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专业这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正逐渐在各类高校中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筹办书法专业,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毋庸置疑具有重要意义,但随之而来产生了许多问题和困惑,高校书法专业的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教什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的书法,其本身就是人文精神与技法的融合,故在教学当中也要相应地强调技和道,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违背书法艺术的规律和特色,达不到“教化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故本文就书法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技道并举提出一管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高校书法教学的困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创办书法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总览当前高校的书法专业的发展状况,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如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规范性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上课随意性比较大,而其中一个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技法训练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处于分离状态,这就导致原本应该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书法教学成为了呆板无趣的技法操练,使学生缺乏内在的原动力,因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大多数书法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比较低。很多学生都是因为无法通过文化考试进入大学才半路出家,采取了学书法这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所以,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是很缺乏的。并且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这样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换言之,真正热爱书法且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学生是很少的。书法教育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足为奇。
其次,许多地方本科高校的书法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教师本身亦因前一个原因的影响,同样很少涉及人文修养的锤炼。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就以技法教育为主而忽视审美意趣、艺术精神等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无法了解书法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也就无法准确把握“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①当中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从而对书法的理解则是外在的,无法了解书法艺术的真正内涵,更无法与历史上的优秀书家实现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也就不可能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陶冶。这样,教育就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失败的。
再次,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书法专业的大学生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多元价值取向,导致学生学习书法艺术的功利性极其明显,把学习书法当成一种手段,而这与艺术无功利的本质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学生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学生只追求书法形式上的新颖而忽视本身内在修养的提高,对人文精神的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
以上原因的存在,导致书法专业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修养严重不足、创新能力缺乏。所以,就高校书法教学的现状来看,要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途径就是在书法教学中,教师应该技道并举,教化合一。
二、技道并举在书法教学中的重要性
就高校书法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至少有两个方面是必须强调和重视的。其一是书法技法的训练,即对学生实行篆隶真行草等书体的用笔、结构、章法和墨法等方面的训练,这是基础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其二是人文精神的陶冶和教化,即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艺术修养。徐复观曾言道:“在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为技巧的根本。”
②这一句话道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书者人文精神的有无直接决定了其作品是不是艺术品,也就决定了作者本身是艺术家还是写字匠。换言之,只学技法而不注重内在修养的学书者是无法实现艺术上的创新,也就不可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一个真正的书家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感情,没有扎实的人文素养,是不可能创造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毋庸讳言,技法的创新同样也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发展,但如果忽视了学生的精神涵养,也就丢掉了书法艺术之“根”,造成的危害是极其巨大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毕业之后,根本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就业成为难题,还影响到学生在书法道路上的继续发展;间接的后果就造成了书法艺术本身日益虚无化和技术化,使之走向一条不归之路。因为,技法的纯熟并不能必然实现“人格的修养”和“精神的解放”,艺术本身“既不允许技艺、欲望和智慧任何一方缺席和逃离,也不允许任何一方消灭另一方而成为自身”.③对“根”的训练和培养则是技法训练之外的工夫,没有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学习,没有扎实的文字学、诗词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是不可能实现人格精神的修炼和艺术观念的突破的,也就不可能有艺术的创新。书者自身的修养高低决定了其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纵观书法史上的优秀作品无不如此,其中尤以《兰亭集序》和《祭侄文稿》为典型代表。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技法的娴熟自不必多说,但序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和人生哲理亦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等句所体现出来的对生死之事的种种感悟无不引起后人的情感共鸣,后人也无不为其所营造的意境所感染,从而产生无限的联想,带给人美的享受。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追求对其技法的讲解而丝毫不涉及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大打折扣的,学生的学习也是不到位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同样如此,如果我们教导学生只学习其技法,甚至还学其作品当中的涂抹,而不理解其“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激愤之情,那这样的教学也就只是隔靴搔痒,学生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只有在教学中实现技道并举才可能使学生在书法鉴赏、书法学习、书法创造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才有可能实现教化合一。
三、技道并举在高校书法教学中实现的具体措施
高校书法专业的教育教学要实现技道并举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从各方面下工夫,既要有教育者思想观念的转变,又要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变,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从教育者的层面来看,首先要明白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④这一教育理念,艺术教育还有通过使学生接触美,感受美,实现美化心灵、完善人格的作用。只有认识到此,教育者才能正确认识到书法教学不只有教学生学会写字这一单一目标,还应承担起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一职责。
教育者在思想观念转变之后,就要将培养学生的艺术精神和人格精神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培养目标当中予以强调,并作为一个指导性理念来改革课程体系。因而在书法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必须设置文史哲方面的课程,并保证课时量和确定好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有针对性地对书法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而又完整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改变以往书法专业的人文教育流于形式的弊端和学生对人文修养课程没有认同感的状况。
这样,学生在临习经典碑帖之时就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来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审美趣味和作品的风格等等。并在学习当中感受到书家的人格魅力,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
教师特别是技法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除了技法的讲解之外,还要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原因、作者的心境与情操一一与学生讲透,并进而对碑帖的具体文学内容和思想情感进行讲述,使学生对临习的碑帖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在碑帖的笔势建构之中去感受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从而既学习了技法又提升了自身的精神品质。这样就增加了书法学习的趣味性、文学性和思想性,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时时提醒学生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锤炼自己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针对目前书法专业学生对学习文化知识不感兴趣的现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列书单,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和举办文学沙龙的方式督促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艺术综合素养高且对社会有用的学生。
总之,“艺术创作的真正基础不单在训练好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从技巧的练习中去领会艺术的本质与创造的意义。”⑤一个书家的境界高低不是由技法决定的,而是由其内在的修养决定的。所以,高校书法专业的教学必须要改以往“重技轻道”为“技道并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则“练”“学”结合,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法水平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内外兼修。
注释:
①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84页。
③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283页。
④贺志朴:《艺术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⑤李君毅编:《刘国松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