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论文核心推荐10篇之第八篇:网络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法
摘要: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互联网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应用互联网的范围不断扩大,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丰富,人们对于网络媒体的依赖性逐渐提高,电视新闻正面临着来自网络媒体挑战,电视新闻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时代电视新闻正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应对方法,供电视新闻工作者借鉴。
关键词:网络时代; 电视新闻; 挑战; 应对方法;
当今社会网络覆盖面积逐渐增大,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实时的资讯,在网络上看实时新闻、了解政策走向、学习知识、了解国际大事等,方便快捷而且不受播出时段限制,对传统的电视新闻冲击很大,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正视当前面临的挑战,从中寻找到应对的方法,来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促进电视新闻行业的稳步发展。
一、网络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一)新闻时效性的挑战
与网络时代的新媒体相比,电视新闻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新闻时效性的问题。众所周知,电视新闻的内容是由记者进行新闻素材采集以后,通过剪辑和后期处理,最后在固定的播出时段通过电视播放。新闻的传播时间都到播出时段的影响,有严重的滞后性,而网络新闻媒体的出现,创新了新闻的播放方式,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实时性和传播性,将发生的新闻事件直接经由网络新闻平台在线直播出去,或者经过简单的素材整理和编辑,形成完整的新闻稿件,然后及时发布在网络新闻平台上,让观众能实时地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
(二)新闻受众的挑战
网络技术不断进步,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科技电子设备的使用,吸引了大量的新闻受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网络电子设备去获取新闻资讯,电视新闻的受众数量急剧减少。而且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逐渐加大,大多数人没有时间在固定的新闻播报时段去关注电视新闻,而是倾向于在上班的途中或者工作的休息时间通过网络新闻平台去了解新闻资讯。
(三)新闻播报形式的挑战
电视新闻的播报形式受到诸多制约,一般仅仅针对新闻事件进行讲述,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而网络新闻平台的播报方式比较多样化,除了讲述新闻事件内容以外,还会有事件的持续跟踪报道,并开通网络评论通道,网民可以在网络上对事件进行议论和分析,还可以补充自己了解到的实际情况,让关注新闻事件的群体对事件的走向和结果保留兴趣,增加新闻平台的关注度,提高新闻浏览量[1].
二、电视新闻面对挑战的应对方法
(一)提高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如果要解决受众流失的根本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提高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新闻播报的价值体现在及时、准确、权威地对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结果和后续发展进行系统播报,新闻播报的越及时,越能体现出新闻的价值。电视新闻的优势在于权威性,电视新闻媒体应该通过现场直播的方法去播报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相比于网络新闻而言,多了一些真实性和可靠性,更容易获得受众的信任。所以,电视新闻要扩宽新闻播报的方式和传播途径,提高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二)加深电视新闻和网络平台的合作
当今社会网络发展是大势所趋,为此,电视新闻要谋求发展就需要加深和网络平台的合作,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播报电视新闻。这样,既可以拓宽电视新闻的传播途径,增加受众人群,又可以解决以往电视新闻播报时段的限制,让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群体更多,覆盖面更广。电视媒体要建设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通过不用的网络媒介去播报新闻,吸引更多的受众[2].
(三)创新多样化的新闻播报形式和内容
网络新闻的传播虽然时效性更好、受众面大、网络评论更自由,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网络新闻缺少有效的监管,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没有保障,而且网络评论比较杂乱,容易造成新闻误导。所以,电视新闻在寻求发展的前提下,应该创新多样化的新闻播报形式,尤其是通过直播的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播报,可以拉近受众和新闻事件之间的距离;另外,要加强和新闻受众的互动,在播报新闻事件的同时,和网友在微博或者微信上进行在线沟通,解答受众的问题,让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更加深刻。电视新闻的制作人也要丰富电视新闻的内容,多播报一些关注度比较高的民生问题和国际问题,增加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关注,提高电视新闻收视率[3].
三、结论
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给电视新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电视新闻想要继续良好地发展下去,就要改变当前的发展模式,需要提高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加深和网络平台的合作、创新新闻播报形式和内容,来应对面临的挑战,为电视新闻谋出路、求发展,避免被社会所淘汰。
参考文献
[1]王玉明。网络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J].电视指南,2018(09):269.
[2]陈彤。浅析网络时代下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3):111+131.
[3]李爽。网络时代下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建议[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3):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