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评论不仅仅活跃在传统媒体上,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为新闻评论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传统媒体、政府部门、普通公众越来越多地利用微博开展新闻评论,例如,在微博上开辟评论帐号、评论专栏,直接转发评论新闻事件或某一观点,这使得新闻评论的主体更加广泛、形式更多样化、语言更平民化、传播更广泛、更迅速。微博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新闻评论的发展,使新闻评论展现出新特点和新问题。
对于“微”时代并没有官方的定义,普遍认可的说法是“以微博为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为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短小精炼,传播形式多样,传播方式便捷。
微博本质上是基于论坛的革新,它突破了论坛的传播和讨论只能在站内进行的局限,是基于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1]微博具有发布门槛低、内容碎片化、发布渠道多、传播即时性、交流互动强的传播特征。这些传播特征使得微博在短时间内拥有大量的用户群,并逐渐成长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媒体。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4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6.49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 3117 万人。其中,微博用户规模为 2.49 亿,网民使用率为 38.4%.[2]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灵魂和旗帜,其质量优劣直接关乎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重要性不言而喻。[3]而微评论则是以微博为平台针对新闻事件、政治热点或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批评、议论一种新型的新闻评论形式,有引导舆论的功能。字数在 140 字以内,不限定作者。[4]虽然微博评论只有短短的 140 字,但它几乎囊括了评论应该具备的全部特点。微博的出现为新闻评论提供了新的内容生产平台和传播手段,使新闻评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一、“微”时代新闻评论发展的新特点
(一)新闻评论主体的多元化
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新闻媒体中,新闻评论的主体主要由评论员、专家、学者等知识分子构成,他们代表精英阶层,以相对专业的角度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虽然表达更加专业,论述更具逻辑、合乎理性。但他们的观点受到其专业背景、教育程度等影响,代表的只是知识分子或少数精英阶层,并不能代表普通大众的立场和感受,另外,他们过于专业的论述和佶屈聱牙的措辞也将大部分普通民众拒之门外。
然而,微博作为公共平台,采用“去中心化”传播模式,普通民众只需注册一个微博帐号,链接到互联网,就可以在不触及法律规范的前提下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微博完全开放的言论表达空间和公共话语平台,大大降低了新闻评论生产和发布的门槛,让普通民众参与到新闻评论中来,并与社会精英产生平等的话语权。“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对一直生存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精英人士对话语权的垄断被打破,新闻评论的主体更加多元化。”[5]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只能为少数精英提供话语平台,但在微博这一社交平台上,普通大众的话语权得到肯定。
(二)新闻评论观点的多样化表达
微评论的“微”体现在篇幅上,但在观点和表达上并不逊色于传统媒体,有些微博评论观点新颖、短小精悍、风趣幽默、形式多样,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
微博信息的海量性为新闻评论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议题、更广阔的视角和思路。在微博这一平台上,观点与观点可以面对面交锋,反复论证。改变了以往官方评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微博用户可以根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热门事件与热点话题发表意见、表达诉求,这无疑使评论更接地气,减少了观点的同质化现象,使得不同声音得以共存。
传统新闻评论在如何立论、引论、破论方面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由于字数的限制微评论打破了这一规范,省去了传统新闻评论的铺陈叙事,起承转合,往往开门见山亮明观点,常常能起到一针见血的效果。通常,微评论语言简洁有力,偏重口语化、段子化。有的甚至采用戏谑的文风,幽默的笔触来增强表达效果。与传统新闻评论中宏大的叙事风格相比较,微评论采取小角度,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利于拉拢受众。
微评论的发展使得新闻评论的表达方式得以扩展。相比较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样式,微博评论的样式更加多样化,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发微博、评论、转发等方式发表自己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观点,以文字、图片、长微博、视频、链接等多媒体形式展现自己的观点,让观点的表达更加生动。
(三)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传统新闻评论往往受到版面篇幅、刊发时间的限制,新闻评论的发布缺乏时效性。某一新闻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的编辑首先会根据其新闻价值做出是否需要刊发评论的判断,然后邀请评论员撰写评论,最后由报刊出版发行,广播、电视制作播出,这些均需要时间,新闻评论时常在新闻事件发生一天甚至几天后才能与公众见面,这大大削弱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由于微博的便捷化、平民化特性,微评论的发布不受传统新闻评论版面和刊发时间限制,省去了中间流程,微博用户仅需在互联网上登录微博帐号,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发表观点。提高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扩大了新闻评论的议题范围。
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具流动性、更加碎片化,为普通公众发表观点提供了一个及时便捷的渠道。微博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发布微博、发表评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4 年 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 5.57 亿,较 2013 年增加 5672 万人,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 2013 年的 81.0%提升至 85.8% ,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更多的人成为手机一族,利用上下班回家的时间、吃饭、如厕等碎片化时间通过微博接收信息并进行意见表达。“微”评论更符合当下都市人的生活节奏,更利于接收和消化。
(四)新闻评论中受众的参与性增强
“微”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早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而是呈现出网状结构、双向结构的特点。微博的普及满足了现代民众所看重的表达权和知情权,使媒体与受众建立起相对平等的对话机制。
