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方法和设计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新闻叙事分析法,以新浪网收录新闻作为研究对象.
新闻抽样:在新浪新闻里输入"导游",按标题检索,全部频道.与之相关的 2012年1月1日~2012年10月1日,总共有778条新闻.去除不相关的新闻报道(第1,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导游.第2,导游考试信息.第3,管理文件通告).得到223条新闻.
(一)内容分析:导游在媒介内容中的角色再现
本文对223条新闻进行了内容分析,根据新闻的标题和内容进行分类.三个分类评价,分别为正面、负面、中性.
例如,导游救人、热心、表彰等为正面报道.导游宰客、回扣、潜规则、甩团、随意增加购物点等为负面报道.弱势群体,人才紧缺,规范服务等为中性报道.分类结果如下
从上图可见,导游在媒介内容中的角色突出表现为负面行为.媒体在对导游的报道中,以负面报道为主.主要强调导游的宰客,随意增加购物点,高额回扣,游客投诉等.例如,《中国游客在日被骗,免税店与导游勾结宰客》中国网、《买块9000的玉器导游回扣8000元》济南时报.这样一些新闻,受众通过标题,便能得出对导游的第一印象.大众媒体的报道能够产生、累积效果和共鸣效果,使得这样的负面形象得以强化和传播.这样的角色在媒介内容中的高频率出现,无意中体现出大众媒介对导游这一职业的社会角色定位以及对公众形象的一种反馈.大众媒介通过信息的选择与剪裁进行类型化叙事,给导游群体贴上"负面行为者"的标签,受众长时间阅读这些类型化的叙事,接触这些类型化的角色形象,会对导游群体与大众媒介相同的角色认识,对此群体做出相应的角色评价.使这一负面角色形象进一步受到公众的强化.
(二)新闻叙事分析:新闻话语的神话构建
大众媒介对导游群体形象的构建不仅仅表现在叙事类型的选择上,而且还体现在报道的话语中.新闻话语从微观层面解析了大众媒介对导游群体形象的构建.这也体现在词语,叙事视角的选择上.
(1)新闻标题用语.新闻标题是新闻作品的眼睛,所以我们通过对新闻标题的分析,能够解释大众媒介隐含的主观态度.如下表:
上述新闻标题,使用贬义类动词较多.例如,勾结,逼购,打暗语,甩客.这类用词本身也体现了记者在新闻写作时的主观倾向.记者在报道时已经主观的将新闻事件做了定性.而这样的一些报道是否已经有过核实有待考证.其中不乏一些为博得受众眼球而夸大其词或者危言耸听的"标题党".例如,济南时报的一篇报道《买块9000的玉器导游回扣8000元》标题与新闻报道的内容并不一致.报道内容主要是旅行社的"零负地接"操作模式,导致导游赌博式带团.只能靠增加自费景点和购物返佣取得收入."读题时代"的受众,往往通过的标题来获取信息.这样的标题势必会让受众误解新闻报道的原本内容.
(2)新闻报道中的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作者把自己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视角.而这种视角本身就包含着许是判断、明显或者隐蔽的情感倾向.相对于多元视角来说,单一视角的叙述必然会带来某些方面信息的丢失."[2]对于导游的负面报道单一视角的运用较多.例如,《7旬游客遭羞辱向海南省长投诉,导游被罚10万》这篇报道,主要从游客角度出发.全篇报道内容主要采用了游客的投诉内容而没有当事人的视角,也没有相关行业人士的视角.报道仅仅是维护游客权益,忽视了导游群体作为权利人的自身诉求与权利,也没有提及整个行业现状.南海网同样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则采取了多元视角的叙述方式.
涉及了旅游委的视角、游客视角、旅行社协会视角.这样让受众透过事件看到了行业现状以及背后的原因.可以让受众对当事人有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以及对这一行业的进一步认识.单一视角,在导游的负面行为报道中的使用加深了媒介对这种负面行为者角色的塑造.另外导游视角在报道中的普遍缺失,也造成其自我表达与解释机会的缺失.
二、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众媒介在导游的报道中存着有失公允,与实际情况存在着差距,影响或者强化了这个群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导游公众形象的形成与大众媒介的报道有着密切相关.在导游生存状态日益恶劣的情况下,作为拥有社会责任的大众媒介.对导游的报道特别是导游的媒介形象塑造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公正、客观、平衡的报道是新闻媒体应有的新闻专业主义职业操守.尽管导游的媒介形象塑造并不在新闻媒体的范畴,然而之于被动被传播者,传播者应主动避免对被动被传播者的非平视效应甚至俯视效应.大众媒体的报道往往在无意间已经对被传播者进行了媒介形象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陈阳 .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6.
[2]传播学子论坛2008. 媒介研究[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