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大卫·科波菲尔》贝特西和《远大前程》郝薇香怪异表现的原因

来源:海外英语 作者:陈永莉
发布于:2021-03-30 共5373字

  摘要:该文以查尔斯·狄更斯的两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中的两个怪异女性贝特西小姐和郝薇香小姐为研究对象, 以狄更斯创作这两部小说的和两部小说中所反映出的英国社会背景为依据, 深入地探索这两位女性形象怪异表现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怪异女性; 维多利亚时代; 深层原因;

  1 导言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狄更斯的几乎所有作品都非常受读者的喜爱。也正因为如此, 狄更斯本人及其作品一直以来都是文学评论关注的重点。他所创作的女性形象众多, 如温柔善良的艾格尼丝和彼蒂、天真美丽的朵拉和克莱拉·科波菲尔、多愁善感的葛米治太太和尖刻的葛治瑞太太。此外, 狄更斯的作品中还有一些女性形象甚至比以上这些女性更引人注目, 这其中就有《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贝特西小姐和《远大前程》中的郝薇仙小姐。这类女性读者留下的印象就是"怪异":她们都是老女人, 老小姐或跟丈夫分了居;有足够的钱过活, 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此外, 她们还有很多古怪的表现, 比如贝特西小姐喜欢自己驾马车, 衣着男性化, 固执地不许驴子经过她屋前草地, 经常对侵犯其"领地"的驴子和赶驴子的人"大打出手";比如郝薇仙小姐多年来一直穿着结婚礼服, 她让整幢房子一直拉着窗帘, 让时钟永远指着八点四十分, 仇视所有男人。

大卫·科波菲尔

  是什么导致了她们的怪异?有些评论家对两者的怪异也给予过关注。英国评论家埃德温·查尔斯在他的著作《狄更斯作品中的一些女性形象》中对这两位小姐的故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但是他所关注的只是这两者的怪异表现。国内研究狄更斯方面的专家赵炎秋教授在他的《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中, 也用有限的篇幅分析了二者的怪异表现。赵教授认为这两位小姐内心都非常渴望美好的婚姻生活, 但她们在追求这美好梦想的过程中遭受了男性的虐待或欺骗, 这导致了她们内心的巨大痛苦和无限的愤懑, 使她们变得怪异。分析两者的人生经历, 我们可以发现, 爱情或婚姻上的挫折确实导致了她们的怪异:贝特西小姐爱上了一位长相好看的男子, 随后嫁给了他, 但结果却在婚后受到丈夫虐待, 这粉碎了她对美好婚姻爱情的憧憬, 不幸的婚姻所带来的伤痛让她变得悲伤和愤怒, 她跟丈夫分了居, 随后搬到多佛独自生活, 随后渐渐养成了其他一些怪异的行为;郝薇仙小姐在结婚当天被身为骗子的未婚夫抛弃, 这个男人的无情让她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也让她在那些自己曾经不齿与之为伍的亲戚们面前丢尽了脸面, 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怒和痛苦, 她把自己永远关在了沙提斯, 让一切都保持婚礼当天的样子, 时刻谋算怎么去报复男人。怪异是贝特西小姐和郝薇仙小姐掩饰内心的挫折、愤怒、绝望和憎恨的面纱。

  但无论挫折还是愤懑都只是主观上和心理上的原因, 艺术来源于生活, 作品中的一切都是作者所见所闻和所经历的总结升华, 站在客观现实的角度, 我们应该从社会和历史方面挖掘这两位小姐怪异的深层原因, 因此, 本文将对狄更斯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进行探索, 而狄更斯创作《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的时代背景和这两部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英国社会背景将是本文所要分析的社会历史范畴。

  2 社会时代背景界定

  《大卫·科波菲尔》以月刊的形式发表于1849和1850年, 其中八篇刊于1849年, 十二篇刊于1850年 (Charles, 299) .但从书中对人物都是靠驿车往来布兰德斯通、亚茅茨、伦敦、多佛河坎特伯雷等地的描写来看, 我们大概可以断定小说中的故事是发生在火车普及之前的, 而且很可能是在维多利亚初期 (Stevenson, 10) , 因为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使蒸汽机的使用得到充分推行, 到1850年为止铁路已经得到普遍使用。《远大前程》首次见于《一年四季》的1860年9月刊, 1859年以周刊的形式发表于《家常话》 (Charles, 40) .所以, 相同的原因, 《远大前程》中的故事也是涵盖维多利亚时代早期 (Stevenson, 13) 的。

  因此, 依照两部小说的故事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年代, 我们可以推断维多利亚时代早期到中期的英国, 也就是从1837年到19世纪60年代, 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3 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生存条件

