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御宅族”青少年问题及社会工作对策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 作者:梁谨恋;唐佳
发布于:2018-09-29 共5577字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多元亚文化的流行,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御宅族”的行列。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不少“御宅族”青少年逐渐暴露出一些让人堪忧的问题。从“御宅族”青少年的表征着手, 通过社会工作的常用视角——生态系统理论, 分析青少年“御宅族”现象的微观、中间、外部以及宏观系统因素, 并着重探讨社会工作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 御宅族; 青少年; 社会工作; 生态系统理论;
 

“御宅族”青少年问题及社会工作对策
 

  1、 何谓“御宅族”

  “御宅”一词起源于日本, 是ACG (动画、漫画、游戏) 爱好者相互展示自家收藏品而产生的一个尊称, 意为“你家”或“府上”。因此“御宅族”本是ACG狂热研究者的统称,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 “御宅族”一词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涵义, 主要指沉迷于某种兴趣爱好而不可自拔的个人或群体。在中国, “宅男”、“宅女”或“宅青”更为多见。

  2、“御宅族”的典型特征及问题

  顾名思义, “御宅族”最大的特征就是“宅”。具体来讲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 沉浸于虚拟空间。“御宅族”大都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成日在家沉浸于虚拟的网络社区, 并通过抽象的电子语言进行交流。第二, 极度热衷某物。现在的“御宅族”们不一定只是ACG的狂热追求者, 但都一定依赖网络并痴迷于某物。比如痴迷于逛微博、聊论坛、看小说、打游戏等等。第三, 狂热的消费欲望。“御宅族”们大多对ACG相关产业十分喜爱, 甚至毫无理智的追求周边产品。第四, 淡漠现实生活与社交。他们喜欢长时间“宅”在家, 不搭理外界生活, 基本不主动参加任何与自身兴趣无关的社会活动。第五, 坚定的虚拟信念。“御宅族”们对外部的规则和权威不一定持认同态度, 但却很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 比如将自己喜爱的动漫角色及言行奉为信仰。

  由此可见, “御宅族”青少年的确有一些优点, 比如他们对自己追求的事物有极强的钻研精神, 并善于创新和审美, 思维独特、观点新奇。但现在“御宅族”这个词也被赋予了许多贬义色彩, 因为“御宅族”群体表露出了诸多问题。

  首先, 在生理方面, 由于“御宅族”长时间面对电脑, 不分白昼, 快餐为伴, 长此以往身体呈亚健康状态。严重者会出现抑郁情绪、变态人格等, 导致自杀或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他们他们健康堪忧。

  其次, 在心理方面, “御宅族”青少年易导致个体社交障碍, 因为长期宅居使个体缺乏人际互动;易导致个体在心理上脱离现实, 因为“御宅族”多为逃避残酷现实而“宅”;易改变他们的求知态度, 因为“御宅族”往往盲目追求快餐文化。可见他们的心理危机是多重问题交错的。

  再次, 在社交方面, “御宅族”社交活动匮乏, 必然会导致其社交动机减弱, 社交能力下降, 可能造成其社会认知偏差。而很多青少年逃避现实式的“宅”, 在缺少有效干预的情况下, 可能导致“御宅族”做出反社会行为。总之, 他们社会支持网络相对脆弱。

  另外, 在生活方面, 他们作息混乱, 作风不佳。“御宅族”以“宅”为主要生活方式, 懒散、随意的生活态度导致消极的生活品质。而学习方面也不容乐观, 当代大学生中的“御宅族”不光在生活上懒散, 学习上更是积极性不高。更糟的是同学之间相互影响, 形成不良风气, 影响深远。

  3、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御宅族”问题成因分析

  3.1、 个人、家庭和学校等微观系统因素

  在生态系统理论中, 最内层是微观系统, 该系统与青少年学习生活紧密相关, 主要包括个体生理、心理方面和家庭、学校等因素。

  3.1.1、 青春期寻求精神寄托是内在动力

  青春期是个体发展阶段中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思想活跃, 具有冒险精神, 渴望新事物, 张扬个性。因此一种亚文化式的“宅”风尚很容易侵染他们, 并成为他们最容易的生活方式。而他们心理发展不够健全, 为缓解认同危机, 于是主动寻求精神上寄托, 因而沉迷网络游戏或动漫世界来缓解诸多不适。

  3.1.2、 逃避、补偿、惰性心理不可忽视

  当代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 备受溺爱而心理不够强大, 但在他们学业、工作、感情等方面却同样面临巨大压力, 这使得他们喜欢选择宅在家逃避压力;而一些青少年则因为自卑或交际能力差不敢与人交往, 往往选择网络交流来补偿人际交往中的缺陷, 获得情感满足;还有一些青少年则是纯粹的懒惰, 就想啃老。

  3.1.3、 家庭教育管理功能弱化有助推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 家庭规模日渐缩小的同时家庭教育日渐窄化, 家长重视孩子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人格的养成;而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使家长对孩子的监管力度减弱, 为孩子的“宅”提供了机会。另外多数双职工家庭, 家长对孩子长时间无暇过问, 一旦发现孩子成“御宅族”了, 又心有余而力不足。

