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 概念界定
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欧洲就已经出现。 二十世纪初期,继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和意大利文艺评论家马西莫·邦滕佩利在著作中使用这个名词之后, 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又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进一步对魔幻现实主义作了理论阐述。 1967 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了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使得"魔幻现实主义"正式出现在拉美文学评论中。
(二)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自莫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对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研究受到了国人的追捧。大家把注意力纷纷转向了这种"新潮的"写作形式。本文想从魔幻的角度入手,研究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但单纯看一篇文章或是一本著作的写作水平技巧是无法深入其中的, 而是希望从文学作品入手,对这一文学流派有一个更为深刻、 广泛意义上的认识,对世界文学中其他地域的文学也能做出对等的判断,对文学的支架、渊源、体系、骨骼有一个系统而又具体的认识。魔幻,到底怎样魔;现实,又是如何现实,这种文学流派反映的、揭示的,跟时代、文明的共同处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就是,人需要思考,一个民族需要思考,人类更需要思考。玛雅文明的消失,楼兰文化的掩埋,都是一种缺失,一种遗憾。 文化振兴的背后,是民族的血泪史, 也是想通过对魔幻现实的研究,来进一步在这个角度上观察我国古典文学、 文化的精髓。
笔者发现近些年来对拉美魔幻现实写作的研究多数是从它产生的背景出发,这确实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笔者还想通过此次论文写作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对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元素加以探究,进而比较中西方文学作品里"魔幻"元素的异同,发现"新大陆".
二、中西方魔幻元素的比较
(一)神话元素
我们都知道,魔幻现实是在拉美文明和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在马尔克斯作品里发扬光大的。 稍有了解《百年孤独》的读者即可发现,整部作品的情绪是建立在一个男性和女性不断寻找、最终创建家园的基调上的。 这便有了《创世纪》的影子。
而作者笔下家族的第一位男性和女性是他创造出的,个人世界里寻求自我的代表---亚当和夏娃。其后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前者的复制品,再现品,都是神之初人类的一个立体面。 具备了不同的人性特征,但他们归根到底是反抗者的代表,是探索者的象征,是不可否定的禁食者。 书中的"好运彩票女"佩特拉·科特斯有荒唐的繁殖力,这是作者赋予人类生命得以生存的合理解释。 鬼魂也是神话元素的一部分,当死人以真的形象出现在第一代布恩迪亚长老生命里时,他终于无法忍受,开始了翻越山脉之旅。 除此之外还有夸大的数字,如"雨下了四年十一月零两天","他与十七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一口气吃了十六个鸡蛋等等,就像拉伯雷《巨人传》里的巨人一样,极具戏剧色彩的数字给了人以极大的感官冲击力。可以看出其神话色彩相当浓厚。同样在《红楼梦》、《西游记》中,神话元素也大量存在。
《红楼梦》以女娲补天为引,只因女娲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剩下一块未用,放在青峰埂下,被一僧一道发现,携入世间,于是又牵出了多少风流情史。这"一僧一道"是佛教和本土的宗教道教的化身,其中"警幻仙子"又是作者对仙境的一个拟名词。
《西游记》开头便有"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自从盘古破鸿蒙'",意指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此时五行四象三才才逐步形成。 海外有一傲来国,傲来国上有一花果山, 山上奇石受日月之精华而化作石猴,石猴是感天地所生,是对未知世界的猜测,正如人类一直在问是鸡先生蛋,还是蛋先生鸡。 它的出现意味着人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是大自然的灵光乍现。 此外《西游记》还借用了佛教道教的融合体,如玉皇大帝、托塔李天王、观世音菩萨、十八罗汉、如来佛祖等等都是神祗系统里所尊崇的对象,是最尊贵的象征。
