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葛利高里人物形象的个性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8-03 共4794字
摘要

  引言

  《静静的顿河》一书开篇引用了一首哥萨克古歌,歌词是这样写的:

  顿河悲歌

  我们光荣的土地不是用犁来翻耕……

  我们的土地是用马蹄来翻耕,

  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头颅,

  静静的顿河到处装点着年轻的寡妇,

  我们的父亲,静静的的顿河上到处是孤儿,

  静静的顿河滚滚的波涛是爹娘的眼泪。

  噢咦,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

  噢咦,静静的顿河,你的流水为什么这样浑?

  啊呀,我们静静的顿河流水怎么能不浑!

  寒泉从我静静的的顿河的河底向外奔流,

  银白色的鱼儿把我静静的顿河搅浑。

  诗的上阕中“马蹄”、“头颅”、“寡妇”的隐喻意义是相当明显的,暗含了哥萨克这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的特殊使命和悲剧命运。诗的下阕采用了问答的形式,预言了即将到来的时代大变革,“寒泉”的奔流具有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而银白色的翻滚的鱼儿,隐喻了大变革、大动荡中芸芸众生。在这里,静静的顿河被赋予了包容一切的时空力量和宏厚的文化意蕴。它承载了这片土地上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承载了这片土地上的杀戮和死亡,承载了这片土地上的婚姻和爱情,也承载了奸情、放荡和乱伦……总之,它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它,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默默地守护着最后的精神家园。

  葛利高里就是从这片热土上向我们走来的典型的哥萨克人物形象。他的年轻热情、桀骜不驯的性格,他的悲剧的婚姻和爱情,他的抽象的正义感与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思索,他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以及他迟到的归来……所有的这些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在他身上既体现了哥萨克群体的共性特征,又具有作为生命个体的个性特征,惟其如此,才能体现小说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的艺术真实性。

  一、葛利高里人物的共性

  首先,葛利高里是中农哥萨克的一个独特象征。

  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自由人”.原指从中亚突厥国家逃到黑海北部从事游牧的人,后来指15-17世纪俄国从农奴制压迫下逃亡出来,迁移到边远各地的农奴仆从和市民。南方顿河两岸的大草原是这些“自由人”聚居的地方之一。从16世纪开始,哥萨克因替沙皇政府镇守边疆,被免除劳逸和赋税,并获得一定的俸禄和土地,同时哥萨克形成了带有相对自制性质的组织,他们是沙皇兵力的主要来源,18世纪开始成为特殊的军人阶层,特殊的历史一方面使哥萨克保留了许多封建思想,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酷爱自由,粗犷善战,可以说,哥萨克最大的矛盾是内心向往自由,身份上又是沙皇镇压自由的工具,葛利高里就是在矛盾的哥萨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个青年哥萨克的代表。

  其次,葛利高里的悲剧是革命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同时它的悲剧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静静的顿河》反映了1912年至1922年间哥萨克经历的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哥萨克的战前和平生活,作家在书中着重写的是:在旧政权和新政权、红军和白军、心世界和旧世界的斗争过程中。以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为代表的劳动哥萨克走向新生活的艰难曲折的历史道路和他们中许多人充满迷误和痛苦的悲剧命运,以及在两个时代急剧转变中整个哥萨克的世界,葛利高里是一个地道的哥萨克,一个复杂人物。时代的各种复杂因素,社会的尖锐矛盾和冲突,都投影在他身上,他曲折的生活道路是长篇小说的中心线索之一,葛利高里的命运、哥萨克的命运和历史事件,复杂而紧密的交织在一起,透过人物的生活遭遇反映历史进程,而历史的发展又决定着人物的命运,葛利高里是鞑靼村哥萨克中最早的觉醒者,然而却又是他们最迟的归来者,当哥萨克已经回到苏维埃政权方面的时候,他还曾坠入匪帮一点时间直到最后回到苏维埃政权下的生活中来。

  二、葛利高里人物形象的个性

  1.葛利高里的婚姻和爱情

  葛利高里的婚姻和爱情结局都是悲剧的。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娅和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的异常悲惨--娜塔莉娅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婀克西妮亚于葛利高里逃亡途中,被乱枪打死。