在传统新闻评论中,受众只能够单向地接受观点,缺乏表达观点的渠道,更无法实现“精英”与“大众”的交互性沟通。“微”时代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使人们从过去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主动地参与信息传播,受众在接受观点的同时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且通过微博与媒体、政府、社会精英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微博中的“发布微博”“、评论”“、话题”等功能,使得微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不同文字、图片等形式对公共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公众的意见表达更加畅通,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性更强。政府机关通过政务微博向公众发布信息,征询意见;公众通过政务微博向政府机关反映情况,监督政府部门。公共事件发生时,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对事件发表评论,形成民意,推动公共事件的发展,这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微博让大众从新闻评论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参与到对新闻事件,政策法规,社会生活的意见表达中来。
(五)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逐渐凸显
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新闻评论由媒体发声的单一格局,拓展了新闻评论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讨论公共事务的话语平台。传统媒体开通微博公共帐号,也正试图借助微博知晓民声,引导舆论。
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可以让新闻事件在短时间内成为舆论焦点,借助人民群众的智慧对事件不断追问和究责,为新闻评论提供新角度、新观点。在这一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微博上的“意见领袖”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认为,“意见领袖”是在传播过程中积极为传播对象提供信息和对信息加以主观评断的人,同时对传播对象施加影响的积极分子。“微”时代中的“意见领袖”是在微博这一舆论场中具有影响力的人,他们中间有娱乐明星、专家学者、媒体从业人员,也有普通百姓,这些“意见领袖”拥有大量粉丝,他们的意见表达能够被广泛传播,对舆论产生影响,甚至形成导向作用。
微博的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它可以产生“核裂变”的传播效应,使得信息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微”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可以通过微博评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公共事件,政治活动的意见和看法。微博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发声的渠道,保证其参政议政的权利。微博的裂变式传播使得受民众支持的声音能够得到广泛传播,从而形成舆论效应,改变公共事件的走向,敦促政府针对新闻事件做出回应。
二、“微”时代新闻评论发展中呈现出的典型性问题
微博在推动新闻评论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利用娱乐性话语博看点
微评论由于其短小,如果不足够吸引眼球往往会淹没在海量的评论中。因此为了博取眼球,一些“微”评论呈现出搞笑、媚俗、段子化现象。
近年来,媒体的娱乐化功能越来越凸显,微评论也呈现出娱乐化趋势。表面上看起来,娱乐化的微评论打破了以往评论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感觉,给人一种亲切、平等、欢乐的感受,但是对评论严肃性的破坏往往导致对重大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思考不够深刻,评论仅仅停留在感官上,流于肤浅和平庸,而非基于理性思考,无法深入人心。为了使文字引人注意,传播更加广泛,网民往往对事实进行裁剪、加工,使其段子化。而段子化的评论往往追求语言上的整齐度和趣味性,忽视了内容的深入性,让评论流于形式。
(二)新闻评论理性化的缺失
微博已成为网民进行言论表达、社交活动的重要渠道。“微博论政”成为时尚,网民通过微博评论行使政治权利,表达利益诉求,宣泄不满情绪。传统新闻评论中,人们看到的只是理性分析,情绪宣泄式的评论被认为是一种非理性的释放,很难通过传统媒体进入公众视野。在微博这一平台上,控制的宣泄功能在得到了释放。
但由于较为自由的言论表达空间,加之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网民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安全感,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相对减弱,容易冲动和盲从,许多碎片化、缺乏逻辑的情绪宣泄式评论进入公众视野,而微博的裂变式传播使得一些非理性情绪被滚雪球式放大,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导致网络舆论失控。
(三)网络谣言传播对新闻评论真实性的考验
由于微博上信息发布与审核的弱化,加之信息传递碎片化、传播氛围相对浮躁等特点,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而互联网的进入的随意性、意见表达的匿名性等特点助长了谣言的滋生,而基于谣言的评论无疑为谣言的传播插上翅膀,新闻评论的真实性受到挑战。任何人只要通过互联网注册微博帐号就可以发布信息,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信息的发布不需要提前审核,事后的审核又来的很迟缓。而网友的媒介素养有限,很难从众多微博中辨别哪个是事实,哪个是谣言,导致一些谣言被广泛转发和评论。基于谣言的评论已经失去了评论应有的价值,损害了新闻评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四)篇幅削弱了新闻评论的说服力
由于字数的限制,微博上的评论多为观点的直接表达,用于佐证观点的论据和例证通常被省略或压缩,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新闻说理性和说服力。虽然在微博上通过评论、转发、私信等功能可以不断地对新闻当事人,政府机关等直接提出问题,追问,甚至质疑。但是,由于其篇幅的限制和语言碎片化等特点,很难完成较为清晰和理性的论述。严重地影响了新闻评论的说理性和说服力。《深圳特区报》评论员邓辉林甚至认为,微博上的评论只能叫微评,不能叫微评论,因为“微博只有评,没有论”.
三、结语
“微”时代“微”评论由于其即时性、传播快速、主体多元、互动性强等特点为新闻评论注入了新鲜的力量。而传统新闻评论由于其发布的权威性,内容的高质量,对于社会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方面依然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我们应该牢牢把握“微”时代新闻评论的优势地位,正视问题,不断推动新闻评论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注 释:
[1]徐俏俏,吴小杏。微博:“围观效应”下的非典型公民媒体[J].新闻前哨,2011(9)。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赵振宇。2013 年中国新闻评论回眸[J].新闻战线,2014(10)。
[4]李心宇。微评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兼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态势[J].青年记者,2014(3)。
[5]陈茁。网络时代新闻评论主体的新特点[J].新闻爱好者,2012(15)。
参考文献:
1.格雷姆·特纳。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涂光晋,吴惠凡。表达·交流·争论·整合---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与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