按照这些神话传说,人的出现是上帝、女娲创造出来的。一个是用肋骨造女人;一个是捏泥巴造人。不得不说人的产生一直是个谜。不过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两者的差异。《圣经》一开始便提到,在上帝造人后,亚当和夏娃就偷食了禁果,得以知道羞耻,穿上了衣服。
这对上帝无疑是一种挑战。 魔鬼撒旦,并不仅仅是化身为蛇的恶魔,其实它早就存在于人的心里---对于光明和知识的渴求,对上帝的反叛。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后来西方社会会不断出现对前人的挑战和批判---日心说代替地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 我们的神,也从旧约到新约"走"出来了,他的儿子代替了他,爱人民,爱众生。 再看古希腊传说里的天主宙斯,他们也都倾向于接触人类,同人一样有强烈的情欲,同人一样有人之间的恩怨。 《百年孤独》便是采取了发展较为成熟的《圣经》里的神的影子。
我国的神话传说,仅从上古时期伏羲之母踩脚印受孕就知,神是未知的和崇高的,这远远地拉开了人和神的距离。较早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是对伟大的神的赞叹;牛郎织女、白蛇许仙,人神虽有交集,却跨不过神人不可亲的界限;夸父逐日、愚公移山这种感慨人定胜天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反叛的影子,但后来还是难逃命运的牢笼。 即便是科学研究,朝廷对于研制能延年益寿的仙丹的重视度要远远大于科学发明。
可以说这些神话故事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古希腊神话里众神传说的故事至圣经出现时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由有众多儿孙的宙斯到一个神祗的代表,耶稣,富有神圣性却接近平民化。 而我国的历代天子都是高高在上,它的意义在于当朝代出现更替时可以名正言顺的赋予皇帝更多的权利,不是为民请命。因此到《红楼梦》、《西游记》创作的时期时,这种神话渗透政治、 政治影响神话在书中便可见一斑了。我国古典文学作品里神、人、鬼并存,即三界共存。
而在《百年孤独》里,神只作为一种意志存在,没有那么多繁杂、庞大的神兵团。 不过有一点相似之处即中西方的神的儿子都是男性,这体现了母系社会以后父系氏族不断强大的影响。
(二)梦
梦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人对日常生活事物情景曲折的表现,有时候是反常的拉伸扭曲或臆想出来的,有的是可实现的,有的是不可实现的。尤其在古人看来,梦是神人沟通的一种方式,因而通过梦境的解析以语言阐述, 很早就成为一种占卜方式。 《太平御览》中表述:梦是精气所动、魂魄离身,应验着吉凶,告知着将要发生的事,是现实的影射。
《百年孤独》中对梦的解释颇为隐幻,把梦作为对命运的预言,若隐若现。 当长老布恩迪亚带领众人经过十四个月的长途跋涉后,梦见所在的地方耸立起了一座城市,一座名副其实的镜子城。 而这镜子城如梦境般虚无缥缈又确实存在。 它也许是一种感念,也许是所见化为所想,是神对人的启示,看似小梦,实则大梦。之后马孔多的得失眠症的居民们居然可以看到自己和别人的梦,丽贝卡梦见了她的父母。 人和魂魄之间即通过梦得到了交流。
《红楼梦 》,只从题中便能见到这 "梦 ",一梦隔一世,一世数春秋。这梦神幻异常,石头能有情,能生命,便是一大奇事,这蠢物不过是神界最平凡之物,却是这人界最痴情、灵性之物。它突破常规,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巴做的,见着女人便一身清爽,见到男人感觉浑身不自在。 它不愿走世俗的官仕之途,不愿依附前人对"情"的隐藏和唾弃,投胎之时便口衔宝玉,像是石头的一场大梦,梦一作就是多少惆怅和人情世故,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作者通过甄士隐的梦,梦见"还泪说 ",把那石头的前世今生告诉世人 ,并附了一首贯穿整部小说的诗"假作真时真亦假",这真真假假本来就是梦的特性。你信也罢,不信也罢,都是笑泪财富一场空,只缘生在梦境中,不禁让人唏嘘作叹。除了这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还有第五回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里宝玉梦到自己来到了太虚幻境,知道了金陵十二钗之事,这一看一诗都是梦以其特有的真假虚幻间接地告诉读者这书中人物的命运,所以在《红楼梦》里梦即代表着预言和命运的指向,是神圣而不可违的。 也可以说这两回的梦是一个告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西游记》第十回提到魏征一梦斩龙,随后唐太宗地府还魂,梦的形式多多少少都会以魂魄离身,鬼怪附身,去阴曹地府走一趟,或者是死了的人有冤情,给活着的人托梦来展开。梦作为一种死去的人诉冤最好的途径,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之周公解梦便是专门给梦做释义。 西方的弗洛伊德著《梦的解析》,也认为梦是心灵的出入口,不可小觑。