  3.1.4、 教学模式的缺陷和朋辈群体相互感染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朋辈群体间最容易拉帮结派, 传播各种好的或坏的风气。而“御宅族”也体现出一种从众心理, 成为当下青少年中的普遍现象。再加滞后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方法, 青少年倍感压力, 学习兴趣低下, 又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管理, 因此“御宅族”现象也得不到积极关注和改善。

  3.2、 价值观等中介系统因素

  中介系统的概念较为抽象, 贯穿于多个系统之间, 主要指个体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互动关系。比如, 当青少年面临家庭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左并不能自我适应时, 则很可能陷入认同危机而无所适从。这继而可能导致他们对家长权威的质疑, 对自我的否定, 也可能会降低他们对社会的信任, 而造成学习动机下降, 交际冷漠、愤世嫉俗等行为。正如众多“御宅族”青少年, 他们自身“真善美”的世界观当遭遇并不完美的现实世界而形成鲜明对比时, 他们很容易感到不知所措, 无法接受现实生活, 于是消极避世。那些无法很好适应残酷现实的青少年便最容易成为“消极的御宅族”。又例如, 当青少年的家庭互动不良, 学校管教缺失或其他因素影响, 使其在家庭与学校或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及互动断裂, 则将导致青少年社会融入困难, 从而不得不“宅居”。

  3.3、 大众流行文化等外部系统因素

  而那些影响微观系统和中介系统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文化, 就是外部系统。青少年的外部系统包括:父母职场领域、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大众媒体、社会文化等。对“御宅族”青少年影响较大的则为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大众媒体发展的良莠不齐, 和肆意炒作, 使各种虚假理念对青少年误导甚深。让他们不顾一切宅在家, 不惜金钱收集各种周边产品等, 并以炫耀攀比为荣, 大大侵害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的还盲目模仿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或桥段, 导致了“宫崎勤杀人事件”等诸多恶性社会越轨行为。另一方面则离不开快餐读图文化的流行和商业化炒作。因为读图速度快、量大、有视觉冲击力、易理解, 于是人们读电视, 读电脑, 读手机;加之动漫、游戏等的幻想性与超现实性, 对青少年充满诱惑。此外, 青少年身上巨大的经济效益导致商家极力炒作, 不断制造流行象征物, 加速了此类亚文化的流传。

  3.4、 现代科技和社会转型等宏观系统因素

  宏观系统是生态系统模型的最外层, 其范畴最为广大, 应将深远而相对间接。

  比如我国社会的转型, 间接影响着御宅族群体。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逐渐转型, 社会意识形态逐渐解放, 为亚文化提供了生存土壤和社会空间。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 青少年最容易迷失方向, 呈现出一些非主流的生活形态, 如沉浸网络、行为极端、盲目消费等。另外, 比如科技、网络的发展, 也一直是利弊参半。在该问题上, 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为各种亚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平台。网络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网络化、便捷化, 给青少年提供了“宅”的可能。而且网络世界包罗万象, 满足了青少年学习、娱乐、交友等各种需求, 使“御宅族”能暂时脱离社会生活。

  因此, 从生态系统观点看来, “御宅族”成因复杂而交错, “御宅族”们也可能因为现实生态的失衡而选择“宅”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新的“生态平衡”, 但遗憾这种平衡是暂时的, 因此他们的问题不可不勉。

  4、 社会工作介入“御宅族”问题的对策探讨

  4.1、 社会工作介入“御宅族”问题的原则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核心助人原则。而在助人“脱宅”过程中, 社会工作者还应把握以下原则:

  (1) 防治在先, 双管齐下。社会工作者应在助人“脱宅”过程中要重视对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行为方式的传播, 把握青少年之间的互动性, 预防青少年“交叉感染”, 同时又运用其相互侵染的特点, 多为“御宅族”树立正面榜样。

  (2) 深度融入, 强调沟通。“御宅族”很特殊, 他们常常懒得与人接触, 主动寻求帮助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社会工作者要从他们的生活中融入, 给予同理心, 并应用他们易接受的方式与他们沟通, 发掘其改变的动力, 再商讨个别化的服务计划。

  (3) 整合资源, 平衡系统。社会工作者个人的力量和资源远不能协助案主修正不良行为、恢复社会功能, 社会工作者与要积极整合案主的系统资源, 联系同学、家长、学校部分发挥他们的功能, 完善其生态系统, 助“御宅族”成功“脱宅”。

  4.2、 社会工作介入“御宅族”问题的方法

  (1) 微观层面:个人、家庭———个案工作。

  (1) 认知方面:可运用“理性情绪疗法”。首先社会工作者通过多次面谈与案主沟通, 鼓励案主表达真实想法。然后, 协助案主筛选出错误信念, 并为其提供积极正确的信念, 改善案主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消极认知, 提升自我概念, 重塑信心, 客观面对生活。最后, 要不断重复认知练习以巩固改变成果。

