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夏目漱石对“哥儿”形象的性格塑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28 共3049字
论文摘要

  一、创作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后,出于对日本在中国和朝鲜急剧扩张势力的不满,俄罗斯伙同法国、德国等国家,要求日本政府归还中国的辽东半岛。 这在日本的近代史上,被称为“三国干涉”。 日本政府在无奈之中接受了这个建议。此后,在日本民间,“卧薪尝胆”一词成为民众中心照不宣的秘密,日本政府暗地里进行着军备扩张等活动,等待着与俄罗斯对决的有利战机。 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 为日本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不仅如此,天皇的威信也因此得以巩固提高,对比中国、朝鲜等国而产生的优越感,也在日本国民当中泛滥开来。 不久后日本取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这更加刺激了日本民众追捧国家主义的热情,也助长了日本试图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野心。日本国民陶醉于通过帝国主义海外扩张而营造出的“国富兵强”,对国家和天皇的忠诚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中日甲午战争为契机,日本的资本主义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巨额的战争赔款、对中国市场份额的抢夺、战后军备的大幅扩张等使得日本国内战前就已经出现的轻工业部门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军事工业的发展,也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日本基本上实现了产业革命。日本的资本主义也在日俄战争期间获得了发展,日俄战争前已经基本工业化的产业部门,在战争胜利后更是取得了显着的发展。 铁道和基础道路的架设,城市及近郊农村电力的普及,令日本对能源的需要大幅增加。这样,不仅在城市,资本主义经济也渗透到了日本的农村。虽然由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地方改良运动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但是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未获得本质的提高。寄生地主的地位得以巩固,广大农民的生活却日益贫苦,只能靠出外打工勉强度日。 这样,农村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或者可以说,日本资本主义就是在对这些廉价劳动力进行盘剥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①作为夏目漱石最受欢迎的中篇小说之一的 《哥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哥儿》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表述、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朗朗上口的故事情节塑造,成功地吸引了各国读者的眼球,而且百年来魅力不减。在本文中,笔者将尝试从分析主人公等市井小民的性格入手,来探讨夏目漱石创作这一人物形象的真正意图。

  二、主人公“哥儿”

  主人公“哥儿”富有正义感而又心直口快、憨直忠厚。作品描写了“哥儿”在农村中学任职期间,因与“红衬衫”为代表的恶势力发生争执,不得已返回东京的经历;并在作品中穿插了“哥儿”与从幼时起就对“哥儿”照顾有加的帮佣“阿清婆”之间温馨的情感交流。

  夏目漱石塑造的“哥儿”性格单纯,开朗而富有正义感,做事鲁莽。 而“卤莽”一词则成为了作品中“哥儿”的标签。正如大家所知,“卤莽”是用来形容人行为做事不计较后果的。通过作者在开篇的描述就可以窥见一斑:

  “爹妈给的鲁莽性子,使我从小就尽是吃亏。上小学时,一次我从学校的二楼跳下来,闪了腰,约莫一个星期直不起来。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要那么胡来?’

  我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我从新盖的二楼刚探出头去,同班的一个同学就起哄说:‘任你怎么逞能,也不敢从那里跳下来,胆小鬼! ’当校工把我背回家的时候,父亲瞪大眼睛说:‘从二楼跳下来就闪了腰,有这么笨的吗?’既然他这么说,我就回敬了一句,‘那好吧,下次跳一个不闪腰的给你瞧瞧! ’”②

  不久,随着主人公父母的相继离世,主人公与哥哥分手之后,怀穿着 600 日元去物理学校求学,也是“爹娘给的鲁莽性子所造成的失算”。 毕业之后去乡下当教员,也是“爹娘给的卤莽性子在作怪”。可是,从主人公与“野猪”一起,同乡间中学的“红衬衫”等人进行抗争的行为却不难看出,“哥儿”的卤莽是基于他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理性判断基础上的冲动,因而或许称之为“激情”更为合适。

  同时,在小说当中多次提到,“卤莽”是“爹娘给的”。 这里的“爹娘给的”并非字面上所表现出那么简单,它或许与“哥儿”的身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人公在回想起父亲的时候,曾有这样的描写:“爹一点也不喜欢我”,“爹一与我照面就说‘这家伙反正不成器’”。

