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美国一直是人民币升值的主要拥护者,这源于美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而中国是美国的主要贸易国,美国政府试图通过美元的贬值来改善其国际贸易收支状况。美国经常账户因何逆差?其应对之策又是什么?人民币的升值能否使美国国际贸易得到改善?这些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美国商品项目巨额逆差的原因分析
(一)美国生产力加速发展引起的投资热潮
据统计,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2009 年第一季度之间,美国商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接近一倍,这一情况使得美国国内出现了大量快速增长的国内投资。20 世纪 90 年代的十年,美国国内的来自私人部门的投资持续增长,在 2000 年前两季度达到了战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占美国 GDP 的 18.3%.虽然在 2000年以后美国来自私人部门的投资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而逐渐降低,但是到了 2003 年美国私人部门的投资在全球经济回暖的同时再次开始增加。这种情况反映了美国国内投资数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迅速增加。从美国的国内产业结构可以看出,快速增长的国内投资很大一部分投资于科技水平较高的产业,如军事、能源和信息技术等。美国在高新科技商品上具有优势,但美国对向国外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严格限制,同时加工产品的产业较少,这就导致了出口较少,进口较多的局面。国内投资也不仅仅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也有相当部分用于民用商品等产业,然而由于美国国内劳动力价格水平较高,一种商品的生产往往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的研发和生产线的建立,以此降低劳动力的使用量,这会使得商品的产出相对滞后。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率的快速提升使得企业对未来商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能力更有信心,但从这种信心的建立到经济中真正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过程中对资本要求更快的投入,由此就形成了大量投资。在其他经济条件不变时,增加的生产力导致短期内支出与产出的失衡,前者超过后者。形成的缺口得依靠大量的国外服务和产品来补充。
大量的投资也会使金融部门收益率上升而吸引外国资金,同时也使本币升值,进而降低本国的贸易优势,最终使经常账户逆差上升。反过来外国资金的流入使经常项目赤字的快速增长具有了可持续性。综合分析 1990 年至今美国经济形势和经常账户逆差的数据,可以说是符合上述对投资和经常账户逆差的分析的。也就是说,近三十年大多数情况是美国生产率快速上升,通过国内支出的增加,进而使得经常账户与资本项目的逆顺差同步提高。
(二)美国消费水平提升加剧贸易逆差
由于多种因素如科技发展及移民增加等,美国拥有相对于其他出口国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在 1990 年至今的时期内美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比其他工业国家快,从而美国国民收入水平较高。另外,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美国的私人借贷市场十分发达,而且美国人具有提前消费的习惯,这些都造成了美国人低储蓄率的特点。1990 年以来,美国私人储蓄率整体上一直保持非常低的水平,1990 年储蓄占 GDP 比重为 15.4%,2001 年储蓄占 GDP 比重为 18.2%,而中国1990 至 2001 年平均储蓄占有率为 40.4%,美国的投资在 GDP 的占有率很高,但是由于低储蓄率,最终导致经常账户的逆差。美国人的储蓄率不仅远远低于东亚国家,甚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股票市场经历了一个大牛市,股票市场的疯涨使人们收获了大量财富,美国私人净财富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增幅超过 32%,这极大地增加了美国私人部门的净财富。从股票市场得到的大量财富使得美国私人消费急剧增长。2008 年美国私人消费比 80 年代初增长了近六倍,而美国消费者大幅度增加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缺口大多依靠国外商品和服务来弥补,从而导致经常账户逆差更加扩大。
另一方面,曾经美国在高科技出口上的顺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商品贸易的逆差。这是因为美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有较大优势。但在“911 事件”后,美国政府加大了对高科技产品出口的管制,尤其是对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一系列关系到美国国家安全的高科技技术的管制更加严厉,这一转变使美国在高技术产品上的出口出现萎缩,使高科技产品贸易转变为逆差。美国将一些在本国过时的科技产品出售给其他国家,但随着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水平的逐渐提高,从美国进口的科技产品也逐渐减少。我国科技水平提升迅速,现在我国出口的高附加值产品逐年增加,这些原因都使得中美贸易失衡加剧。
(三)美国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美国的财政赤字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当时为了降低其国内的通货膨胀率,美国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辅之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使得贸易项目逆差迅速增加,并最终招致经常项目逆差。究其原因,若一国储蓄与投资大致等额,则财政赤字与经常项目赤字则成正相关,即“双赤字”现象。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导致政府采购激增,进而使得国内产品与服务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其解决之道就是扩大进口,最终招致经常项目赤字。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财政与经常项目赤字基本同步,但 90 年代后财政赤字开始下滑,甚至于 1998-2011 年变为盈余。
然而经常项目赤字依旧高涨,受前两变量影响增大。2001 年以后,投资与储蓄分别下滑与上涨,此时经常项目仍旧激增,可知扩张性财政政策是经常项目逆差的主因。经过 2007 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实施多轮旨在救市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综合的作用下,经常项目的逆差依然没有太大缓解。
美国的经常贸易逆差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但大部分是由其国内的经济特点和当今国际贸易结构所导致的。美国是世界重要的经济体,对其逆差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会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二、美国解决商品项目巨额逆差的“思路”
