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守望者的新闻媒体,在面对灾难发生时,要承担起准确、详实、客观、公正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责任。但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灾难新闻报道持保守态度,迟报、瞒报或报喜不报忧成为新闻界的一种长态,直到最近今年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但态度的转变并没有带来新闻报道方式的提升,对灾难事件新闻价值把握的偏颇,成为当前一些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的主要问题。
反映在作品本身就是灾难新闻报道语言的失范现象。
关于灾难新闻的定义,学界尚无统一的标准。我们可以概括地将其理解为一切给人类带来灾难和困境事件的新闻报道。既包括自然灾害事件,譬如地震、海啸、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也包括人为的社会事件,比如工伤事故、意外情况等。灾难新闻的语言失范问题,主要体现媒体在灾难重现、救援进展、灾后重建、总结反思等环节的报道措辞及媒体表现。近几年来,国内外灾难事件频发,媒体语言失范的表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缺乏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指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近年来,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越来越关注事件中的受害个体,宣扬抗灾救灾的人情美、人性美。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些媒体为夺人眼球,在灾难新闻报道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用夸张、煽情、血腥、戏谑的语言哗众取宠,有悖于新闻职业伦理规范。灾难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另一种表现是冷漠、戏虐的报道语言。报道的措辞反映出记者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的高低。比如一些车祸事故的新闻,常常是车毁人亡,令人触目惊心,但新闻标题却太过轻佻,像《客车与货车高速“接吻”》、 《两辆面包高速“亲吻” 一女飞出车外只剩内衣》。这样的表述无不流露着个别编辑记者麻木冷漠的看客心理,对伤者、逝者缺少起码的尊重。
第二,语言缺乏平等意识。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平等意识的失衡折射出部分新闻媒体报道理念的陈旧和专业素养的匮乏。这种平等意识首先表现在新闻作品中报道重点的选择和设定上,在一些新闻作品中,灾难新闻的主角并非身处灾难本身的人们,而是指挥抗震救灾的政府或领导者。有学者这样总结“抗灾救灾不见灾”,在此观念下领导重视和政府关注成为灾难新闻框架的主导,而灾情的具体情况、伤亡人数、原因影响等则闭口不提。另外,从微观层面上来看,语言平等意识的缺失体现在对一些遇难者身份刻意强调,以及一些地域、职业的差别性描写。
比如某些新闻报道中,对于同样同样遇难的群众,分别使用“尸体”和“遇难者遗体”这样词性差别较大的字眼。并且但遇难者中存在地域差别或身份差别时会着重强调。比如“6名遇难者中,1名为清华学子,其他人为普通游客”“翻车客车中遇难者多为河南籍返乡农民工”,如此表述反映的本质是对职业、身份的歧视以及对灾难当事人的差异化对待。
第三,语言缺乏实际,真实性有待加强。脱离实际的语言失范现象一方面表现在一些媒体过于依靠“假大空”的模式化新闻语言去报道新闻,而轻视受众最为关心的核心新闻要素。像“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做出重要指示”“奋不顾身奔赴抗震救灾一线”等表述,都属于模板化的报道语言。在诸多新闻媒体集中报道灾难事件的时候,过于同质化的语言表述会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对缺少新意的内容失去兴趣,影响的是受众对媒体的整体印象。另外一个方面,一些媒体在灾难发生后,为了抢新闻,在没有认真核实真相的情况下就贸然发布不实内容。不仅有损媒介公信力,还容易滋生谣言,不利于社会稳定。
纵观近些年来新闻媒体在一些灾难新闻事件报道中语言失范的表现,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专业主义新闻观念虽然是资产新闻界所提倡的,却可以为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提供参考。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新闻媒体的客观、独立性,以公众利益作为新闻报道活动的主导,淡化新闻的宣传和教化功能。其次是黄色新闻理念的抬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媒体以经济效益为主导,忽视社会效益。着重挖掘灾难新闻中的畸形卖点,因此暴力、色情、血腥就成为博取眼球的主要手段。
从人类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灾难事件始终不可避免,灾难新闻报道也将是新闻媒体的常态工作内容的一种。如何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避免语言失范的现象,在准确、平衡中寻找新闻价值与公众利益的契合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报道要遵循真实客观的基本原则,语言立场中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客观是新闻真实的必然要求。真实性、客观性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这就需要在灾难新闻报道过程中,报道语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客观再现当时灾难的情景,真实的说明灾难事故发生的原因,给受众还原一个最全面最真实最客观的事故现场,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另外,语言立场也应该客观、中性。这种立场的保持来自于编辑、记者责任意识的培养。要摒弃报道对象身份、地域、职业的差别性对待,用符合公众利益的职业理念从事新闻写作。应充分体现出对遇难同胞的尊重,切勿使用过于血腥的语言来描述受难对象,同时兼顾事件当事人家属的悲痛心情,以人文情怀体现专业素养。
第二,加强媒体内部报道内容的把关机制构建。新闻媒体内部的审查监督机制构建,对于减少和杜绝语言失范现象大有裨益。在记者和编辑的层层把关下,过滤掉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失实欠妥成分、夸张煽情成分,删掉更改不当的有失人文关怀的语言表达语句。同时,建立起媒体内容的把关惩罚机制,对新闻标题或正文内容中有语言失范问题的记者进行相应的警示或处罚,以达到遏制灾难新闻假报乱报的现象。另外,建立重特大灾难新闻的总编辑审查制度,谨防因信息失实而导致的次生社会动荡。对于复直接责任的记者、编辑采取严厉的问责机制,确保灾难新闻报道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客观、真实的内容表达。
第三,以群众监督倒逼报道语言规范。群众是新闻媒体最大的监督对象,也是最有力的监督群体。新闻媒体在坚守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下,应拓展群众监督反馈的渠道,认真听取和吸收群众的反馈意见,对于已经出现的语言失范问题及时更正,并诚恳致歉。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利用网络快速便捷的特点建立媒体内部的舆情监测机制,对于某些隐形失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能及时了解,并迅速做出调整和规范,从而保证灾难新闻报道的正面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唐薇薇。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浅析灾难新闻报道,视听[J].2014.1.
[2]甘于恩。灾难报道中的新闻语言运用,新闻与写作[J].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