  3.1 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金钱的贪欲

  关于贝特西小姐的财产情况, 小说中没有给出非常清楚的描述, 总之, 我们知道她从父母或亲戚那里继承了"一定的财产", 总共大约8000英镑, "反正够她生活的。而且还有得多。因为她积攒下一点, 加上去了" (狄更斯, 625) .贝特西小姐引起了一个漂亮小伙的注意, 这家伙所有的钱都是贝特西小姐跟他分手时给他的, 他花完钱之后又一次次地来要, 从这些情况来看, 此人不会有什么正当的职业。直到婚后贝特西小姐才发现这家伙漂亮外表之下的卑劣本性。他迫不及待想要成为妻子以及她的财产的主人, 因此, 他们之间之前的和谐很快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金钱的困扰。做丈夫的总是不停跟妻子要钱, 而妻子总不情愿。最后, 帅哥动起了拳头, 他们的婚姻也就到了头。郝薇仙小姐是一个有钱的乡绅和啤酒商的继承人, 相当有钱。她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 靠着老爹留给他的比姐姐的少得多的财产, 这位弟弟都还过得不错, 就更不用说郝薇仙小姐的生活了。但是, 作为一个年轻女人, 钱成了她美好梦想的杀手。因为父亲对遗产分配不均, 尽管事实上这种分配是由于弟弟自己的放荡生不羁所造成的, 但他仍对姐姐怨恨不已。所以, 他就与一个合谋骗取郝薇仙小姐的钱财, 并以此羞辱她。那个骗子成功获得了她的芳心和信任, 从她手里骗走了不少钱。然后, 结婚那天这个坏蛋带着分到的钱跑了, 留下郝薇仙小姐在悔恨中度过余生。

  在两个故事中, 钱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金钱面前, 爱情和亲情都一文不值。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似乎任何东西、任何人都可以拿来利用。在这里, 钱成了贝特西小姐和郝薇仙小姐爱情和婚姻的杀手。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见证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高速的商业化进程使得人们对金钱的崇拜比之前任何时期狂热。每个人都疯狂地积累钱财每个人都想占有钱财、支配钱财。人们对金钱如此疯狂, 以至于除了钱他们对其他任何事都毫不顾忌 (卡莱尔, 51) .但是, 除了为数不多拥有大量财产的地主、几个资本家和商人积累起了巨额财富之外, 剩下的那些人没有高薪的工作, 他们想要积累财富, 只能通过两种途径--继承财产和结婚。第一种途径在中上层社会非常普遍, 而第二种则在哪个阶层都可以用, 后者尤其适用于男性, 因为在维多利亚时期, 除非妻子和丈夫签订了契约来规定妻子有权支配自己的嫁妆和所继承的财产, 否则, 婚后妻子所带来的所有财产丈夫都完全有权支配 (Williams, 267) .

  通过第一种方式, 贝特西小姐成了有钱人。然而, 钱又使她成了一个以爱情和婚姻的名义欺骗的对象。在婚姻中, 她丈夫所追求的是她的钱, 没有钱就没有爱。贝特西小姐似乎跟丈夫签过婚前协议来支配自己的钱财, 但是, 那个男人一旦娶到了她这棵摇钱树, 就下定决心像水蛭一样吸附在她身上, 消受她的钱财, 至死方休。除了无法忍受丈夫的虐待之外, 被男人当成获取钱财的工具这样一个事实, 也同样使得贝特西小姐不得不与丈夫分开, 后来, 索性把身上的一些女性气质也去掉了。

  在贝特西小姐哀叹错误的婚姻让她心碎时, 郝薇仙小姐经历了双重的痛苦。首先, 她初恋的全部热情都全部倾注到了一个已婚的骗子身上, 这个骗子还处心积虑利用她的爱情攫取了她很多钱财。其次, 这个骗子是她同父异母的弟弟为了谋夺她的财产专门雇佣的, 这对郝薇仙小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亲人们为了争夺遗产会变得冷酷无情。在《名利场》中, 科莱拉小姐病得快要死了, 而控制她的布特夫人眼里盯着的只有这位老小姐的钱。这里没有亲人之间贴心的关怀, 只有利益团体间无情的利用关系。因为自己的放荡不羁, 从老父亲那里得到的遗产远比同父异母姐姐的少, 郝薇仙小姐的弟弟却要把对父亲的怨气都撒到姐姐身上。他跟骗子谋算不但要骗她的钱, 还要羞辱她的人。在金钱面前, 亲情一文不值, 更不要说爱情了。因此, 郝薇仙小姐把自己封闭在沙堤斯, 让一切都保留婚礼那天的样子, 让自己永远记住她为了追求爱情所受的巨大羞辱。她把所有男人都看成了敌人, 再没想过要嫁给谁。

  通过贝特西小姐和郝薇仙小姐的故事, 我们发现在维多利亚时代, 有钱的年轻女性很容易成为男性攫取钱财的工具, 而爱情对于她们来说只是水中之影。在无情的现实面前, 那些天真地对爱情认真的女性注定要受到伤害。因而, 尽管在维多利亚时代, 成为妻子是女性最理想的归宿, 但有时女性的婚姻观念也不得不改变。心中的爱情梦碎了, 有家有丈夫的理想破灭了, 贝特西小姐和郝薇仙小姐"失去了归宿" (Greenwell, 64) , 那她们就只好去对抗婚姻观念了。其他的那些怪异行为也是她们抵制婚姻、不想被男性利用的表现, 因为, 如果她们表现得不像女人, 那就不会有男人想要娶她们了。