以“逆差”为特点的美国商品项目逆差短期虽然不会出现严重问题,但在长期是难以为继的。于是美国各界人士均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其中,最被认同的是通过美元贬值来实现内外均衡。纵观近些年国际汇率变动状况以及 IMF 的相关统计,2002 至 2005 年期间,美元兑日元、欧元分别贬值%10.7 与 37.5%,这在很大层面上体现了美国政府的政策意图。
必须指出的是,美国政府试图通过贬值来改变其贸易状况的做法实质上是对他不利的,而且对于储备美元的国家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首先,美元的贬值并不一定能带来其贸易项目的改善。在学术上,我们知道一国货币的贬值,要在至少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才能改善其贸易状况。我国学者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发现,在一定时期内,美元对某一国家货币贬值,但其经常项目逆差状况会更加严重。这是因为虽然美国政府想通过美元贬值来促进出口,减少进口,但实际情况是国内对于外国商品依然有较大的需求,贸易国货币的升值使得进口成本更高,从而逆差加大。其次,即使贸易状况得到改善,也是以减少普通居民的福利水平为代价的。在经常项目下,如果因美元贬值而增加的收入足够弥补人们因物价上升而产生的福利损失,那么普通民众的福利水平不会变化,但是在现有的贸易结构特点下,美国的商品输出难以满足这个要求。在美国进口的产品中,普通人的日常用品或与其相关的初级产品占很大一部分,贸易国货币的升值意味着进口产品更少而且价格更高,这会降低人们的消费水平。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是很多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内容,美元的贬值会严重影响美国在国际上的信誉。其实美国可以通过增加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改善其贸易状况。美国在生产高科技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使世界的生产效率水平提高,但出于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相对较少。
我国的出口贸易一直与美国有密切的联系,我国是美国的主要贸易国之一,自 2003 年以来美国一直呼吁人民币升值,以此来改善其国际贸易状况。据美普查局显示,2000 年以来,中国已成为美最大贸易逆差国,远远超过之前的日本 .1 620 美元与 24%分别是 2004 年中美间贸易逆差额及其在美国全部逆差额中所占比,较之于之前十年,逆差激增了近 4 倍。美国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通过研究分析可得,美国贸易逆差主要归咎于本国产业结构及对外经贸特征,假设仅是人民币升值,而美国私人借贷及财政赤字并未有丝毫的改善,则结局无非是他国替换中国成为美国的贸易伙伴,并前赴后继地对美国赤字负责,则同样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中国多位专家曾研究过中美经贸与汇率的相关性研究,通过对近些年中美贸易和汇率具体数据的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而且若人民币升值,美国亦会威胁东亚他国货币升值,基于此,东亚区官方储备将锐减,从而招致美国的储蓄下滑,在财政赤字不变的条件下,美国利率将激增,从而招致美元巨跌,同时高利率将挤压消费开支与生产领域的投资,从而获得巨额储蓄以应对财政赤字,最终将招致美国经济滑入深渊。总之,人民币单方面升值无以应对美国经常项目逆差。
三、中国的应对之策
中美经济唇齿相依,而中国又是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这就使得不管是美国内需下滑亦或人民币升值,均会造成中国经济震荡波动。究其缘由,第一,是美国贸易顺差造就了中国经常项目盈余。中国经济对外国的依赖程度在最近几年激增,于 2004 年一度突破 70%,而其中有 1/3 是被作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的美国所吸收。第二,优势互补是两国贸易的一大特征,中国主要输出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少,通过低廉价格来征服市场。因此,如果美国消费开支锐减或者美元汇率剧烈震荡(境外研究显示,对国际收支逆差的调节常常导致一国经济由成长转向平缓最终走入衰退。其表现是外国投资减少以及本国资本外逃、本国内需下滑和货币剧烈贬值)很大程度上会重创境内出口行业,最终招致出口盈利的下跌以及大量人员的失业。而显示亦是这样,经历金融危机时,由于我国企业对外订单大都以美元结算,美元汇率不断下跌使我国出口加工企业无端地减少收益,甚至产生损失。我国出口企业在美国经济不景气时,订单量大幅减少,很多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问题,甚至倒闭。
对此,中国应该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之策。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是提升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就当下的国际环境及发展态势来分析,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当然其不同于亚洲金融危机后的说辞,当下的“扩大内需”是指提升境内消费需求的力量,而为之前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方式“降温”.
近些年,中国 GDP 中投资占比突破了 45%,而其间政府投资又是重中之重。然而,如果以这一单一投资为主导,对于营造一种稳定健康的经济环境确实难上加难,如遇经济萎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往往是政府首选,但消化这些支出的只有出口,一旦出口环境恶化,政府投资的实际效果会难以显现。不仅如此,超额投资易招致产能过剩,从而拉高价格打击利润,甚至引发通货紧缩。因此,伴随美国经常项目变动以及贸易摩擦增多,拉动内需尤其是对消费需求的提升已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惟其如此,中国才能在经贸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才能自力更生。
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我国应该继续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发挥我国产品物美价廉的优势。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劳动力价格不断升高,劳动力的价格优势逐渐转移到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我们要认识到一直出口低端产品的贸易方式是不能够持续的。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和考验。如果我们能够加快产业调整,提高产品的优势力,则人民币升值会增加我国的出口收益。
参考文献:
[1]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J].国际经济评论,2005(4):1-9.
[2]鲁晓东,马建军。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分析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2009(2):22-26.
[3]李稻葵,徐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其动力研究 [J].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2012(10) :1-18.
[4]刘伟,苏剑。人民币升值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9):59-60.
[5]徐毅。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分析与未来展望 [J].国际贸易问题,201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