除此之外出名的梦有《枕中记》里的"黄粱美梦",《老残游记》的"结草衔环",传说佛教也是因为汉明帝做梦梦见金人,佛教才引进中原,虽说此事可靠性有待考证,但无论是帝王之母还是历史名人出生时都会梦见白龙在天或金星见空等说法。 可以说,这种梦是告示,是自我期盼,更是后人对神秘世界的一种想象,最终由假化真---魔幻与现实。
(三)孤独
"《百年独孤》开头那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21 始末的时间顺序是将来---现在---过去,这三个时间点循环往复,交错相织。一百年就是一个循环,时间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在时间的圆周运动中体现了无限的孤独,而时间本身也在孤独中消失了。 "每一个死去的人,活着的人都是孤独的,孤独一如被捆在树上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如在战争中沉沦、麻木的"希特勒"---上校奥雷里亚诺;一如在权力中迷失的独裁者---阿尔卡蒂奥;一如沉迷于钱财的愚蠢的孪生兄弟;还有破译生命密码的奥雷里亚诺和家族的终结者---"猪尾巴"罗德里格,都是在上帝推创世纪后首先生存繁衍下来的一代又一代血脉。
第一代的"他们害怕这两个数百年交好的家族这一代健康的后裔会遭受生出鬣蜥的耻辱",这种可怕的厄运就像是幽灵一般时时刻刻提醒着他们危险的到来。 "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这不是出于爱也不是出于恨,而是对孤独的深切理解。 得出这一结论的阿玛兰旦代表了这样一类悟净之人,感化出对生命孤独的崇高膜拜。
孤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红楼里贾宝玉不爱仕途爱粉黛,只有林黛玉懂得。 黛玉心比针尖,世人非难,全是辛酸,而贾宝玉知惜。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管鲍之交,羊左之交等等。因此才有后人所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慨叹,才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畅往。 但他们都不算是全全然然的孤独者,尚有一人是知音。 而屈原的"千古一骚","世人皆醉我独醒",扶苏公子的戚戚,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司马迁的辱刑,"西子"苏小小的无奈,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思的"此物最相思 ",被奸佞之臣迫害的岳飞 ,六 月飞雪的窦娥冤,涂山氏女远眺不见夫君归来的望夫石等等。他们是一个人的孤独,又创造了一个时代,一种情怀的孤独。
尽管黛玉理解宝玉,但命运弄人,当黛玉面临着无法与爱情执手时,她只能放弃,做一个孤独的落泪人,花散人散。当宝玉得知林妹妹命归黄泉时,内心的煎熬与孤独,便与日俱增。 连作者最后也发出一声慨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人物的孤独,家族的孤独,作者的孤独,时代的孤独。
《西游记》里,孙悟空是孤独的 ,欲救师傅却反被骂,他的不羁、狂妄、没有规矩,被众人排斥;唐僧是孤独的,同他一样的修行者也都是孤独的,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要胜过于肉体上的苦,只有经历过足够的考验才能得道成仙,摆脱苦海。唐僧的孤独还在于,修行之人的内心已洗净了世俗的肮脏, 因此眼里所见、口中所闻皆认为是善,所以屡屡被害,屡屡被骂,因众人不能理解,所以孤独是必然的。
三、总结
经过本文对中西方作品中的魔幻元素对比分析发现,虽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但由于相同的历史因素,同样的人类起源,在一开始便注定了要有迷,要有梦幻,现实逃脱不了魔幻的手掌,而魔幻终究是要回到现实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魔幻元素的差异性也同样少不了历史因素的影响,这种相似相异其实是互相包含的。
《百年孤独》、《红楼梦》、《西游记》之所以都运用到了魔幻化的写作手法,也跟历史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思想不断接受挑战有着密切的关系。魔幻是一个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研究不仅仅是单纯的观察写作本身,更是对一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照应现实做一个表述。 最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洪流中不乏优秀的、与魔幻现实相契合的代表作,但由于数量庞大,只能列举一二,探讨浅析。
参考文献:
[1] 张愿坚,荆玲。超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