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分析南京本地报纸对青奥会前期宣传报道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19 共4014字
论文摘要

  一、研究背景

  (一)框架理论与框架分析方法

  格雷格里·贝特森最早提出框架理论,由美国社会学教授托德·吉特林应用于大众传播学。台湾学者臧国仁、钟蔚文于此基础上,将新闻讯息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是对某一时间主题的界定,经常以标题、导语等形式出现;中层次则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低层次则是指语言符号,包括由字、词、句等组合而成的修辞与风格。

  本论文研究指标体系参照了国内学者王弘对广州亚运500 天筹备的报道分析框架,王弘从主题框架、结构框架和话语框架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本文研究依据上述学者的框架分析方法。

  (二)研究目的

  中国业已举办奥运会、亚运会、亚青会等多场举世瞩目的竞技赛事。随着经济实力和软实力的提升,中国还将可能举办更多的大型赛事。此研究旨在为赛事前期筹备时期的宣传工作进行一定的指导,给予中肯的意见,从而更好地衔接后续报道,以至全民参与、共享盛世。

  小处看,各个省市举办活动时忽略前期宣传的重要性,多以现场拉横幅的形式临时宣传,不能调动全员积极性。此研究亦可指导此类活动的宣传。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案例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的对象是在南京发行的对 2013 年 5 月至年底南京青年奥会(以下简称青奥)前期筹备期间所有一切关于青奥的报道。本次样本选择了在南京发行量最大的党报《南京日报》和都市报《扬子晚报》。在样本选择上考虑了如下因素:

  其一,初步调查发现诸如《人民日报》等外省报纸对南京关于青奥的场馆建设和相关活动的报道很少,数量不足以支撑研究;其二,前期宣传报道主要针对南京市民,希冀全市人民参与青奥筹备活动和赛事活动;其三,机关报与都市报相结合。

  采集样本渠道为二者的电子期刊。由于《扬子晚报》2013年 5 月之前的期数不全,遂从 5 月开始统计至 2013 年 12月,共 184 份。

  (二)研究优劣势

  1.优势

  本次研究对象为大型赛事的筹备期间报道,此为独特性。众多研究学者、媒体人非常注重赛事期间的宣传报道,且研究成果颇丰。但筹备期间的报道研究却寥寥无几。前期宣传对于赛事准备、城市建设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样本采集充分运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此为合理性。报刊电子期刊齐全,每一期无所遗漏;且搜集便利,通过搜索引擎可快速、多次研究。

  2.劣势

  2010 年 2 月 11 日,宣布南京为第二届青奥主办方。

  2009 年 2 月 3 日,中国就已提交申请。因而至少从 2010 年始,南京已着手筹备工作,部分宣传工作业已展开。但由于电子期刊的期限问题,只能从 2013 年着手研究,为研究宣传的整体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电子期刊与纸质版内容略有不同,不能确保关于青奥的报道是完全一致的。

  三、主题框架
  
  (一)报道总量

  在此期间《扬子晚报》数量为 24 篇,《南京日报》则为166 篇。此二者相差甚远。而从性质推断,《南京日报》作为南京市党报,理应对在宁举办的国际盛事投入大量的宣传报道,同时青奥会属于文娱活动,都市报从中可汲取不少适合发表的报道。但数量上有如此差距,可推测原因有二。一则,《扬子晚报》作为省级都市报,着眼点放于全省,而非南京市;二则青奥前期准备以场馆建设、政治性质的活动居多,二者并不适宜都市报。两方面作用下出现了如下表 1 数据。对于青奥吉祥物的公布、青奥志愿者的招募、倒计时 1 周年等重大新闻,两家报纸当日均重点报道。说明各报均有所准备,面对重大事件尽力克服“昨日新网今日报”的缺陷。【表1】

论文摘要

  
  (二)报道内容

  报道内容则体现了媒体人对新闻素材的取舍,即媒体希望受众关注并讨论哪些议题,而哪些议题不希望被讨论。这就是新闻框架结构中的界限。

  根据样本,将内容主要分为青奥会赛事筹办、社会各界迎青奥、城市建设、青奥竞赛及文化、青奥商品、志愿者、青奥商品和青奥小记者活动七个方面。某一篇报道涉及两个或多个内容,则以其最主要的方面判定。经统计,《南京日报》和《扬子晚报》在内容分布上如下表 2。【表2】

论文摘要

  
  由表 2 可见,二者最关注的主题比较重合。首先是“社会各界迎青奥”方面,通过各界优秀人士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带动市民乃至国民参与青奥的热情;其次是城市建设,希望通过政府的实际行动号召受众关注并讨论青奥建设的每一步;最后是青奥会赛事筹办,前期主要报道政治性质的会议、青奥大使、青奥吉祥物发布等关乎青奥主体的重大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扬子晚报》在竞赛与文化上着力不少,可见希望以都市报对大众的吸引力,让人们关注青奥的文化内涵,而非停留于物质建设。

  (三)报道倾向

  报道倾向分为正面、负面、中性报道。传播学先驱李普曼对媒体“报道框架”解释为:媒体的报道中一般都含有某个特定的报道框架,媒体用这个报道框架选择、定义、评论各种信息,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的同时,也接受了报道中的框架,并按框架形成自己对某个事物的认识。

  而在我国新闻体制下,对于南京承办国际赛事的报道框架中,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则主要出现于读者回馈、新媒体自由发言平台等。

