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书法篆刻论文

唐代至近现代书法名家对《兰亭帖》的临摹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16 共3197字
摘要

  《兰亭序》尽善尽美,诸法皆备,若仅求形似即亦步亦趋、拘谨地临写而没有己意,其效果是邯郸学步、舍意存貌,即没有自己的风格而显得俗气,而除去俗气的方式就是意临。自初唐以后《兰亭序》真迹隐没,只有所得仅是真迹的一小部分临本存世,到宋以后临本更是越来越少; 到明清时,再经过万翻刻录其本来面目早已荡然无存,故不能亦步亦趋地依葫芦画瓢而重蹈俗格。宋时有些书家依葫芦画瓢、不敢越雷池一步,执实法不知变通,如章惇、蔡卞临写,苏轼都讥笑他们无自己的风格,只能做书奴。另外,要加强自己高雅的己意得加强学问修养,如学问低的王著其临写的问题是病韵( 俗气的客气称谓) ,黄庭坚云: “王著临《兰亭序》……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掺入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形式技巧去远追《兰亭序》真迹面目,否则所临不得古人真髓,徒费岁月而已。

  一、唐代

  唐代名家临写《兰亭序》都非常善于表现己意。欧阳询所临《宋拓定武本( 吴炳本) 》,多用楷法,笔力苍劲古茂,用笔上易神龙本《兰亭序》纤细灵巧之笔为圆劲厚实,章法上易神龙本大小参差为端庄、规矩而少流盼传情之趣,但深得《兰亭序》之骨。褚遂良临写全用自家法,是用己意表现《兰亭序》原本精神。褚所临兰亭八柱第二本,用笔多以行书笔意书写,既遒劲又丰富,既沉着又灵动,注重笔势的呼应,笔画间暗中呼应。章法上神龙本整体行距排列呈现出由疏到密的趋势,而褚临兰亭行距较均匀,前 27 行最后一字排列所成的线状节奏较神龙本弱。风格上清虚超绝,爽朗多姿,秀逸翩翩,神采奕奕,可见褚临深得原帖的魂魄。虞世南所临每一点画无不精思领会,其平淡无奇的点画间蕴藏着变化多端的用笔,笔致圆融遒逸,较之神龙本点画较圆转少锐利笔锋,字形狭长而显秀丽,章法上各字排列比神龙本较为均匀,每行的最后一字排列从横向看所呈现的线状高低起伏较神龙本小即节奏较神龙本弱。一派平和中正之气象,有简静疏淡之趣,最能体现《兰亭序》意韵。

  二、宋代

  宋人临写《兰亭序》也强调意临。米芾临写时很好地抒发己意,假借《兰亭序》来抒发胸中逸气,所以结体大小、面貌像与否无关紧要,关键是胸中气韵是否逸出,与原帖的精神是否联通,这就是“假物及己”,即用古人法帖来抒发自己之情或表现自己的审美观。米芾所临用笔上时见侧锋取妍,字形纵势明显,章法布局较为疏朗,每行角度较直且排列比神龙本较为均匀,前 27 行的最后一字排列从横向看所呈现的线状完全为直线。赵祯所临兰亭曲折幽深、雄健有力。赵构所临法度严谨,笔法端雅淳厚而挺拔遒劲,字法妍媚多姿,行间参差而错落有致,字字独立而显疏朗宽稳,风格涵咏隽秀而有书卷之气。赵佶用其特有的“瘦金书”书写,线条流畅圆润而婀娜刚劲,笔势劲健而有弹性,结体瘦直且大小得体,风格上俊逸洒脱、挺廋秀润。薛绍彭所临锋藏不露而笔势圆逸,清俊遒丽而绝不作倾险浮急之态,精研端雅而无姿媚俗态,深得潇洒自得、飘逸淳古的韵味。

  三、元代

  赵孟頫临写《兰亭序》版本很多,总体上应规入矩而无草率之弊,用笔精熟且刚劲有力,体势紧密而姿态朗逸,风流倜傥宛若魏晋名士,气韵高古,深得《兰亭序》三昧。章法上较之神龙本单调了许多,是因为其用笔更温和庄重如行笔严谨而少灵动,笔画之间的牵丝映带很少,直线笔画较多,即使牵丝明显的如“之外”两字,虞、褚等书家临写常保留,而其所临的几个版本的“之外”两字都没有牵丝,可见赵氏在临兰亭时追求凝厚之力。鲜于枢用草书书写,用笔圆熟,点画端丽遒劲,风格闲雅俊逸而风华自在。俞和临《定武本兰亭序》出规入矩,自由挥动而无不如意,笔力扎实刚健,注重笔画的起伏变化以求体势的纵逸洒脱,结体紧俏而健朗多姿,生机勃勃而雍容清和,但临写时刻意精心而略拘谨、呆板。

