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西班牙文学的多元与繁复研究

来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周钦
发布于:2020-04-13 共8102字

西班牙文学论文热门推荐10篇之第五篇:西班牙文学的多元与繁复研究

  摘要: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在伊比利亚半岛将近8个世纪的存在, 为西班牙注入了浓重的东方色彩。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奠定了西班牙文学的多元与繁复, 并于16、17世纪形成了"黄金世纪", 从而对欧洲乃至拉丁美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西班牙文学; 阿拉伯渊源; 文学; 文化;

  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就长于用诗歌表情达意, 到了阿拔斯王朝 ([1] ) ①阿拉伯诗坛更是异彩纷呈[1,1,1] .据史料记载, 最早的伊比利亚-阿拉伯文学作品可能生成于公元8世纪前后。后来阿拔斯王朝的著名学者伊本·阿卜迪·拉比 (Ibn ?abdi Rabbih, 860-940) 西行, 并定居科尔多瓦。他编辑的《罕世璎珞》 (al-?aqd al-farīd) (一译《串珠集》) 是一部类书, 共25卷, 各卷分别用珍珠宝石命名, 比喻全书系一条由各种珠宝串联而成的项链。此书广泛采集西阿拉伯帝国的诗文精华, 内容涉及政治、社会、历史、伦理, 乃至医学、音乐等各个方面。其中尤以诗歌、演讲词、谚语及贤哲、学者的格言和各种趣闻轶事为主。书中还包括一卷译文, 内含希腊、波斯、印度等东方作品[2,2,2]36.阿卜迪·拉比看重的只是这些作品的文学质量, 至于材料是否属实可信, 却并不在意。正因为如此, 它的影响也主要是文学方面的。而兴盛于伊比利亚半岛的"俚谣"即"择吉尔" ("Zajal"或"Zejel") 很可能就是拉比时代产生的。"俚谣"接近于古二重韵诗, 主要用拉丁语写成, 诗句包括几个韵节, 主韵在韵节之末, 比较适合于行吟诗人吟唱。这种诗体在12世纪初叶达到高峰。发轫于10世纪末、11世纪初的西班牙抒情诗"哈尔恰"是阿拉伯诗歌"择吉尔"的一种变体, 用早期卡斯蒂利亚语 (或西班牙地区的拉丁方言) 写成, 多以女性口吻传诵, 内容较为抒情, 现存50余首。这种西班牙抒情诗比学界通常认为的12世纪兴起于法国南部的欧洲"抒情诗"源头普罗旺斯 (Provonce) 民歌要早整整一个世纪[3]11-30.再者, 盛行于11、12世纪安达卢西亚的西班牙犹太-阿拉伯人中间的多韵"彩诗"即"穆蜗哈啥" (al-Muwashshah) 也是由"择吉尔"催生的, 并受到了"哈尔恰"的影响。"穆蜗哈啥"是西班牙犹太人用希伯来文夹杂着大量拉丁语或拉丁方言创作的一种诗歌。这种诗歌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对安达卢西亚阿拉伯诗歌的模仿或移译。这些诗歌后来发展成为西班牙的民歌体裁"维良西科" (Villancico) , 被广泛应用于基督教的赞美诗。此外, 学者们认为, 11世纪晚期至13世纪晚期活跃于法国南方及意大利北方的普罗旺斯诗人和游吟诗人, 乃至意大利式拉丁诗体"十四行诗", 均受阿拉伯诗歌的影响, 或同阿拉伯诗歌有渊源关系[4] .