  四、结构框架

  (一)报道版面【表3】

论文摘要

  
  经统计,《南京日报》、《扬子晚报》青奥报道所占版面如表 3 所示。《南京日报》有 40 篇置于要闻版,其中过半为版面重要新闻,可见该报对于青奥的重视。有 10 篇上了头版也可说明此点。《扬子晚报》则更注重以专题的形式,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对青奥进行报道。其他则大部分规划进“南京城事”,一方面加强了南京市民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青奥建设的责任,但另一方面对南京市外的受众造成了“排外”,使他们产生“围观”心理,而青奥是举国瞩目的国际赛事,这样的报道并不妥当。

  (二)图式结构

  根据臧国仁对于中层次图式结构的概念,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主要事件:青奥会的相关筹备、活动等;2.背景与历史:青奥会的历史,以及亚青报道的铺陈;3.结果与影响:主要事件中人物和所了解的人物所反映的结果;4.评估:以记者或媒体人的身份,对主要事件的评价与评论。

  根据报道内容和报道体裁可看出,《南京日报》与《扬子晚报》过半报道集中于主要事件上。由于南京青奥会不同于其他国际赛事,其有亚青作为试行点。因此背景结构的报道也较多,且多以专题等形式系统地报道。而在评论方面,媒体更倾向于站在市民或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报道体裁【表4】

论文摘要

  
  本部分分为消息、评论和专题 / 系列报道三部分。二者对主要体裁选择一致,也同时注重以专题、系列的形式有针对性地系统报道。比如 2013 年 8 月 15-25 日,《南京日报》这11 天内以“亚青特刊”的形式,每天都穿插报道亚青与青奥的链接以及青奥志愿者的筹备等。消息当中又分快讯、图片新闻、通讯等,二者依据内容杂糅穿插使用体裁,使得青奥报道更为丰富。

  五、话语框架

  (一)消息来源

  消息的来源为南京本地,主要来自各报记者的采集。记者署名并不固定,可见并未形成系统的生产路径,因此各报未有专门的青奥宣传小组。2012 年,新华社与青奥组委会签约成为 2014 年南京青奥会东道主通讯社。届时,将由新华社发表通稿,但在前期筹备期间并未有通稿。两家报纸中,有通讯员参与的报道并不多,除非一些重大事件。

  报纸的新闻报道往往作为第一手信息,被各大网站进行二次传播。在 2013 年中,有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等十余家正规门户网站转载。

  (二)报道方式

  本次报道不仅有传统报道方式,还有融合南京报业特色的报道方式。注重新闻策划是其特点之一。《南京日报》2013年 10 月 23 日,在“成长周刊”策划了一起“青奥小记者”的活动,融合了南京纸媒发达、青奥主体是青少年的双重特性。同时二者也注重读者的参与,以记者的采访、网络评论等形式刊登读者的反馈,构成了读者、报纸、青奥三者两两互动的关系。另外,前期筹备期间的报道并不局限于青奥筹备。通过报道内容可看出,此时最主要的关注点“迎青奥”,并辅以竞赛、文化上的报道,无形中让读者产生了多层次、多领域的“青奥”视角。

  六、结语

  由上述三个大框架,可总结出南京青奥前期报道中的以下规律和特点。1.总体来说,报道量非常大。《南京日报》2012-2013 年的报道多达 195 篇。此涉及了青奥筹办的场馆建设、城市改造、赛事筹办等各个方面,内容包含社会、政治、经济等更为全面。2.除了大量报道筹备进程外,还有“迎青奥”以及联合多方进行新闻策划等,其中穿插了读者的反馈,形成了媒体、青奥、读者三者两两互动的良好局面。3.倾向上多以正面报道为主,出现一定同质化。因此不仅注重了信息的传播,还加强了舆论的引导。

  每一个事件的报道框架并非完全相同,受具体报道事件以及地域、政治的影响。由于地域、报道内容的限制,不同报纸间的报道数量差异较大。《南京日报》作为南京市级党报,平均每天 1-2 篇报道,对青奥前期筹办投入了大量关注。而《扬子晚报》则因为新闻覆盖面为全省,且前期筹办中符合都市报特性的新闻素材较少,因此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南京日报》等机关报承担对舆论导向的重大责任,因而对于青奥报道以正面为主。这一点不同于其他新闻事件。同时,《南京日报》和《扬子晚报》的报道体裁、内容等方面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可见机关报与都市报等市场化报纸的发展方向趋于同向,尽量在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政策标准、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达成最佳平衡状态。

  总体,作为第二届青奥的主办方,中国南京在鲜有前车之鉴的状况下,对前期筹备的宣传工作做到了多领域、全方面的报道,良好地衔接后期赛事的宣传报道。问题也显而易见,都市报并不作硬性要求,因而报道量远小于机关报且涉及面较窄,但其受众多且广,正是前期宣传主力军。因此媒体人应加强社会角色的责任感,努力挖掘前期筹备工作的新闻价值。

  注 释:

  [1]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C].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9:32-34
  [2]王弘.广州亚运筹备的报道框架分析—以广州本地报纸“倒计时 500 天”期间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09(11):146-148.
  [3]郭晴,周云红,贾哲.对国内报纸北京奥运报道的框架研究[J].当代传播,2008(5):43-45.
  [4]张宁.媒体的对中报道框架与中国的对外传播机制比较[C].2005 年传播学论坛论文集:50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