  (2) 行为方面:可采取“任务中心模式”。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和案主一起制定循序渐进的任务目标和具体任务, 邀请案主的家长或同学一起严格监督案主执行, 并采取有效的奖惩制度。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为案主提供社会交往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技巧训练, 鼓励其恢复人际关系, 学会自律、自信。

  (2) 中观层面:朋辈群体———小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学校、社区等多地策划小组活动, 可用御宅族、亚文化、网络成瘾、自我管理等为主题, 通过网络论坛、微博、海报、推荐等方式进行招募和筛选, 再征求组员的需求和意见设计小组环节, 且以下活动内容必不可少:

  其一, 分享环节。鼓励组员分享自己的“御宅”经历、奇珍收藏、特别技能等, 让组员找到同感, 获得支持, 保障小组能顺利持续下去。其二, 游戏环节。要将动漫或其他“御宅族”感兴趣的元素融入游戏中, 才能很好活跃气氛, 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其三, 技能训练。有必要让组员认真检讨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 再一起学习正确生活社交技巧、情绪管理技能等, 并通过“家庭作业”进行练习, 日益恢复生活常态。其四, 生命教育。以蕴含深刻哲理的游戏或互动为依托, 让组员体悟生命的意义。还可以以动漫视频或其他绘本为媒, 引导组员体悟积极的认知和行为。

  (3) 宏观层面。

  (1) 学校社会工作。

  学生工作:首先社会工作者要定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群体文化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及时防治“御宅族”等问题。其次要协助学校进行德育工作, 监督学生发展。比如提供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等。除此还要协调学生与学校、老师、同学的关系, 缓解教、学压力, 争取教学资源, 排遣负面情绪。

  个案管理: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对学生进行个案管理服务。为每个学生建立个别化档案, 根据他们的需求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课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建设等项目, 及时防治学生问题。并对毕业学生进行追踪服务, 协助其完成良好的过渡。

  政策倡导:社会工作者应定期收集学生意见, 向学校倡导改善教育教学及管理制度, 争取各种学生所需资源, 如重要设施设备、校园环境等,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2) 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服务:一方面社区社会工作者应为社区内青少年提供一些业余服务丰富其闲暇生活, 避免他们“宅”在家, 比如开通社区图书馆、运动中心, 开展文体比赛、联欢晚会、亲子游戏等活动。另一方面, 社会工作者要设计不同程度的社区志愿服务, 如探望孤寡老人、打扫社区公共卫生、为集体活动做志愿者、义务家教等邀请社区青少年参加, 以调动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兴趣并承担社会责任, 实现自我价值。

  社区教育:社会工作者要重视社区文化的营造, 通过社区广播、社区刊物、社区活动、社区公告等形式, 宣传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规范, 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主流文化。此外, 对于已有严重问题的“御宅族”, 社会工作者需通过家庭访问了解情况, 并联合家长和社区采取管教措施。比如社区可为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并介绍合适工作给他们以达到社区控制的目的。

  5、 结论

  5.1、 正确认识“御宅族”现象, 引导青少年全面发展

  “御宅族”现象并不只是个体自身问题, 当青少年出现类似问题时, 要究其根源进行深入的认识, 避免偏见。并用鼓励和关注代替怒骂或沉默, 去了解青少年的心理, 再采取正确的方式协助他们摆脱不良行为, 获得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5.2、 综合多方, 建立健全青少年生态系统

  青少年正处于全面发展的不稳定阶段, “御宅族”问题和个体生态系统的失衡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既需要联合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来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又需整合个体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 协助个体恢复系统平衡, 早日“脱宅”。

  5.3、 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防治青少年问题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的专业助人活动。它的专业优势有利于挖掘自我潜能, 恢复社会功能, 解决各类社会问题, 促进个人和社会和谐。当然,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目前为止并不成熟, 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来推动。只有该专业本土化发展日渐成熟, 专业化发展更高水平, 才能更好的为介入青少年问题, 参与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周敏.新媒介环境中的“宅男宅女”现象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3) :33-35+66.
  [2]林春.积极选择还是消极逃避——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御宅族”现象解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5) :37-38.
  [3]李林怡.御宅族在二次元世界中的自我重建和救赎[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4 (06) :68-69.
  [4]李冬冬.大学生御宅族现象的后亚文化论析[J].西部学刊, 2017, (08) :30-32+36.
  [5]刘元元, 王媛媛.浅析大学生“宅一族”的几个相关问题[J].网络财富, 2008, (11) :231-232.
  [6]唐卓.互联网媒介环境造就的“宅人”群体研究[J].新媒体研究, 2017, 3 (09) :1-4.
  [7]刘元元, 王媛媛.浅析大学生“宅一族”的几个相关问题[J].网络财富, 2008, (11) :231-232.
  [8]李智, 顾正虎.“御宅族”心理探析及“出宅之道”[J].当代青年研究, 2010, (10) :26-28+25.
  [9]唐胜蓝.大学生“宅文化”现象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3, (02) :175+179.
  [10]张根强.“御宅族”之基本面相探微[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2) :59-61+16.

原文出处:[1]梁谨恋,唐佳.青少年“御宅族”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8):122-12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