西班牙文学

  一

  13世纪阿尔丰索十世之后, 卡斯蒂利亚语成了卡斯蒂利亚地区的主要文学语言, 卡斯蒂利亚文学 (即西班牙文学) 开始生成, 英雄史诗、民歌民谣、骑士小说广为流传。这些早期的卡斯蒂利亚文学形式大多以抗击摩尔人的"光复战争"为背景并频频取材于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卡斯蒂利亚英雄史诗主要反映如火如荼的"光复战争"中涌现的为个人荣誉和光复大业而战的英雄人物事迹。其中现存最完整的史诗当属《熙德之歌》 (Cantar de Mio Cid) .熙德 (Cid) 一词源于阿拉伯语, 意为"主人".该史诗歌颂了卡斯蒂利亚国王阿尔丰索六世麾下的骑士熙德的英雄业绩。

  随着"光复战争"的节节胜利, 谣曲或其变体大量出现。古典谣曲 (Romance Viejo) 是西班牙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古典谣曲多以佚名散篇的形式通过行吟诗人在民间传唱, 内容丰富, 涉及历史、爱情、《圣经》故事、摩尔人和"光复战争"等等, 风格自由简洁。摩尔谣就是其中的一种。摩尔谣起初以摩尔人为讥讽和贬斥的对象, 后随着西班牙诸王国在战争中取得主动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一些谣曲开始超越宗教与文化的仇恨, 显示人道主义风尚①。16世纪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出现的新谣曲 (即艺术谣曲) , 乃为文人学士模仿古谣曲形式所创作的诗歌。谣曲作为西班牙土生土长的诗歌, 具有独特而旺盛的生命力, 直至20世纪仍被伊比利亚的文人墨客以至平民百姓广为传唱。

  虽说口传文学在15世纪以前一直占主导地位, 但因造纸术和印刷术早已传到了伊比利亚②, 再加上"哈尔恰"的存在, 西班牙文人用俗语写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甚至更早。其内容多为反映基督教世界的修士故事、圣徒传说等, 创作风格明显受到早期英雄史诗和谣曲的影响。这些作品勾勒出卡斯蒂利亚语从拉丁语加本土语汇、阿拉伯语汇以及希伯来语汇的早期形态逐渐演化成形的过程, 以及卡斯蒂利亚文学从附属、模仿拉丁文学、阿拉伯文学、犹太文学, 之后剥离并逐步获得独立品性和风格的发展轨迹[3]22.

  二

  14-15世纪, 在欧洲的意大利等国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发展之际, 西班牙的人文主义运动却因"光复战争"而姗姗来迟。14世纪中期西班牙北部的天主教王国走向联合, 给半岛带来了第一个太平盛世, 西班牙文坛便也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伊塔大司铎 (Arcipreste de Hita, 本名为胡安·鲁易斯Juan Ruis, 1283-1350) 的诗体巨著《真爱之书》 (Libro de Buen Amor) , 表现的是主人公十余次求欢遭遇, 展示了东西方文明的各种价值观的民间传说, 既洋溢着浓郁的人文主义思想, 又对人性保持了清醒的认识。作品所反映的西班牙多元文化混杂的状态, 给学界探究其文学渊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除去古希腊文学、拉丁文学、希伯来文学及本土文学源头之外, 早期的西班牙-摩尔文学气息无疑对作者胡安·鲁易斯同样有所浸染。就此话题, 文史学界经常提及的是科尔多瓦的摩尔人伊本·哈兹姆 (Ibn Hazm, 994-1064) ①创作的散文《鹁鸽项链》 (Tawq-al-hamāmah) .《鹁鸽项链》是作者受柏拉图的影响, 通过本人和当代人的生活实例, 对情爱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后写成的。全书分30章, 题为"关于在睡梦中陷入情网", "关于一见钟情", "关于言词的暗示", "关于眼语", "关于泄密", "关于离别", "关于进谗者"等等。作品大量引用作者本人创作的诗歌以及个人往事、亲朋好友的经历及各种传闻颂扬精神恋爱,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论述"爱情艺术"的专著[2,2,2]36.一些学者认为《真爱之书》同伊本·哈兹姆的爱情自传形式和亦歌亦叙的形式如出一辙;有学者通过考证, 发现该诗中修女加罗萨 (Garoza) 源自于阿拉伯文情人或未婚妻一词 (Alaroza) ;有学者断言胡安·鲁易斯的理想爱人并非出自欧洲传统而是来自阿拉伯文学[3]38.此外, 《真爱之书》中刻画了一位拉纤老妪的形象:老妪擅捭阖, 入户穿堂走……/ 可寻此老妪, 尤擅炼春药;走家串户忙, 接生不可少, 携带脂粉盒, 兼售胭脂膏。少妇易受骗, 目眩飘云宵②。有学者认为这是对一首阿拉伯安达卢西亚诗作所描述的虔婆形象的进一步发展。此诗作者为阿布·哈发尔· 阿哈默德·伊本·萨义德 (Abū Ja'fal Ahmad Ibn Sa'īd) ③, 其大意如下:她尽情享受她的坏名声, 为那夜里出去的人, 她提供比黑夜更好的照应。/ 她的双脚踏入千门万户, 但是没有人想到她能进入多深。/ (……) /她口袋里的钱钞买不起一双鞋子, 她拥有最多的是愁苦和悲痛。/ 她擅长卜卦算命, 也会符水治病。她伶牙俐齿, 能说得水火相容[5]127.

