阅读模式,将信息化整为零,把原有知识结构变成一个个或独立或相关的信息点。人们碎片时间的增多带来整个市场、整个社会的碎片化,以时间的碎片化为起始,媒体碎片化、互联网碎片化也随之产生,这种碎片化也是人们消费习惯、产品使用习惯等个性化的体现。[3]
( 二) 浅阅读。人们的阅读观念与方式随着语言载体及阅读对象变化不断变化着,新媒体时代的出现及网络的普及使得阅读媒介层出不穷,阅读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印刷媒介; 阅读内容也空前拓展,信息查阅变得无比便捷,被动接受的各类信息也种类纷杂; 阅读范围扩大,阅读需求多元化。浅阅读是新媒体时代新的阅读方式,它除了与传统阅读一样获取信息外,更注重追求阅读过程中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它具有浅表性、视觉性、娱乐性的鲜明特点。[4]
( 三) 分众化。新媒体的不断扩张加上受众注意力资源的相对有限,为受众分化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受众文化层次、自主意识的提升,使得受众不再被动接受大众传播,急需要能够满足他们获取信息和娱乐消费的各种心理需求的小众文化,受众“分众化”已是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标志性特征。[5]
新媒体漫画作品的定位过于泛化,不但得不到大众的认可,反而会丢失本该被吸引的分众群体。认识到大众是由兴趣、利益存在差异的分众组成的,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精准的定位,提供分众需要的作品内容。
( 四) 交互性。受众发展至今已不再是满足单纯接受作品内容和信息的简单对象,受众开始追求作品的互动性与参与感。
这时创作者不仅仅创作的是一个作品,更是搭建了一个平台,由受众与创作者共同完成整个作品的体验过程,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交互式作品。这样必然带来作品的开放性、现场性与过程性。
三、新媒体漫画的创新模式
( 一) 受众的碎片化倾向致使新媒体漫画盲目迎合这种需求。新媒体漫画篇幅逐渐趋向于短小,通常内容上可以单独成篇,也可联结成系列。一系列短篇作品可以满足读者碎片时间阅读、快速阅读的需求,也可带来一定黏性。一是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别于中长篇幅叙事漫画的特点: 在故事设定方面,简单直接,便于受众在阅读伊始通过短暂的时间,能迅速掌握到漫画背景设定的信息,有利于接下来的阅读理解。这种情况下通常会要求背景设定多使用一些读者已知的或已成为共识的设定; 在剧情设计方面,情节起伏转折明显,对读者感官刺激较大,在短时间的阅读过程中,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避免绵长委婉的叙事方式; 在情绪传达方面,情绪清晰强烈,人物性格充分脸谱化,有标志性语言、着装或动作等,增加读者阅读时对主角人物的可辨识度。二是单纯独立短篇幅的漫画,在接受信息量庞杂的受众心中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这时候系列性的短篇漫画则能带来更大的长效性的影响。系列短篇的篇幅之间可以设定为时序性或无时序性,时序性的短篇有利于受众的连续性、持续性阅读和对漫画内容的深入理解,无时序性的短篇则有利于受众阅读的随时性和随意性。三是系列短篇的设定方面也可以作出略复杂与独立短篇的人物及社会背景设定。可以将设定分解到系列短篇的每个篇幅之中,受众在持续的阅读过程中逐渐领会复杂的设定内容。在创作过程中也可以避免浪费有限的篇幅反复叙述同样设定的问题。
( 二) 从阅读深度来看。以新媒体作为阅读载体的大多属于浅阅读,而这类阅读追求轻松、简单,以娱乐性为主要目的。读者侧重消遣娱乐性、内容简单轻松、少思考的内容。新媒体漫画同样受浅阅读的影响,漫画内容与题材方面的选择也侧重于休闲。题材选择避免过于深刻的政治、人文等题材,趋向于吐槽搞笑、时新话题、娱乐化的冷知识等等。但是同样浅阅读带来的另外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减少了受众细致入微的品味和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是传统中长篇叙事漫画特有的内涵。新媒体漫画在这方面的缺失可以通过对题材和表现手法的深入推敲琢磨与各种尝试来弥补一二。例如在表述手法上使用开放式结局,或者循环式结局的方式,给受众以阅读后深思的空间。
