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论文强烈推荐10篇之第七篇:剖析俄罗斯文学中民族观念的意义
摘要:文章对于俄罗斯文学中的民族观念展开了深入的剖析, 从内容、观念、作者身份以及批判文学几个细节分别加以说明, 对于更加深入俄罗斯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 文学; 民族观念;
从根本上上说, 文学是源于社会的, 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以及思想的表达。而一个民族的文学, 必然会反映出该民族的思想观念, 因此可以说, 想要了解一个民族或者国家, 文学作品成了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纵观俄罗斯文学千余年的发展史, 可以发现其中的起落与俄罗斯民族观念保持了高度一致性, 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更是不言而喻。对于俄罗斯文学而言, 俄罗斯的民族观念是文学创作的根源所在, 没有民族精神的根基, 就不会产生饱含民族观念的文学作品。而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种基于民族观念而形成的文学作品, 又成为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不断前行的重要支持力量。正是这种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成为俄罗斯文学的标志性特征。
从表层看, 作家同样也是一个社会个体, 他们同样也是有着民族情感的人。他们在社会中对于民族观念感同身受, 因此其作品必然是民族观念的表达和描述。俄罗斯作家同样如此, 因此想要深入解读俄罗斯文学, 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观念, 就必然不能脱离开俄罗斯历史的进程。
想要深入理解俄罗斯文学中的民族观念, 首先需要对其中饱含的爱国主义和帝国意识加以正视。首先, 爱国主义可谓俄罗斯文学的重要思想线, 无论是《伊戈尔远征记》中斯维亚托斯拉夫"含泪的金言", 还是普希金笔下的《皇村的回忆》, 以及屠格涅夫在散文诗中对"俄罗斯语言"赞美, 都能看到俄罗斯作家的爱国主义情结。除此以外,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以及肖洛霍夫的《他们为祖国而战》等诸多作品中, 同样饱含着俄罗斯作家对于"战斗民族"英勇气概的歌颂。可以说, 从俄罗斯文学作品的角度看, 俄罗斯作家的爱国立场贯穿始终。这种爱国思想, 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化为对历史和现实的描述, 化为大地、山川和河流, 成为伫立于文字之中的民族情感。
但是除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以外, 俄罗斯作品中的帝国意识同样不容忽视。俄罗斯作家的民族自豪感, 很容易演变出帝国色彩, 因此衍生出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早期我国学者在接触俄罗斯文学的时候, 会很容易被俄罗斯文学中的这种民族自豪所感染, 也因此对其不加批判的接受下来。当然这些作品中, 对于俄罗斯历史之上两次伟大的卫国战争的呈现, 必然是正义并且公正的, 但是对于那些俄罗斯历史上的扩张以及强权主义描述和鼓吹的作品, 则不能纳入到这个范围之内。例如, 普希金的诗歌作品中, 曾经有对于波兰人的咒骂, 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反犹态度也十分明确, 拉斯普京的作品中更是对西伯利亚自古以来的俄罗斯属性进行反复论证。这些都不能说是民族自豪感, 而只能列为帝国意识。
其次, 俄罗斯文学中关于"俄罗斯性"的问题, 同样也是在剖析文学作品中民族观念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俄罗斯性" (Russianness) 本身是一个西方斯拉夫学界吹, 但是再对应的俄罗斯语言中却缺乏相应的表达, 对应的俄语词汇"русскость"并不为俄罗斯所广泛认可, 从中也可以看出俄罗斯人对此的态度。对于俄罗斯性的概念, 可以从其历史中进行发掘。从9世纪开始, 俄罗斯的三个发展主线既可以总结为专制独裁倾向、军事扩张欲望和东正教信仰, 在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之下, 既能够形成俄罗斯人的固有的品质特征, 这一点与俄国宗教哲学中的"聚合性" (соборность) 有着颇多相似之处。这一概念是将俄罗斯人视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集体, 在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高度一致的价值观, 并且服务于以国家形态存在的集体。从这个角度对俄罗斯进行理解, 可以发现其不断地扩张根源于"不安全"的感觉, 只有获得更大的国土才能消除这种感觉, 但是当扩张成功之后, 更大的国土却需要更多的守护, 反而加剧了这种"不安全"的感觉。因此俄罗斯中央集权的铁腕政治, 才能得以生存下来, 专制和扩张在俄罗斯结成一种相互依赖和促进的特殊关系, 这种时代和政治层面的特征, 同样也体现在文学领域之中。可以说, 集权统治塑造了当时众多作家的"俄罗斯性".如果深入考察, 可以发现俄罗斯文学界的作家们只具有单一的民族属性, 即俄罗斯性, 或者都将其称为"俄文作家"更为合适。在俄罗斯, 人群的民族同其他地区一样, 都是有着多个民族共同融合的, 但是不同的则在于, 俄罗斯的作家并不对自己的民族做更多区分。例如这个国家的犹太族作家为数并不少, 但是他们却对自己的民族身份保持缄默, 甚至于更愿意将自己定位在"俄罗斯性"这一特征值上。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但是俄罗斯文学却是单一的, 这一点固然来源于俄罗斯的铁腕政治, 但是同时也不能忽视东正教的影响。在这二者的共同作用之下, 俄罗斯呈现出更为明确和清晰的民族观念, 可谓水到渠成。
最后, 对俄罗斯文学中民族观念的分析, 就不能避开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立场这个关键细节。从俄罗斯文学发展的角度看, 其文学体系呈现出相对而言"官方"的特征。如果说俄罗斯的古代文学深受宗教的影响, 而不得不以官方的形态存在的话, 那么从19世纪开始出现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就成为一个从宗教环境中解放出来的, 不容忽视的重要例证。这个时期, 尤其是19世纪中后期的俄罗斯文学, 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道德的文学, 其对于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反映, 是对现实的客观批判, 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文学形态。俄国当代作家叶罗菲耶夫 (ВикторЕрофеев) 在他所编文集《俄国恶之花》的序言中写道:"小说《父与子》的主人公巴扎罗夫是一位嘲弄社会道德的xuwuzhuyi者, 可他的一句关键之语听起来却如同希望:'人是好的, 环境是恶劣的。'我想把这句话用作伟大俄国文学的铭文。"包括俄罗斯的现代文学, 也是从这种批判之中走出的, 这种批评的意义, 或者说是指向, 在于改造当时的社会环境, 要求社会朝向顺应"好人"发展的方向改变。从表面上看不过是一种批判文学, 是一种对于社会的否定, 但是从根本上看, 是对于"人"本身的肯定, 而这个"人"必然是指"俄罗斯人", 也由此可以看到文学中的民族观念表达。在19世纪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作家对于现实的批判是小, 希望社会发展的推进价值是大, 总体来说, 还是服务于俄国国家观念和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这种以反对俄罗斯专制以及铁腕政治著称的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其实与专制本身有着同样的性质, 它们同样是致力于向整个世界灌输俄罗斯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 因此同样是饱含了俄罗斯作家的民族自豪感的, 是另一个民族观念的重要表达。
总之, 俄罗斯文学中的民族观念, 可谓贯穿其文学发展史的始终, 不仅仅对于解读俄罗斯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价值, 更是窥探俄罗斯发展历程的重要窗口和依据。
参考文献
[1]弗谢沃洛德·巴格诺, 刘文飞。西方的俄国观[J].外国文学评论, 2012 (1) :144-161
[2]贝科夫, 王嘎译。帕斯捷尔纳克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3]汤普逊, 杨德友译。帝国意识:俄国文学与殖民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