  与伊塔大司铎同时代的胡安·马努埃尔 (Don Juan Manuel, 1282-1348) ④, 于1335年完成了罗曼司欧洲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卢卡诺尔伯爵》 (El Conde Lucanor) , 比意大利薄迦丘的《十日谈》 (1348-1353) 和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1387-1400) 都要早。小说集写的是谋士帕特罗尼奥给小卢卡诺尔伯爵讲述的五十一个故事, 与后两部作品在叙述结构、众多故事题材以及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方面较为相似。其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均深受以《卡里莱和笛木乃》 (Kalīlah Wa Dimnah) 和《一千零一夜》 (Alf laylah wa laylah) 为代表的中世纪阿拉伯散文和叙事文学的影响[4] .《卡里莱和笛木乃》是一本寓言童话故事集, 最早源于印度梵文《五卷书》等, 在公元750年左右由阿拔斯王朝前期最有名的散文大师伊本·穆格法 (Ibn Muqaffa, 724-759) 据古波斯巴列维文译本编译成阿拉伯文。《一千零一夜》则是一部妇孺皆知的阿拉伯民间故事。这两部阿拉伯文学作品中的寓言、童话或民间故事早在中世纪就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 并在欧洲民间落下脚来, 对西方的文化、文学发展乃至文艺复兴的律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西班牙是中世纪东方文化走向西方的中转站, 当时已摆脱罗马统治的新兴的伊比利亚哥特式基督教徒, 如饥似渴地接受和吸纳了伊斯兰文化。在此种环境下, 《卢卡诺尔伯爵》的出世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它那丰富的故事内容, 不仅滋养了洛佩·德·维加、蒂尔索·德·莫利纳、卡尔德隆、塞万提斯等后来的西班牙作家, 而且被安徒生、莎士比亚等欧洲文学巨匠频频再现于笔端, 以更丰富、更饱满的形式流传后世。

  三

  西班牙民族文学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沃土里自中世纪发轫, 于15世纪全面生成。自此时期到后来的一百多年间, 西班牙完成光复大业,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帝国国力盛极一时;文化层面, 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高亢的乐声中, 东方文化对伊比利亚继续起着催化的作用。16、17世纪的西班牙文坛风起云涌, 群星璀璨, 迤逦辉煌, 故而这段时期被誉为西班牙文学的"黄金世纪".

  首先, 西班牙神秘主义思潮和神秘主义文学在16世纪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史学家认为, 它是由犹太和阿拉伯文学催生并明显受到它们的影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两个方面:一为伊斯兰文化和犹太文化多个世纪以来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落地生根;二为16世纪中叶教会及政治腐败的西班牙帝国受到新教改革和资本主义的挑战[6]865-868.以路易斯·德·莱昂修士 (Luis de León, 1527-1591) , 圣女特雷莎 (Santa Teresa, 1515-1582) 和圣胡安·德·拉克鲁斯 (San Juan de la Cruz, 1542-1591) 等为代表的宗教界人士于是开始了一场充满折衷及妥协色彩的宗教改革, 其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即为神秘主义散文和诗歌。就本文探究的重点而言, 伊斯兰文化和苏菲神秘主义在圣女特雷莎以及圣胡安的作品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记。譬如特雷莎的关于心灵→城堡七重说来自于伊斯兰教有关真主为不同信徒建造的七座城堡: 玉堡、金堡、银堡、铁堡、铜堡、矾堡和土堡。同样, 圣胡安的作品充斥着阿拉伯文学因素, 其中不少单词, 乃至诗句都是直接从阿拉伯文学中搬来的[3]112-117;①。