( 三) 受新媒体使用人群的特点影响。这就决定了新媒体漫画的受众群体不再单一地被限定为青少年及未成年儿童,而更多地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对各类时事与资讯敏感,热衷于移动互联网等 IT 文化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社会主流群体。为了适应这个群体对漫画阅读的需求,新媒体漫画的内容及形式更加丰富、更加个性化,使市场细分更加充分。确定分众群体,掌握不同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精准的定位,创作不同类型的漫画作品则是新媒体漫画创作初期就应明确的关键。青少年及未成年人的休闲时间多来自于学习之余,在目的性明确的传统阅读学习过程之外的碎片时间,需要的是放松娱乐,加上青年人及未成年人的思维上面需求个性化、突破传统束缚、张扬的特性等等因素,新媒体作品内容的选择也追求奇幻、猎奇等题材。而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根据社会地位、知识层次的不同分类则更加多元化,但已部分摆脱青少年追求新奇的心理,对社会问题投影、人生感悟、生活杂谈等方面有一定需求,针对成年人受众的新媒体漫画也同样需要一定深度,哈哈一笑之后更有思考的余味。
( 四) 新媒体满足随时随地的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与传统漫画的作者和读者之间交流的困难与延迟性相比,新媒体时代的读者可以通过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找到自己的兴趣群组,无论是对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之外的故事等等,还是作者通过对“兴趣群组”内读者的需求分析、即时反馈进一步进行创作过程,更易产生彼此的需求黏性。以动态漫画形式创作的新媒体漫画,突破传统纸媒漫画的静态与无法互动的局限,依靠新媒体技术手段,从视觉上吸引受众进一步阅读。
这种形式是漫画创作吸取动画创作中的部分精华,使漫画的分镜与分镜之间不再仅仅是画面的分割与衔接,拥有动画分镜之间的连贯和节奏感。以“有妖气”为代表的吐槽或弹幕形式存在的互动形式,以及新媒体漫画作品的评论功能等形式,实现了多屏互动,让受众之间进行情绪的传达,由此产生共鸣与相互认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热爱,也让创作者与受众之间多一种交流的渠道,创作者可以更好更快地接收到受众对作品的感想和热情,从而燃起继续创作及不断改进的动力。在进一步发展的人机交互形式的新媒体漫画中可以融入将受众引导进漫画角色的设定、情节的发展、支线剧情的完成、结局的选择等等新元素,让受众跨越时间、空间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与完成过程中,受众产生更加深入的参与感,不再仅仅是旁观者。
( 五) 同样受到新媒体使用人群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的因素影响。对新媒体漫画的要求更高更严苛,不能适应受众需求的作品会被迅速淘汰,迫使创作者们跟紧步伐迎合大众需求。这也驱使创作者缩短创作周期,加快作品更新频率,以确保读者黏性。新媒体漫画的创新是随着新媒体时代技术发展与受众心理需求变化而演变发展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只能对其表现形态的创新模式有一个初步的分析与判断,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飞跃式的发展,对于新媒体漫画的研究也会不断准确和深入。创新模式的研究为新媒体漫画的创作者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思路,以此为参考,观察、分析、总结新媒体漫画发展路途上的曲折、功过。同样,新媒体漫画受新媒体特性的影响较大,适应市场迎合受众的选择一方面是积极的变化进步,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阅读的冲击和对传统漫画的敲打琢磨。优秀的漫画作品需要长时间的创作累积,能够为新媒体漫画的表现形式、内容内涵提供充足的养分。所以在一方面探索新媒体漫画创新的同时,另一方面要将传统漫画进一步雕琢锤炼,用新媒体漫画吸引受众群体对漫画作品的关注,用优秀的经典传统漫画作品加深受众对漫画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对漫画文化的理解爱好,形成文化沉淀。在这两者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如何能保留精华的思想内涵,又不断延伸发展,这需要更多的漫画创作者研究者们静心探讨。
【参考文献】
[1]方仲玮。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新媒体漫画表现形态研究[J].装饰,2013,12: 139 ~140
[2]昝廷全,高亢。 手机“碎片时间”价值的“长尾理论”分析[J].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6: 96 ~99
[3]王君珺,闫强。 碎片时间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2: 47 ~52
[4]吴燕,张彩霞。 浅阅读的时代表征及文化阐释[J]. 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8,5: 132 ~136
[5]梅琼林。 关于大众传媒分众化问题的重新思考[J]. 社会科学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