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网络新闻的特点、影响及其存在的缺陷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14 共4239字
论文摘要

  因特网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正式诞生,其发展势头之猛,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之深是有目共睹的。以比特(bit)形式存在的网络已经建构起了一个与传统物理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同时成为这两个世界的“公民”。

  随着虚拟世界的繁荣,出现了一种依托于网络的新型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一方面,网络文化继承了传统的物理世界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人类文化的继续;另一方面,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性又赋予了网络文化以新的特点,网络文化给人类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网络文化究竟是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还是加速了人类文化的堕落?人们对此看法不一。这个问题不容回避,然而它过于宏大不是本文所能解决的。本文试图从网络新闻这一重要的网络文化组成部分入手,通过具体的分析网络新闻及其影响来对网络文化进行局部性探讨。

  一、网络新闻的特点

  网络新闻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浏览网络新闻是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所谓网络新闻就是指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发布传播的各种新闻。(我们这里探讨的“网络新闻”还包括制作新闻、评论新闻等相关活动。)在我国,网络新闻的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新闻网站,新闻来源于该网站背后的传统媒体;二是商业网站的新闻频道,主要以转载和再加工的方式提供新闻;三是 blog、BBS、聊天室等网民自由讨论空间,在这里网民除了转载专门新闻网站的新闻以外,也发布网民个人原创消息。与传统媒体新闻相比,网络新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新闻发布的及时性、实时性和全程性。网络新闻对突发新闻能及时报道,对重大新闻能进行几乎同步地“滚动报道”,同时做到全程关注。一方面,网络技术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从生产到发布的时间间隔;另一方面,网站发布新闻相对自由,一般不必像传统媒体那样要受到各级宣传部的领导和监管,在发布新闻之前要有相关部门的审批。因此,当一些突发事件出现时,往往各种传统媒体都还“静悄悄”,而在网络上已经可以看到相关的滚动报道了。如对美国 9·11 事件的报道。劫机撞击世贸大楼事件发生在北京时间 20 点 45 分,新浪网在事件发生 10 分钟后就发出了第一条消息,随后国内其他网站也都及时做出了反应,而央视当晚没有任何报道,各大报纸也是在第二天早晨才发布消息的。在这段时间内,新浪网已经滚动发布了约百条消息。

  第二,网络新闻信息量的海量性。网络新闻业的竞争点不仅在速度方面,同时也在信息的量上。从横向看,网络新闻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各种新闻网站都以建立“新闻超市”为网页设置理念,按内容将新闻网页的主页面分成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文化娱乐等板块,每个板块下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条条可“超链接”的新闻标题。从纵向上看,对某一事件的报道,采用逐级分层的引导式版面结构布局,通过一层层的“超链接”,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展读者对事件了解。近年来网络新闻出现了一系列对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这些深度报道表现出的宏大规模、恢宏气势和纵横捭阖、谈古论今的思辨力和穿透力,给网络新闻的“量”上增加了的质的砝码。从信息的表现形式看,网络新闻集文字、图画、音频、视频于一身,表达鲜活生动,更加逼真。

  第三,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互动性。在网络世界,每一个连接终端都可以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送者。基于网络技术的交互性,网络新闻宣告了新闻媒体单向传播时代的终结。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作为信息单向接受体的被动位置已经完全改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受众可以在接受信息传播的同时,在媒体提供的交互性信息平台上直接表达自身的见解、情感和需求。比如,对各新闻网站发布的每条新闻,网民都可以立即发帖子评论。聊天室、BBS 更是网民们集中对新闻进行讨论、评论的地方。

  通过网络,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不仅便捷,且时效性更强。第二,网民参与网络新闻生产,非专业人员渗透加深。网络新闻的互动性不仅在于网民的评论等信息反馈,更在于他们参与网络新闻的生产。有学者认为网民参与新闻生产有五种形式:一是启动式,网民通过 BBS 等提供新闻线索。二是增值式,网民在各类 BBS、聊天室等转贴新闻,扩大了新闻的传播。三是互动式,有些新闻本身就是网民参与网站举办的互动活动,如某某明星和网民的网上见面会。四是提升式,根据网民的意见反响,提升对某一新闻的关注度。五是资源式,如网民参与的网络调查可作为新闻的素材。以上五种形式主要是指网民参与专门新闻网站的新闻生产,此外,在 BBS、blog 上网民也会发表个人原创新闻。

  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网络新闻的以上特点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归结如下:

  第一,网络新闻更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们的知情权。看新闻是人们了解其周遭世界情况和变化的重要途径,是人们充分实现其权利、追求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网络新闻的及时性、海量性和较少受到外界控制的特点,特权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封锁消息将变得更为艰难,从而人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周遭世界,能在更大限度上掌控自己的生活。当年网络新闻对“非典”的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2002 年 12 月 15 日广州出现第一例“非典”病例到 2003 年4 月 20 日卫生部公开承认失职,期间只有《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做过零星报道,大部分传统媒体则“集体失语”。