  而在西班牙的世俗社会, 于16世纪中叶崛起的以《小癞子》 (Lazarillo de Tormes) 为代表的流浪汉小说, 在世界文坛中可谓独领风骚。流浪汉小说以流浪汉的视角, 用极为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勾画了一个封建贵族和神权当道、社会离乱、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 开辟了近代长篇小说的先河。其生发的原由自然离不开当时西班牙帝国国运衰微、早期人文主义反僧侣的世俗主义思潮、西班牙民间传说影响等等[6]751-766;[7]127.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阿拉伯"玛卡梅" (al-Maqāmah) 韵文故事这一活水源头。这一文体由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著名作家赫迈扎尼 (Badī?az-Zamān al-Hamadhānī, 969-1007) 和哈里里 (al-Harīrī, 1054-1122) 创造。故事的主人公为萍踪浪迹、游历四方、足智多谋、文才过人的乞丐, 内容多为叙述人讲述主人公依靠文才和计谋骗取钱财谋生的故事。其情节轻松幽默, 文字典雅迤俪。哈里里所著的《玛卡梅集》于12世纪末与13世纪初, 两次被译成希伯来语, 后又经犹太学者的译笔进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界域, 从而很有可能成为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孵化器[4], [8]478.

  与流浪汉小说同时期产生的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摩尔小说是以摩尔人作为表现对象的历史小说, 取材于摩尔人在西班牙八个世纪存在的史实。因此, 它与阿拉伯文化的渊源关系自不待言。

  兴盛于16世纪中至17世界末的巴罗克文学, 是西班牙"黄金世纪"文学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可看作是西方文学自觉意识全面生成的标志。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崇尚自然、和谐与简洁, 巴罗克艺术倾向于追求原创与变化、夸张与繁缛, 从方法、体裁、形式和技巧方面, 均比以往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更注重艺术本身, 从而不可避免地具有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贡戈拉 (Luis de Góngora y Argote, 1561-1627) 的夸饰主义、克维多 (Francisco Gómez de Quevedo y Villegas, 1580-1645) 的警句主义和塞万提斯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1547-1616) 、洛佩·德·维加 (Lope de Vega, 1562-1635) 、卡尔德隆 (Pedro Calderón de la Barca, 1600-1681) 的艺术思想及其作品繁复的内容和铺张的情节。这些代表人物及其众多作品, 在西班牙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巅峰性意义。探寻这场绵延一百多年的文学运动生发的源头和土壤, 我们发现, 文艺复兴的历史帷幕徐徐落下, 金钱的罪恶、人性的乖谬, 令早期崇尚人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走向自己的反动, 激情时代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的逝去、贵族和僧侣阶层奢靡腐败的社会现状导致了怀疑主义的滋生。艺术家的思变求新, 西班牙多个世纪以来文化的混杂, 为多元的价值观、新的美学观点和创作形式, 展开了一条几近无限的地平线[9] .

