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包括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本文结合小说《人生》中高加林的采访过程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说;四力
中篇小说《人生》是着名作家路遥先生的成名作,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回到土地”的历程。在离开土地进入县城之后,高加林成为一名通讯干事,负责县里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的采访和写作,虽然从业时间不算长(很快因为被告发“走后门”,又回到农村),但在对南马河公社洪灾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展现出非常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写出了被全县干部群众点赞的“爆款”报道,集中体现了新闻从业人员所必备的“四力”本领。
“四力”本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包括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下面结合高加林的采访过程和“写作”这个落脚点进行阐述。
1、脚力是确定“是否值得写”
小说中,洪灾来袭,需要一名通讯干事赶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南马河公社进行采访,初来乍到的高加林主动请缨,对他的第一项考验就是脚力本领。
脚力是采写工作的基础本领和必要条件。没有经过现场细致采访的新闻稿件,就是“客里空”式的操作。洪灾来临时,道路被冲坏,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步行,天黑雨大,危险重重,但为了获得第一手的新闻素材,高加林克服种种困难,成为第一个赶到现场的干部。原文写道:“大家一看这个二十刚出头的青年人浑身糊成个泥疙瘩,脚上还流着血。”
所以,掌握脚力本领,必须能吃苦耐劳,而吃苦的回报体现为新闻现场赋予采访者的独特价值。一是证实的价值,即新闻是否存在,只有来到现场,才能辨别信息源的真假。没到现场之前,都是耳听,到了现场,才是眼见。
二是还原的价值,即新闻事件的过程和细节是怎样,如果没有到过现场,“真相”就无从还原。按照新闻的六个W要素,证实的价值主要针对when(何时发生)、where(何地发生)、who(涉及何人)、what(发生何事),还原的主要价值针对how(怎么发生)、why(为什么发生)。
2、眼力是确定“什么值得写”
进入现场,采访工作开始。作为“县上来的干部”,高加林可以在公社办公室里等消息,然后将听到的灾情动态、救灾措施汇总,写成新闻稿。但他选择和村里的救灾队伍一起出发,要亲眼看看怎样救灾,亲身体验救灾现场。
突发性事件现场处处都有新闻点,如何在众多新闻线索中找出最有价值的?一是在现场也不能停止脚步,二是要把有限的力量集中投入到一个方向。现场的救灾队伍分为好几组,高加林和公社书记、文书同行。这里有被公社安排分配的成分,也有高加林善于分清主次的眼力。在上级领导没有到来之前,公社书记是救灾工作的第一指挥,他的一举一动关乎救灾全局,跟着他,保准有新闻。
眼力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预判,什么人、什么地方的新闻点可能最大;第二个层次是定论,新闻点出现了,能够确定这就是新闻。前者在事前,后者在事中。高加林跟着公社书记这一组,开会之前,公社书记喊了一声“只要人在,什么也不怕”。
这不光振奋了村民,也给同行的高加林带来了写作灵感,单凭这一句话,就可以写出一篇很好的新闻稿。于是,他第一篇报道的题目就是“只要有人在,大灾也不怕”。
3、脑力是确定“写什么”“怎么写”
已经确定新闻主题,就需充实新闻内容。除了跟着公社书记现场采访,高加林还参加了紧急会议,深入采访参会人员,搜集具体情况和一些感人事迹。虽然之前没当过记者,但他看过大量报刊,知道一篇新闻报道都需要哪些素材,如同一个经常看厨师做菜的人,只要用心就会记住一道菜需要哪些主菜、配菜和作料。
这就是脑力本领的体现,脑力是在动笔之前明确“写什么”和“怎么写”,对于公社书记的描写,高加林是将他和《红旗谱》中朱老忠联想在一起的,既“粗犷”,也很“有气魄”。
除了《只要有人在,大灾也不怕》,高加林在煤油灯下又连续写了三篇短通讯和一篇综合报道,而且稿件得到了资深同行老景的认可,在全县引起良好反响。这对于没有当过记者又是第一次采访的高加林来说,是个人笔力的一次成功展现。
4、笔力是确定“怎么写得好”
在采写的实操中,笔力体现为成稿的效率和质量,既要快也要好,兼顾时效性和可读性。
初出茅庐、临危受命,就能写出“爆款”,高加林的笔力从何而来?主要是阅读,原文中交待过,每次去县城,他最喜欢去文化馆、图书馆这些有书报的地方,可以读到很多在农村看不到的东西。他喜欢读文学作品和报刊文章,文学作品激发了他对文字表达的热情乃至热爱,报刊文章为他的文字表达提供了一种文体范式。
原文中说“消息报道的门路架数他都懂得——他经常读报,各种体早都在心中熟悉了”。所以,在他第一次接受急难险重的任务时,才能够靠以往的积累沉淀有效应对,交出让人满意的作品。
阅读可以提升笔力,不断地在实操中历练也是提升笔力的有效途径。可以说,笔力是脚力、眼力、脑力的结晶和升华,脚力、眼力、脑力是笔力提升的必经之路和长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