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食品安全法论文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物中毒事件的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9 共2628字
摘要

  食物中毒事件是食品卫生突出的问题 , 能否有效控制,对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减少社会负面影响均至关重要。 为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变化原因,我们对实施前( 2005-2008 年)及实施后( 2010-2013 年) 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卫计委) , 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收集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以下简称食物中毒事件)信息,并从国家卫计委办公厅的网站下载由我国统一发布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1-12].

  1.2 统计学分析 用 SPSS18.0 软件进行 χ2检验,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 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后食物中毒不同季节、场所、原因的特点,描述变化情况,分析变化规律;参考文献[13- 19]对比分析其特点。

  2 结 果。

  2.1 概况 《 食品安全法》 实施前的 2005-2008 年我国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1 789 起,中毒 53 459 人,死亡843 人;年均中毒事件 447.25 起,中毒 13 364.75 人,死亡 210.75 人, 病死率为 1.70%. 实施后的 2010-2013年我国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734 起,中毒 27 538 人,死亡 576 人;年平均中毒 183.50 起,中毒 6 884.50 人,死亡 144 人,病死率为 2.11%. 实施后较实施前中毒事件起 数 、 中 毒 人 数 、 死 亡 人 数 分 别 下 降 了 58.97%、48.49%、31.67%;实施前食物中毒发病率为 1.02/10 万,实施后为 0.51/10 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955.16,v=1,P <0.01) ,病死率则升高了 0.41 个百分点。 见表 1.

  2.2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2.1 中毒事件发生的季节 《 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后中毒事件发生的季节特征基本一致,每月均有发生,且有明显季节性,第 3 季度多发,中毒事件起数、中毒人、死亡人数均达最高。

  2.2.2 中毒事件发生的场所 实施前中毒事件起数、中 毒 人 数 均 是 集 体 单 位 排 首 位 , 分 别 占 33.71%、41.43%; 实施后家庭中毒事件发生的起数上升到第 1位,占 50%,但中毒人数仍然是集体单位排第 1 位,占35.76%. 实施前后家庭中毒死亡人数均排第 1 位,占80%以上。实施前后餐饮场所中毒人数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85,P<0.01)。 见表 2.

  2.2.3 中毒病因 实施前后中毒事件起数和人数均是微生物和动植物中毒排在前 2 位, 二者之和的起数分别占 66.63%和 71.79%,人数分别占 75.83%和 76.89%;实施后微生物及化学中毒起数下降、 动植物中毒起数上升;实施前后死亡人数、病死率排在第 1 位均是动植物中毒,分别占中毒的 48.40%和 59.38%. 实施前后微生物、 化学以及动植物致病的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4.59、13.43、84.75,均 P <0.01)。 见表 3.

  3 讨 论。

  2009 年我国《 食品安全法》实施,我们以实施前后4 年两个时间段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起数、人数、死亡人数均有明显下降,这与《 食品安全法》 的宣传和管理及监督力度加大有关, 如对卫生、农业、质监、工商及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职责划分的更加具体,食品卫生执法队伍已扩大,人员数量增加。

  3 季度中毒高发, 与微生物中毒有直接关系,7-9月份气温较高利于细菌繁殖和产毒, 这也说明我国食品卫生在致病性微生物控制上还存在一定问题, 小作坊、小饭店、小冷食店、小摊点等经营者的卫生意识淡漠,加工场地面积过小,卫生设施简陋或缺失,加工及消毒不规范等均造成微生物污染隐患。

  家庭中毒起数上升,一方面,是由于《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 餐饮业服务业管理办法》《 餐饮服务操作规范》和《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进一步重视责任追究制度,使餐饮业及集体单位食物中毒事件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是农村家宴聚餐欠管理,不办理任何手续,人员不经培训,在缺少基本卫生设施的情况下进行食品餐饮加工供应;这些原因是导致家庭食物中毒事件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是我国今后食物中毒预防的重点。

  《 食品安全法》 实施后中毒病死率升高,微生物、动植物、化学致病因素的分类死亡率升高,不明原因死亡率下降,这与 2008 年我国启动死因监测,各医疗机构死因报告逐步增多,分类逐渐细化,死亡原因确诊率升高有关;与家庭中毒比例升高也有直接关系;家庭食物中毒, 尤其是农村家庭食物中毒救治不及时也是死亡人数和病死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第 1 季度病死率升高与农村春节聚餐多有关。

  针对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 我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 加强乡镇以下食品卫生管理队伍建设,配置专业人员,形成管理体系,加强食物中毒关键控制点督导检查。( 2)制定农村家庭宴席管理法规, 纳入法制管理, 实行举办较大型家庭宴席审批制度,办理临时卫生许可证。( 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 采用群众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食品卫生知识普及率,自觉抵制高风险食品的摄入。( 4)加快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建设,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食物中毒时能够进行网络报告, 减少漏报和瞒报。( 5)各级疾控机构设立专管员,每天浏览报告系统, 发现聚集性病例和死亡病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控制食物中毒继续发生。( 6)扩大国家疾控中心每月食物中毒风险评估通报范围, 引起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落实早诊断、早报告、早处置制度,及时阻断食物中毒继续发生。 ( 7)进一步落实量化分级、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CCP)管理等制度,控制微生物污染繁殖产毒的可能性, 减少微生物食物中毒的发生。(表略)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 2005 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S].卫办应急发〔2006〕81 号。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 2006 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S].卫办应急发〔2007〕77 号。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 2007 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S].卫办应急发〔2008〕24 号。

  [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 2008 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S].卫办应急发〔2009〕20 号。

  [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 2009 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S].卫办应急发〔2010〕25 号。

  [6]卫生部办公厅。关于 2010 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S].卫办应急发〔2011〕26 号。

  [7]卫生部办公厅。关于 2011 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S].卫办应急发〔2012〕18 号。

  [8]卫生部办公厅。关于 2012 年第一季度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S].卫办应急发〔2012〕52 号。

  [9]卫生部办公厅。关于 2012 年第二季度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S].卫办应急发〔2012〕86 号。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