  不可否认,葛利高里评判婚姻幸福与否的第一标准是性。

  每当夜晚,葛利什卡克尽自己的丈夫职责,以青春的狂热,倾心地去爱抚妻子,可是她却只报之以冷冰冰的,勉为其难的顺从,娜塔莉娅对于丈夫的亲热只是勉强应付,因为他从娘胎里就带出来母亲生性冷漠、行动迂缓的性格,所以葛利高里一想起婀克西妮亚那狂热的激情时,就感慨到:“娜塔莉娅,你老子准是在冰山把你种出来的……你太冷啦。”

  正因为这样,葛利高里才跟父亲闹翻,丝毫不顾娜塔莉娅悲哀、凄切的呼唤,和情人婀克西妮亚一道踏上私奔的旅程。值得注意的是,葛利高里在对待婚姻和爱情时态度是矛盾的,他就像一只春天来临时发情的公狗,不知疲倦的奔波在妻子和情人之间,在亚戈德诺耶老地主的庄园里,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亚过起了亚当和夏娃的生活,并且不久有了爱情的结晶,但是葛利高里的入伍让这一段美好的爱情生活像帆船一样暂时搁浅在港湾之中。婀克西妮亚,这个诱人而且苦命的女人,在葛利高里走后,在叶甫盖尼的追求下,就像一只可爱的猫卧躺在他的怀抱之中,当归来的葛利高里从萨什克爷爷的口中得到婀克西妮亚和叶甫盖尼瞎搞的消息后,他疯狂的惩罚了婀克西妮亚和叶甫盖尼,然后毫不犹豫的回到鞑靼村,回到娜塔莉娅身边,肖洛霍夫笔下的葛利高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作者巧妙的避开道德批判,把他的缺点和优点一道交给读者,让读者接受思考。

  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亚的爱情,首先表现的也是一种基于原始的生命激情,不顾一切要厮守在一起的强烈愿望,婀克西妮亚那张“放荡”“贪婪”“丰满”的嘴唇,那痛饮生活之杯时“如颠似狂”的感情,首先吸引了葛利高里。作者是这样写的:

  “婀克西妮亚如痴似狂地沉溺在自己晚来的苦恋中。葛利高里不顾父母的恐吓夜里就偷偷的到她那里去,天亮才回家。

  两个星期的功夫已经弄得疲惫不堪,就像一匹跑了力不能胜的远路的马。

  由于夜夜不眠,他那高换骨的脸上的棕色皮肤发了青,两只干枯的黑眼睛框里疲倦的向外张望。

  婀克西妮亚也不用头巾裹着脸了,眼睛下面的深窝像丧服一样黑,两片向外翻的鼓账、贪婪的嘴唇露出了不安和挑衅的笑容。他俩的疯狂爱情是那么非同寻常,明目张胆,他们俩又那么疯狂的不害臊的专一地投身于爱情的烈火中,既不怕人也毫不隐瞒,邻居们看着他们身体一天天在瘦小,脸色越来越青,以至于人们现在遇到了他们,简直都不好意思他们”

  葛利高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年轻、热情,追求充满激情的爱情,又不想失去和娜塔莉娅的婚姻--尽管这两个女人都很伤心。他的苦闷,他的反抗,以及他的婚姻爱情悲剧除了社会历史的原因,他个人应该负重要责任。

  2.葛利高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思索

  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葛利高里徘徊于红军与白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参加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年纪不到30已经鬓发斑白,穷途末路之际,他把武器丢进顿河的冰水中,回到家破人亡的故居,此时,他与巨大的、冰冷的世界的唯一联系是是他幸存的儿子了。

  在小说里,作者运用心理描写手法,非常大胆,非常真实的描绘了葛利高里的心理变化过程。把葛利高里思想中的矛盾充分地揭示了出来。

  葛利高里总是动摇于两种社会之间,因此在他的思想中也常常出现矛盾。

  各地暴动的消息传开了,葛利高里从小窝棚里牵出自己的马,从粪堆里刨出马鞍子,像疯子一样,一溜烟似的从大门里飞奔出去,不顾一切的投身于暴动中去,这时他的思想反动到了极点,“哥萨克的道路和失去土地的庄稼佬的俄罗斯的道路,和工厂工人的道路是相互冲突的,要和他们斗争!把用哥萨克的献血浇灌过的,顿河沿岸的肥沃土地从他脚下夺回来。把他像赶鞑靼人一样,赶出世界以外去!叫莫斯科吓得发抖吧,叫它缔结耻辱的和平!狭路相逢是不能让路的--不管谁把谁打到,--一定要打到一个。”他怀着盲目的仇恨这样想着,可是一会儿,思想又发生了矛盾:“这是财主和穷人的矛盾,并不是哥萨克和俄罗斯的斗争……”

  这个不合时宜的思想一闪,又被他给狠狠的赶走了,但毕竟是有这种思想闪了一下。

  当他这一师人排着整齐的队伍,从他身边经过时,他感到很自豪,他现在指挥的不是一个连,而是一个师啦,感到有一种很愉快的情绪,可是马上又感到担心和痛苦,“而且主要的是--我率领着他们去反对什么人呢?是反对人民……谁是对的呢?”

