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社会公共话语空间进一步开放,信息传播呈现出非理性的特点。3 月 8 日,“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的报道中,有效信息缺乏、自媒体互动频繁,常态的话语生产机制被打破。主流媒体如何在这样的信息传播环境中组织信息、建构意义、引导舆论,值得探讨。
“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舆论引导的危机
1. 信源有限,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处于被动状态。3 月 8 日 7 时 24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官方网站公布马航 MH370 航班失去联系的消息以后,国内主流媒体的消息来源主要是马航官方声明、路透社、《纽约时报》,国内权威信息的发布很大程度上为西方所“引导”,信息传播被动。直到新华社记者采访了中国民航局空管局,证实航班确实失联,国内主流媒体才第一次完成消息源的突围。
2. 谣言四起,“漩涡”型复式传播特点呈现。“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引发的谣言在有效信息匮乏、公众情绪波动极大的情况下泛滥。根据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的谣言公式“R(谣言传播强度)= I(议题的重要程度)* A(证据的模糊度)”,“马航客机失联”事件正是“既重要又模糊的事件”。另外,新媒体即时互动的特点给传统媒体报道速度带来巨大压力,个别传统媒体急于抢新闻,在真实信源不明的情况下,发布了“客机遭受恐怖袭击”,“失联客机坠毁”等假新闻。媒体之间通过复制、转载、分享链接,构成了一个分散膨胀的网络话语空间,为谣言的交叉传播创造了条件。
依托受众对事件的高关注度,谣言呈现出“漩涡”型复式传播的特点
3. 传统纸媒平台深度解读缺位。深度报道反映了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水平和思想见解,也是媒体的品质和视野的体现。人民日报报道“马航客机失联”事件过程中,在信息的持续追踪上做得很出色,自 3 月 9 日开始,每天都有至少一篇有关搜救进展、调查情况的最新报道,但是在背景透析、专家解读甚至是评论方面做得仍然不够。
人民日报对“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
1. 多方位发布权威信息,创新对话机制。
人民日报 3 月 9 日在头版头条刊登国家领导人对于“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做出的重要指示,在 A02 版刊登了相关搜救工作的详细报道。当日人民日报头版“今日谈”板块,刊登了“心手相连、祈福生命”的短篇文章,第一时间通过中央党报的平台回应了民众的情感诉求。@ 人民日报在 3 月 8 日 08:45 发出第一条相关微博,3 月 8 日整天共发布 78(总 101)条相关微博,及时地更新信息,频繁与受众互动。面对巨大的信息需求,人民日报通过高密度的信息发布、整点信息汇总、多点“祈福”信息推送、法人微博深度分析的整合以及派驻前方记者突破消息源的局限等方式,实现了信息的海量融合。在搜救信息发布、民众悲痛心理安抚、辟谣等方面,微博的使用弥补了报纸在时效性、信息容量方面的缺陷,在报道形式和理念上开创了一种新的对话机制。
2. 借助微博,实现信息传播平衡。
现在,我国舆论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的单一舆论引导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舆论生态,构筑多元、开放的话语空间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此次“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微博传播的广泛性、分散性、即时性、互动性形成了“蒲公英式”的传播,最新搜救信息发布、实时辟谣等都是通过微博进行的,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也通过民间话语机制来实现。比如,3 月 8 日 11 时,@ 人民日报发布第一条“微倡议”,呼吁媒体坚守新闻伦理的底线,给家属一个安静的空间,这条微博被转发两万余次,引起了网友的情感共鸣。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人民日报作为官方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实现了民间话语空间和官方话语空间的平衡。
3. 严格把关,确保信息客观准确。
此次“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各种谣言肆虐,这与媒体“把关”不严密切相关。
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拥有更多的权威信息源,信息把关能力较强,因此在信息发布前,更应该严格把关,确保信息客观准确。针对网络上各种不负责任谣言的大肆传播,@ 人民日报进行实时辟谣,多次呼吁“不要造谣传谣”。
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实时辟谣,为公众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流中抵制虚假言论提供了可能,同时社交媒体也作为第二舆论阵地成为纸媒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
①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 :《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评价》[J]《中国记者》,2004 年第 5 期
②【美】奥尔波特等着,刘水平等译:《谣言心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③凤凰网 :《灾难面前心灵鸡汤为何总是惹 人 厌 》.
④谢耘耕 :《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报道策略》[J],《新闻界》,2009 年第 4 期
⑤【古罗马】普布利乌斯·克耐里乌斯·塔西陀着,王以铸 崔妙因译 :《历史》,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