  四、明代

  明时,有些书家临写只求形似未求笔法,导致笔意全失而无神妙,针对此种情况,董其昌可谓是善临《兰亭序》的中流砥柱,他呼吁: “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参合其它相关书作之笔意以求其神韵,同时也了解自身真正的艺术特点,在临写《兰亭序》时注重势的运用。董其昌临写时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笔势潇洒飞舞,结字在似与不似间,行气章法与原本全异。祝允明所临遗貌取神而超越逼真,行笔从容不迫而笔笔到位,点画丰满圆活而淳厚典雅,一派君子舒展自如之风。文征明所临、写也很多,大多重视个性意趣,在融合古法的前提下,用笔从容不苟且而自成家法,故其所临与原帖都较有出入。

  五、清代

  清时,王铎对《兰亭序》的艺术特点了然于胸,临写时深深把握其风韵并稍透己意,注重内在精神的抒发和气息的传达,四十岁后意临更甚,其 34 岁所临《兰亭序》有《圣教序》较浓的遗意,是因为其早年临写《圣教序》为多。王铎临写笔势突出,巧用翻笔与折笔而显遒劲矜奇,用笔轻松显得灵活多变,笔力的厚实与轻巧相结合,线条虚实变化充分体现出单字的轻重变化,强化用墨的浓重与枯淡形成虚实变化,从而使其临作更具神采。郑板桥书写《兰亭序》全出于己意,用特有的“六分半书”抄写,章法富有特色,能将笔画粗细、方圆与字体大小、长短、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般的随意纵放中蕴含规矩,婉转飞动而无不如意,整体观之则产生灵动的节奏感,恣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刘墉临写也重己意,不重形似重“离形得似”.傅山临写时用笔参以篆隶笔法,多用中锋而点画丰满清腴且朴茂端庄,粗画有骨而细画有筋,质朴沉着而飞动,一派清润圆劲的气韵,萧然物外,自得天机。何绍基通篆籀于诸体,故以篆隶法临写,藏锋起笔和裹锋行笔,点画浑厚朴茂似壮士斗力、衔环勒马,筋骨涌现而意态超然,墨气浓淡一任自然,于恣肆中见逸气,但不足之处是行行独立,没有牵丝映带而行气略欠!

  朱耷临写多用篆法即中锋运笔为主且起、收笔多为藏锋,转折多为圆转无提按即追求骨法用笔,点画有灵动、圆润韵致,显得格外简古而富有弹性,字法夸张变形以敧侧取势,章法上疏密简远,并留有大面积的空白,达到虚实、动静的高度统一,墨法上枯、润、浓、淡各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给人以自然适意、平淡幽远的艺术气息。

  六、近现代

  近现代,王遽常用篆隶笔意临写《兰亭序》,其所临其线条融合篆书的圆通、隶书的舒展及北碑的雄浑,把篆、隶、行草书融合的浑然无迹,显得既沉着又灵动、既古拙又秀雅,他临的兰亭深受其“隶草”书写习惯的影响。沙孟海也是用己意临写,多用粗犷的碑派技法,追求一种线条的力量感,在精湛的笔墨和多变的字法里少了几分优美和秀雅而多了一种恢宏的气度,充分体现出沙翁从容平和、苍茫生涩、奇逸超迈的书风。沈尹默所临严守二王帖派用笔方法,运笔劲健而一拓直下,刚劲中正而温润绵丽,但笔画比原帖厚重,结体端庄美观,各字尽态而又牵丝分明,章法灵动多姿,前后连贯呼应,气息醇正儒雅而显书卷气,一派谦谦君子的风度。陆维钊所临范本多为虞世南临本,用笔圆融遒丽,字形宽和较神龙本字体扁,其一生致力于钟鼎篆隶及魏碑,在临写时化碑的粗犷于精致之中,能在苍功雄浑中透露出清新、细腻的书卷气韵即又有碑的粗犷与博大又有帖的灵秀与畅达,显出悠然自在的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唐代至近现代书法名家不是模拟、机械地临写,而是用己意即意临,全心全意地寻找、了解《兰亭帖》表象内之精神,结合自身感受而有自己临写的艺术特点。真迹已没,历代名家只能借助于传世的摹、临、写本去领悟“天下第一行书”的风采了,或许百年之后,后来名家所临的兰亭有些也许会变为后代子孙取法的经典对象。到近现代以来,人们的书法学习对象日趋多样化,但《兰亭序》在众多书家眼里,仍然充满无穷的魅力,书家们不仅以《兰亭序》为取法对象,同时也把《兰亭序》的精髓化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同时,《兰亭帖》会以其尽善尽美的魅力日益绽放自己的风采。

  参考文献:

  [1]曹宝麟。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7.

  [2]孙岳颁。 佩文斋书画谱[M]卷五。 台北: 台北新兴书局,1969:2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