  不仅如此,“娘也光是偏爱哥哥”,“娘死的前三天,我在厨房里翻筋斗,肋骨碰在灶角上,疼得要命。娘气极了,说不想看到我这鬼样子,于是住到亲戚家去了”。

  从这些描述当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从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疼爱。 而且,主人公与“原本就是个女人似的性格、有很狡猾”的哥哥也性格不合。反倒是原本豪门出身、在主人公家里做帮佣的阿清婆一直对主人公疼爱有加。 主人公与哥哥下棋,将卑劣的做了手脚的哥哥的眉心打破了,气坏了的爹说要与主人公“断绝父子关系”,反而是“十年来一直在我家当女仆的阿清婆哭着向爹说请,总算让爹消了气”。 阿清婆在去世的时候,还留下了这样的遗言:“哥儿,求求你,我死后,请你把我埋在哥儿的寺庙里,我在坟墓里高兴地等着哥儿的到来。 ”事实上,在整部作品当中,称呼主人公“哥儿”

  的也只有阿清婆一个人。 从上面提到的种种线索当中,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想,阿清婆实际上是“哥儿”的生母。这样看来,主人公的“卤莽”并非是名义上的“爹娘给的”,而是具有更深的含义。

  “哥儿”的性格中有着东京人的特质。 他来到四国之后的第一印象是“真是个野蛮的地方”,觉得“这不是捉弄人吗?这么个地方我怎么能受得了啊”!当女茶房问他:“东京是好地方吧?”主人公很自然地回答说:

  “那还用说。 ”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公对乡下有着深深的偏见。 “哥儿”的这种身为东京人的自豪感,这种生在东京长在东京的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正是日本近代城市居民“地方国家主义”的体现。

  简而言之,主人公是一个“富有正义感而又心直口快、憨直忠厚”的人。夏目漱石在作品中塑造的主人公性格鲜明,一句话就可以清楚地概括出来。 辰野隆对此曾评论说:“《哥儿》可以算是一篇性格小说。作者创作《哥儿》的目的,是创作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作者在作品中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从作品一开始,作者就旨在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或者说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陈述作者自己的信念。 而借助于人物形象的创作,作者成功地将自己的思想表达给读者,这正是《哥儿》的成功之处。 ”③无疑,《哥儿》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是成功的, 夏目漱石通过这种典型的人物塑造,不仅取悦了读者,同时还将处于该时代背景中受到关注的人物性格鲜明地刻画了出来。

  三、总结

  作品最后,“哥儿”当了城里的铁道技术员,和阿清婆住在一起;月薪 25 元,房租 6 元。 有人认为这或许可以视作“哥儿”自我主张的死亡。 高木文雄在『坊ちゃん』の概看」中也曾这样评论过:“‘哥儿’的卤莽个性并非是突然消逝的,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 分家后得到 600 块钱的‘哥儿’能够理性地计算每年用200 元的话,可以用 3 年;从这时起,‘哥儿’与他生俱来的卤莽性子渐行渐远。 ”④而笔者认为,“哥儿”所有的行为,都在践行着他“爹娘给的卤莽”性子。 明明可以找到别的工作的“哥儿”,却随性地选择了月薪 25元的铁道工作。 这也是他的“卤莽性子”使然吧。 这不是“哥儿”自我主张的死亡,这正是“哥儿”自我解放、自我个性建构的表现。 夏目漱石追求个人自由,想要摆脱“国家主义”枷锁的个人主义主张,或许也可以从这里窥见一斑。

  参考文献

  [1] 加茂章「.「私の个人主义」と作品の関系」[A]/『/夏目漱石―その実存主义的接近』[C].教育出版センター,平成六年.

  [2] 片冈豊「.<没主体>の悲剧」[A]/『/漱石作品论集成(第二巻)』[C].桜枫社,平成二年.

  [3] 高木文雄「.『坊ちゃん』概看」『一册の讲座·夏目漱石·日本の近代文学 1』[C].有精堂出版社株式会社,昭和五十七年.

  [4] 夏目漱石「.坊ちゃん」[A]//『现代日本文学大系 17·夏目漱石(一)』[C].筑摩书房,昭和五十三年.

  [5] 夏目漱石「.私の个人主义」[A]/『/现代日本文学大系17·夏目漱石(一)』[C].筑摩书房,昭和五十三年.

  [6] 刘健强『.新编日本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