  然而,网络则在很早就开始了一致行动,几乎所有网站都开办了抗“非典”专题,向人们通报最新疫情、传授预防知识。

  在 2 月 10 日,广东省疫情通报还没出来前,南方网就邀请了广东省非典型肺炎专家小组组长黄文杰到网站与网民交流,这一行为在澄清事实、消除恐慌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由于网民越来越多地渗入到网络新闻的生产领域,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元性突出显现,实现传播目标过程中的干扰性因素增多,这就削弱了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网络新闻难以如传统媒体那样对事件的报道强加意识形态的干预,从而有利于民众得到相对客观的信息。

  第二,网络新闻更便于彰显民意、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提高平民的话语权,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人们的言论自由等民主权利。如果说网络新闻的及时性、海量性等特点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那么其互动性的特点则为大众创造了一个“公共话语空间”。在这里,个体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各种意见交流形成公共意见,弱小的个体声音汇聚成强大的集体声音。着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曾提出“公共领域”这个概念,他说:“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当公民们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协商时,他们作为一个公共团体行事———也就是说,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有聚会、结社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在一个大型公共团体中,这种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影响信息接受者。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

  网络上的“公共话语空间”还并不完全是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但是它已经具有了“公共领域”的一些特点,可以说是一种“萌芽”。由于这个“公共话语空间”,民众的民主意识增强了,参与政治建设、社会改良的意识被激发了,舆论的建设作用成为了现实。轰动全国的孙志刚案正说明了这一点。孙志刚事件最初由纸质媒体揭露,但后来因为网络新闻的传播而引起了网民激烈的讨论,又进一步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最终在中央、广东等有关领导的重视下,案件得到了公正的审判。然而事件并未就此结束,网民的讨论触发了深入的思考。孙志刚案引起了人们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反思,后来在法学家们的努力下,这个实施了 21 年的不合理的制度被废止了,中国对人权的保障又向前迈了一步。

  三、网络新闻的缺陷

  虽然网络新闻有种种优点,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不少积极影响。然而,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刚刚兴起不久的网络新闻还有许多缺陷,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消极影响。

  比如,网络新闻虽然有及时性、海量性等特点,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日趋走向透明,因为网络新闻的失真性又同时混淆着我们的视听。网络新闻的失真性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的片面性、诽谤或谣言新闻出现和暴力、色情等信息充斥。在各网站激烈竞争中,网络媒体往往将时效性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将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看作衡量自己实力的重要标志,而网民对网络媒体能否做到时效性也有很高期望值。但是,以压缩审核时间为代价的时效性往往就难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网络上虚假新闻一再出现,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降低了人们对网络新闻的信任度。同时,网络新闻版面(特别是商业网站的)上充斥着色情暴力的信息,不仅放纵着人们的欲望、毒害者人们的心灵,更妖魔化着我们的社会,给人们营造了一个虚假的社会现实。无论是诽谤谣言还是暴力色情,支持这些失真的网络新闻的正是网络媒体背后的商业利益。为了获得高点击率,许多网站(特别是商业网站)迎合人性的弱点。他们在对新闻信息的在加工时,极力发掘其中的不良信息作为卖点。

  另外,由于网络新闻的互动性,平民话语权的提高有时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独立地表达自己、真正地行使民主权利。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讨论,很多时候是随机的、非理性的,甚至只是在某种力量所影响下的集体解读的个体呈现。这种力量也许来自 BBS 中的某个“意见领袖”,也许就来自看过众多评论后头脑中形成的“大多数意见”。总之,当人们在发帖表达个体意见时,也许实际上还是受到“少数人”话语的控制,是在人云亦云。

  四、小结

  网络新闻究竟是为我们敞亮了世界,还为我们臆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网络新闻究竟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实现民主权利的平台,还是搭起了一个被操控的架子,只是操控者从物理世界的“少数人”变成了虚拟世界的“少数人”?我们不能用简单地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来回答上面的问题。诚然,网络新闻有不少瑕疵,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与网络出现之前相比,我们对周遭的了解更多了,对我们的生活的掌控能力也更强了;我们微弱的声音不再弱小,它会得到回应,有可能形成强大的力量。事实上,中国网络新闻出现至今只有十年,这十年间经历了从“文摘式”向“原创型”的演变,其本身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我们应当相信网络新闻的瑕疵会不断减少,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会逐渐扩大。

  那么,网络文化呢?对于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也许现在回答还为时尚早,因为网络正走在通向成熟的路上。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72-173.
  [2]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EB/OL].人民网,(2004-12-02)[2014-04-10].
  [3]王荣.网络深入报道的优势[J].新媒体.青年记者,2006(8).
  [4]张晓棋.论网络新闻评论[J].军事记者,2006(6).
  [5]彭兰.主流化与边缘化———网络新闻发展的双重轨迹[J].中国记者,2004(5).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