  就阿拉伯文化渊源而言, 巴罗克诗歌的旗手、西班牙语诗歌话语方式的缔造者贡戈拉, 出生于后伍麦叶王朝曾建都的安达卢西亚文化名城科尔多瓦。故乡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传统在诗人身上留下很深的烙印。那里的摩尔诗人长于写火炽热烈的情诗, 热衷于描述女性的迷人风韵:"她的金发披拂, 在鬓角/画出柔弯";"她的面颊洁白如银";"她的手镯好似起伏不止的波涛";"当她脱去长袍, 露出腰肢, /好似一束来自天堂的光线, 又好似春柳柔条";"从红唇中饮酒/摘取玫瑰的羞容";"好似隔溪的树木/枝条纠缠在一起/我们的拥抱/密不可分"[5]62-138.而贡戈拉在其千古佳作之一《为了与你的秀发争衡》中, 同样是那般的怜香惜玉: "为了与你的秀发争衡, 太阳徒然地闪光耀金;/你以高洁如云的前额藐视笑傲原野的百合。/你的朱唇……胜过康乃馨鲜艳初绽;/你的颈项……赛过水晶剔透的晶莹。/享受你的金发和前庭, 还有你的鲜唇和秀颈, /切莫辜负了韶华似金, /当金丝成了百合枯萎, /你也会变成土, 变成灰, /变成烟, 变成影, 变成无。"[9] 诗人在其他作品中也大量继承了阿拉伯文学意象, 比如把山洞比作大地的哈欠, 把黑暗比作地狱的嫉妒, 把死亡看作是时间杀手的邀请等等。这些比喻无不体现了阿拉伯诗人的智慧和灵感。

  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的塞万提斯, 假托阿拉伯故事以创作《唐吉诃德》 (Don Quijote) 已成为文学界的常识, 原著中写道:"有一天, 我正在托雷多的阿尔迦那市场。有个孩子跑过来, 拿着些旧抄本和旧书稿向一个丝绸商人兜售。而那些书稿正是原著阿拉伯文的《唐吉诃德》。"[10]53 这虽然只是一种戏仿, 但足可说明阿拉伯文学及文化在西班牙的地位。更重要的是, 这部文学巨著里不拘一格的叙述方法, 不断转换的叙述人称, 曲折铺张的情节, 连篇累牍的奇幻故事跟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的风格颇为相似。其遗作《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 (Los Trabajos de Persiles y Sigismunda) 内容包罗万象, 人物混杂多样, 更将这种沿袭阿拉伯古文学风尚的巴罗克主义发挥到极致。

  西班牙 "黄金世纪"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卡尔德隆的戏剧作品则倾向于幻想和哲理, 其扛鼎之作《人生如梦》 (La Vida Es Sueo) 综合了希腊传说《俄狄浦斯》、圣经《创世纪》以及东方阿拉伯苏菲神秘主义和印度佛教佛陀故事, 明显具有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印记。作为巴罗克文学鼎盛时期西方伟大的剧作家, 卡尔德隆谙熟东方的神秘和xuwuzhuyi, 并借其交织现实和梦幻, 演绎了一出亦梦亦幻, 宣扬人生无常似有常的哲理喜剧。

  总而言之, 阿拉伯文化在西班牙的近八个世纪的存在, 给西班牙文学埋下了一个重要基因。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阿拉伯文学及文化的介入, 西班牙文学的"黄金世纪"是不可设想的。然而, 作为多元文化的产物, 其意义绝不只是停留在西班牙本土。它的悲喜剧、它的流浪汉小说、尤其是它的巴罗克诗歌等等, 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如20世纪西班牙文坛的"27年一代"奉贡戈拉的诗作为圭臬[11]290, 作为多元文化的产物, 巴罗克文学不仅在西班牙产生了弥久的影响, 而且还是拉丁美洲文学重要源头。巴罗克文学被引入拉丁美洲后产生了旷古回音。首先, 拉丁美洲作为西、葡殖民地, 其文学的最初表征恰恰是模仿宗主国的巴罗克文风。其次, 由于文化的多元, 拉丁美洲是天生的巴罗克王国, 用勃勒东的话说则是"典型的超现实乐土".巴罗克风格几乎贯穿了拉美文学之古今, 巴罗克主义作家繁衍不息。其代表人物从被称为"第十缪斯"的美洲早期巴罗克主义女作家索尔·胡安娜 (Sor Juana Inés de la Cruz, 1651-1695) , 到拉美现代主义主帅卢文·达里奥 (Rubén Dario, 1867-1916) , 再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引领"拉美文学爆炸"的一大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等等, 绵延几个世纪。无怪乎批评界称魔幻现实主义为"新巴罗克主义".它那繁复的色彩和原始的意象, 无不指向拉美文化的多元基因: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标志的西方文化、以阿拉伯文化为标志的东方文化和以印第安文化为标志的美洲文化。笔者以为以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忆其童年的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结尾是最合适不过的:"当我终于会认字时, 我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我在一个积满灰尘的箱子里找到的一本不知其名的书。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就是《一千零一夜》。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它令人眼花缭乱, 像一个无限延绵的幻觉……"[11]121.