  贪图钱财, 把女性当成攫取钱财的工具, 怪异女性就是这样的社会环境造就的牺牲品。

  3.2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所受的父权控制

  除了身处贪求金钱的时代外, 贝特西小姐和郝薇仙小姐的怪异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在维多利亚时代, 整个社会体制仍是父权制, 它赋予男性统治和管理整个社会的权力。在一个家庭里面, 父权制表现在丈夫和父亲对妻子和孩子的绝对权威上。尽管男性家长可能待在家中的时间最少, 尽管他很少对家庭事务发言, 尽管没有他的管理整个家庭也能正常运转, 但是人们仍然宣称家庭完全依赖他活跃的大脑和繁忙的双手 (Flanders, 14) .对于女性而言, 婚前其父亲和婚后其丈夫对她们的父权控制使得她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无论快乐与否, 她们都无权发表意见。就是这样的生存状态造成了贝特西小姐和郝薇仙小姐的不幸, 造就了她们的怪异。

  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性在家中享有权威, 与之相比, 女性则只能在父权控制下生活。在家中, 男性的权威是不可侵犯的:上帝把他的权力赐予了男性, 男性统治女性, 女性用男性赋予的权力掌管家务、管理孩子和仆人 (Flanders, 13) .女性总是要依赖男性的权威, 并对男性表示适当的服从, 这被看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Williams, 269) .对于大部分结了婚有了丈夫的女性而言, 法律没有为她们提供任何保护。她们必须服从丈夫, 她们的婚前所有很快会变成丈夫的财产, 除非她们按照法律达成某种协议。因此, 父权制让贝特西小姐的丈夫有权控制他的妻子, 有权把她变成一个温顺的妻子。一旦贝特西小姐不服从他, 不让他随意用自己的钱, 那就意味着他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他必须采用暴力把她给"纠正"过来。所以, 维多利亚时代的父权制社会让贝特西小姐在婚姻生活中遭受了很多痛苦。最后, 她不得不付了钱跟丈夫分开了, 这也是她对父权制的一种抵制。还没看清楚对方是什么人, 贝特西小姐就爱上了他, 婚后被虐待才认识到俩人之将的不和谐, 但是她已经没机会反悔了, 因为当时离婚是不被允许的。在如此压抑的社会环境中, 贝特西小姐难免会变得怪异。

  同样, 维多利亚女性的婚前生活要受父亲的控制。尽管郝薇仙小姐的父亲很溺爱她, 把大部分财产都留给了她, 但是他仍然很自然地认为女儿应该温顺地生活在他的父权之下。因此, 他既没有教郝薇仙小姐如何跟别人交往, 也没有教她如何经营自己的财产。他的这些做法致使郝薇仙小姐不可避免地要受男性的控制。她对男性的依赖给了同父异母弟弟和那个骗子可乘之机。所以, 郝薇仙小姐的不幸也是由父权制造成的。她终身不婚, 非常痛恨男性, 立志要报复男人。

  维多利亚时期的父权制社会是女性的牢笼, 怪女人贝特西小姐和郝薇仙小姐只是这牢笼中的两个受害者而已。

  4 总结

  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生存状况的分析, 贝特西小姐和郝薇香小姐那些怪异表现的背后是人们对金钱的贪欲中和父权对女性的控制。在当时的社会框架下, 她们是男性攫取金钱的工具, 是男权控制下的玩偶, 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她们被动地变成了人们眼中的"怪女人", 她们被迫做出一些怪异的举动--贝特西小姐的衣着和举止的去女性化, 郝薇香小姐有意识地荒废沙提斯, 残酷地虐待自己, "怪异"的背后都是贝特西小姐和郝薇仙小姐的血泪, "怪异"也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和反抗。

  参考文献

  [1]Charles, Edwin.Some Dickens Women.London:T.Werner Laurie LTD, n.d., 1959.

  [2]Flanders, Judith.A portrait of Domestic Life in Victorian England[M].New York&London:WW.Norton&Company, 2004.

  [3]Foster, Shirley.Victorian Women's Fiction:Marriage, Freedom and the Inpidual[M].London&Sidney:Croomhelm, 2001

  [4]Greenwell, Dora.Our Single Women[J].North British Review, 1862 (36) :64.

  [5]Stevenson, R.W.York Notes on David Copperfield:Charles Dickens[M].London:Longman York Press, n.d.

  [6]Thackerary, William Makerpiece.Vanity Fair[M].New York and London:WW Norton&Co Ltd, 1995.

  [7]Williams, Chris, ed.A Companion to Nineteenth Century-Britai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8]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M].宋兆霖,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

  [9]狄更斯。远大前程[M].王科一,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10]卡莱尔。文明的忧思[M].宁小银, 译。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9.

  [11]任明耀。狄更斯作品中的"怪人"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 1981 (4) , 27-30.

  [12]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

作者单位: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陈永莉.“怪异”的背后——《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J].海外英语,2019(08):211-212.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