  在克里摩甫斯克附近的一次战斗中,葛利高里像追逐着幻影一样,单枪匹马地冲进红军里,横冲直撞,在非常短的一刹那,砍死了4名水兵,并且还拼命叫喊:“要把水兵……一个不剩!……全部砍死!……”

  哥萨克们都认为,葛利高里情绪很不正常,是一种病态,当他们吧他从马上拉下了,劝他清醒时,他就用非常响亮的声音,声嘶力竭的叫喊:“我杀死的是什么人呀?……弟兄们,不能饶恕我!……为了上帝,砍死我吧……为了上帝的母亲……判死刑吧……请把我……”

  克利摩甫斯克附近这次战斗,是在他感到走投无路的状况下发生的。这位思想犹豫性格莽撞的人,在尽情的冲杀,把自己的反动情绪倾泻完了以后,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悔恨自己的心情,作者运用如椽妙笔,出色的描绘了人物思想中全部复杂性,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和迷雾的人物形象,加深了葛利高里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的真实性,这就是葛利高里--一个独立、渴望自由与真理的人,--却生活在一个无法找到独立和孤傲的世界里。

  葛利高里意识到了自己与社会的冲突,他在激烈的探索出路,因此,他常常剖析自己的灵魂。

  葛利高里在生活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常常感到绝望,有一次在卡尔根斯科附近的一个村庄里,他大吃大喝,尽情的放荡,这是他又清醒而又冷淡的想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什么世面都见过了,什么都经历过了,爱过许多女人和姑娘,骑过好马……哎呀!……我践踏过草原,享受过作父亲的福气,杀过人,自己也送过死,对着蓝色的天空夸耀过。生活还能给我什么新的东西吗?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了!可以死啦。一点也不害怕。

  打这种仗,完全可以像财主赌钱一样,用不着投机冒险啦,反正输赢是不大的!”

  娜塔莉娅责备他这种放荡的行径,说他没有良心,这时他对她这样说:“哈!良心!我连想都不会想到它啦。在整个生活都变得一团漆黑的时候,哪儿还有什么良心可说……你杀人……也不知道为的是什么……我的心疼痛,血都变干了。我现在大喝伏特加,前两天我发了一次神经痛,哪一会儿功夫我的心完全停止活动了,全身冒凉气……我非常难过,因此我才找到一个能够忘掉这东西的办法,至于和伏特加,还是搞女人都行……我心里一直很难过……生活的道路不对头,也许我就是造成这种情况的罪人……现在顶好能和红军讲和而且反过来--向士官生活区进攻。但是怎么办呢?谁能领着我们去和苏维埃政权讲和呢?这样去偿还我们欠下的血债呢?……娜塔希珈,我脑袋里的一切都混乱啦……我身上涂的别人的血太多了,对于什么人我都没有怜悯的心了,孩子--就连他们我也不怜惜啦。战争把我的一切都吸干了。我自己都害怕自己了……如果往我心里看看,那儿是一片漆黑,好像一口枯井……

    结束语

  我们所要求的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自然形态的生活的真实性,而是艺术的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作家用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人们感情的特征。艺术形象是虚构的,可他有时合情合理,这就是艺术的真实性。

  第一、艺术真实的基础是生活的真实,是一个时代、特定的区域的、特定群体的共性。艺术的真实不是照抄生活的真实,而是对生活的真实进行必要的选择、提炼、集中、补充、推断、虚构和想象,进行重新的创造。艺术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想象的真实,它具有的假定性、虚构性的突出特点是符合感情发展逻辑的。

  第二、艺术真实既要符合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特定群体的共性,又要切合主体情感规律,充分展现艺术形象的个性,它与主观随意性是对立的。综上所述,艺术的真实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静静的顿河》第一册 p166.

  [2]《静静的顿河》第一册 p68.

  [3]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金人译,-2版,-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8月重印p1209.

  [4]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同上P1248-P1249.

  [5]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同上 P1307.

  [6]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同上 P1300.

  [7]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同上 P133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