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 世纪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针对 19 世纪的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应该采用对比研究法,仔细审视 19 世纪美国社会心理、文化背景以及政治宗教情况.19 世纪的美国文学对中国形象的描述主要是二元对立模式,"其中一项在逻辑,价值等方面统治着另一项,高举发号司令的地位."[1]
因为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毕竟是美国人从自身的历史文化角度出发,因而,偏颇之辞在所难免.中国的贫穷落后使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受到了损坏,从乌托邦式的虚幻的世界到无知和迷信遍布的国度.但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那些被扭曲的中国形象,毕竟,文学的主要意图不是体现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它还具有欣赏的目的.研究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有两点意义.一方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这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笔文化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
19 世纪 40 年代,在美国新兴文化圈里,涌现出一股对东方哲学的热流,他们以开放的视野接受了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思想.爱默生由于积极传播中国文化思想而被誉为美国的孔子.在爱默生看来,孔子与苏格拉底、耶稣一样伟大,他的中庸之道要比耶稣的所谓为人准则更先进更有意义,而且孔子的思想足足早了五百年.另一位超验主义文学家梭罗也对中国文化表示赞赏,当他第一次阅读中国书籍时便感叹不已,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这些书籍非常令人震撼,从书中可以看出写书的作者是多么的高贵,典雅.惠特曼也在《草叶集》中,以赞美的口吻描写中国至少有 10 次之多.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移民进入美国西部并逐渐向中部、东部迁移的时候,给美国人留下了野蛮的印象,他们带来的妓院和鸦片馆成为兴起的唐人街低俗文化的一部分.美国作家布勒特·哈特的一首幽默诗《异教徒中国佬》发表后风靡了全美国.威廉·诺尔的短篇小说集《唐人街集景》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在美华人对于美国内部社会的影响.美国着名作家哈罗德·伊萨克斯撰文道:"在美国的中国人已经慢慢演变成一个巨大的无知的劣等的民族,他们忍受着饥饿,贫困,受到疾病的侵蚀,数不胜数的中国人生活窘迫,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受到质疑,他们到处丢垃圾,相信迷信,缺乏理性,道德水准低下."[2]
当然这也仅仅是作者看到的一个方面,这是当时一部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文学作品中看到的是美国人对中国人的鄙视和冷漠,没有半点的怜悯和同情.
二、20 世纪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针对 20 世纪美国本土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应该采用比较文学中的形象法来分析中国形象所经历的复杂的演变过程.20 世纪美国白人作家创造的中国形象只能是他们在虚构的东方世界里,凭空创造出的一种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又能被自己所掌控的异己者.赛义德的东方理论,剖析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意在阐明美国文学作品是以服务于美国的世界战略与海外决策为宗旨的.
20 世纪美国白人作家构建的中国形象稍有改变.马克·吐温在他的《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中反映了中国人在美国受到的苦难遭遇, 可以看出这些苦难遭遇里有作家的同情, 但实际上不难看出这仍然是西方人站在一定的高度,心中怀有无比的优越感,绝不是平等基础上的同情和怜悯.他们似乎把自己归类为文明的上等人,把中国人定义为无知的可怜的野蛮人.赛义德甚至认为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分属不同的世界,被不同的上帝分管,因此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命运和生活.华裔美国作家对中国形象的描述也是出自主观的,不公正的态度,这些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美国生,美国长,受美国教育的华裔作家,他们的作品中存在东方主义不足为奇,这是居于强势地位的美国主流文化造成的."[3]
华裔作家们不同程度描述中国文化,获得成功甚至向美国主流文学界进军的大有人在,如汤亭亭、赵健秀、谭恩美等等.美国华裔文学写作客观上起到了中西文化沟通的作用.然而从小生活在美国主流文化和西方强势文化中的华裔作家们,或许是出于无意,但是他们的内心早已被西方文化占据,其作品细节描写中也经常出现模式化的贬低中国社会和华人的情况,主要是为了迎合了西方读者对古老东方的好奇心理,客观上起到了东方主义的效果.例如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主要讲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风俗习惯,当然有很多迷信的做法,"谭恩美是生活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时期美国的作家,因为特定的文化身份,中国传统与历史在她眼里只是一个虚的空间,小说的题目就是一个中国文化形象的典型再现,不过诠释者是一个受过美国教育的华裔."[4]在西方读者看来神秘而愚昧,这无疑是满足了他们猎奇的心理,同时又觉得自己现代文明至高无上.
三、21 世纪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针对 21 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应该采用继承和批判的研究方法,可以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进一步了解美国社会现状.21 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美国社会也越来越多的了解到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美国文学也在传统文化和民俗方面对中国现象进行了开发:现代中国故事、先进的中国文化、美丽的中国风光进入美国文学.在当今中国经济崛起的背景下美国文学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与传统的描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研究显示,现代美国作家同样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现状感兴趣,但是他们在满足本国读者兴趣的同时不能真正完全的表达中国文化的内涵,他们不能够在平等的角度看待问题,阐述观点,西方的价值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的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带有强烈的东方主义色彩."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政治帝国主义掌控整个研究领域和学术机构,使得作家在创作中受到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就是西方霸权主义生产力."[5]
傅满洲、陈查理、神秘古老的东方、苦难的土地、待拯救的世界,这些模式化的描述在美国文学里被不断复制与演绎,形成并强化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单一印象以及美国人的优越感.在貌似武林功夫的掩饰下,中国仍然是美国人眼中的异类,是承续了古老中国形象基因的神秘的东方模式化形象.从现代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认真审视中美文化的冲突,交融,对立和影响才是最有效最实际的方法,这样可以理性地探究几个世纪以来美国文学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形象.
四、结语
回顾几个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有力地抨击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形象的扭曲,纠正白人对中国形象的定型,还原其在美国历史中的原貌: 早期的中国移民是勇敢的开拓者, 他们对美国西部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争取应有的公民权利,反抗白人歧视,寻求文化认同,这些行动证明中国人既不是美国人眼中的弱势群体,也不是美国主流社会冷眼看待的异族.对跨越两种文化的美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在尊重原文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添加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描述,从而实现了文学中中美文化的交融.中国形象从妖魔化到现实化又到复杂化的变化,更多的揭示了文化交流中的一些基本规律,使我们看到美国对中国文化的接受需要的漫长时间和复杂过程.中国形象的变化如实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心理、文化背景以及政治宗教方面的基本情况,就如同透过一个窗口,使我们看到了几个世纪美国社会思潮的变化.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促进双方文化融合.加强中美双方的对话,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汲取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加强中华民族自身的精神建设和文化建设,使其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03.
[2] 哈罗德·伊萨克斯. 美国的中国形象[M]. 北京: 时事出版社, 1999: 30.
[3] 吴冰, 王立礼. 华裔美国作家研究[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21.
[4] 张琼. 从族裔声音到经典文学[M]. 上海: 复旦出版社,2009: 213.
[5] 张龙海. 透视美国华裔文学[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2: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