  参考文献
  [1] 阿拔斯王朝是哈里发帝国的一个王朝, 也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749年取代伍麦叶王朝, 奠都巴格达, 直至1258年被蒙古帝国所灭。阿拔斯家族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在该王朝统治时期, 阿拉伯大帝国横跨亚、非、欧三大洲, 文化上采取"兼收并蓄、择优而用"的政策, 中世纪的伊斯兰教世界达到了极盛。中国史书称黑衣大食。阿拉伯半岛的伍麦叶王朝灭亡时有一名幸存者阿卜杜勒。拉赫曼 (即日后的埃米尔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 逃至西班牙, 以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的科尔多瓦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该政权相对独立于阿拔斯王朝, 成为欧洲最重要的伊斯兰教政权。史称后伍麦叶王朝 (756-1031) , 中国史书称白衣大食。后伍麦叶王朝后又经历了分合的演变, 直至1492年西班牙天主教王国的军队占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据点--西班牙南部城市格拉纳达, 阿拉伯在西班牙近八个世纪的统治宣告结束。有关西班牙穆斯林政权的历史请参看杜纽。德。拉拉等人著的《西班牙历史》 (Historia de Espa a) , 第84-111页。
  [1] 如:《阿尔哈玛》:摩尔人的国王/坐在格拉纳达宫廷, /他得到一个消息:/丢失了阿尔哈玛城。//呵, 伤心哪, 阿尔哈玛! (……) /全城的穆斯林百姓/三三两两来到宫廷/一个老人开口讲话:/"出了什么事情, 陛下-"/呵, 伤心哪, 阿尔哈玛!/ (……) (转引自《赭城》, 田晓菲著, 第224-225页)
  [2] 公元751年, 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曾与唐朝发生怛罗斯 (Talas) 河战役, 大食军获胜, 唐军俘虏也同时将造纸技术西传。印刷术可能早已通过俄国人或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详见李约瑟著《李约瑟文集》, 第136-137页以及孙国宝《论古登堡活字印刷术及其历史影响》一文的有关部分。
  [2] 董燕生译, 转引自董燕生著《西班牙文学》 (1998版) , 第18-19页。
  [1]黄虹。阿拉伯-伊斯兰文学及其对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影响[J].重庆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2) .
  [2]仲跻昆。阿拉伯现代文学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4.
  [3] 陈众议。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7.
  [4] 仲跻昆。http:∥zhongjikun.blshe.com/post/4650/195014[2008-4-30]
  [5]田晓菲。赭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6]Alborg, J.L.Historia de la Literatura Espa ola I, Edad Media y Renacimiento[M].Madrid, Gredos.1997 (Octava Reimpresi?n) .
  [7]Rico, F.Novela Picaresca Espa ola[M].Barcelona, Planeta, 1967.
  [8]希提。阿拉伯通史 (上册) [M].马坚,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9]陈众议。"变形珍珠"--巴罗克与17世纪西班牙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 2005, (4) .
  [10]塞万提斯。堂吉诃德[M].杨绛,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11]Dasso, Salidivar.García Márquez--El Viaje a la Se-milla[M].Madrid, Alfaguara, 1997.

点击查看>>西班牙文学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
原文出处:周钦.论西班牙文学中的阿拉伯渊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2):193-19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