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我国出口贸易现状、特点及低碳经济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12 共6965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2003 年,英国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即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此概念一经提出,迅速得到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致认同和积极推崇,并把低碳经济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低碳经济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很多理论还在不断完善中,各国的低碳经济实践也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关于低碳经济概念的共识迄今还未形成。“总体来说,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以实现较高的碳生产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1]。”目前,欧盟、美国、日本等大国开始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创新、低排放技术运用,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新型清洁能源的使用。在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逐步实施碳关税等低碳减排规制和措施。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现状和计算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一旦发达国家开始实施以碳关税为主的低碳规制和措施,将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为我国调整出口贸易发展方向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出口贸易现状及特点

  其一,出口贸易总量增长迅速,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从 2003 年到 2012 年 10 十年间,我国出口贸易额由 4382 亿美元增长到 20488 亿美元,年平均增幅达 18.9%。2009 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在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的同时,进口贸易额的增长相对缓慢,因此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03 年对外贸易顺差额为 254.7 亿美元,2008 年对外贸易顺差额为 2981.3 亿美元,6 年间增长了 11 倍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额出现三连降,2009 年、2010 年和 2011 年分别为1956.9 亿美元、1815.1 亿美和 1551.4 亿美,但 2012 年又出现回升,对外贸易顺差额为 2311 亿美元。

  其二,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较高。2003 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为 26.7%,2006 年高达 35.7%,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2010 年、2011 年和 2012 年分别为:27.5%、26.1%、24.9%,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所形成的长期惯性,我国经济依赖出口增长的趋势还将延续。目前,美国、日本、巴西和印度等国的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都在 10%左右,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展国家和地区,也高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巴西等,中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长期同GDP 增长率脱节,经济存在严重的出口贸易依赖性,也由此引发许多的贸易争端和摩擦。

  其三,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但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根据联合国的分类方法,工业制成品中的第 5 和第 7 大类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由 1980 年的 46.5%上升到 2010 年的 94.8%,2012 年达到 95.1%,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由 1980 年的 22%上升到 2011 年的 57%,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其完全的优化转型远未完成,因为我国大部分出口生产企业仍然处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例如 2010 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 59.2%和 31.2%,但如果再进行细分,这些出口产品中大部分依然属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马源(2013)的分析得出 2010 年我国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中,66%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只有 34%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总体来看,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大部分属于中低档次,产品附加值低和技术和知识含量较低,和发达国家出口的“高、精、尖”机械设备相比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以来料加工和装配贸易为主,主要生产和出口计算机、通信和电子技术等产品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依然以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缺乏核心技术。

  其四,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依然占据较大比重。目前我国初级产品出口中的矿物燃料、润滑油等高排放、高耗能产品出口占据 30%左右,工业品制成品出口中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制品等均属于资源性和高污染产品,由于不具备核心技术,机电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大部分依然属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低附加值产品。同时,自 2006 年以来,加工贸易占据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由于我国加工贸易主要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方式为主,国内加工企业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材料进行组装后再出口,仅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却在加工过程中耗费大量能源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含量。

  三、我国出口商品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计算

  1. 数据说明

  联合国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分类) 把商品分成 10大类(0-9),文章主要选取其中的第 3、5、6、7 共 4 类商品进行研究,这 4 类商品出口额合计近年来均占我国总出口额的 70%以上,所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出口商品金额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能源消耗量数据来源于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由于《中国统计年鉴》 与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上对商品的分类标准不一样,因此按照 SITC 分类对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上的商品分类进行了归并,这样才能应用其数据。自中国加入 2001 年加入 WTO 以来,出口规模迅速扩大,但同时能源消耗也由 2000年的 14.55 亿吨标准煤上升到 2011 年的 34.80 亿吨标准煤,据《2013 年 BP 世界能源统计回顾》 的数据显示,从 2009 年开始,中国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在能源消耗大幅上升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快速上升,由 2003 年的约35 亿吨上升到 2010 年的约 85 亿吨,跃居世界第一。因此,文章选取 2005 年和 2010 年的数据进行计算,为了剔除价格因素,使两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以 2005 年价格为不变价格对 2010年的出口额和工业产值进行了处理。

  2. 计算我国出口商品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

  目前计算商品能源消耗量的方法有投入产出法和直接消耗计算法。文章采用第二种方法,先计算 4 类商品的单位能耗(能源消耗强度),它等于各商品的能源消耗量除以其总产值,各出口商品的源消耗量就等于 4 类商品的出口金额乘以单位能耗。直接消耗法由于只计算了商品的直接能耗,而没有计算在生产该商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及辅助材料等所产生的间接能耗,因此会造成能耗量的低估,但是通过计算结果发现,即使在低估我国出口商品的能源消耗从而低估碳排放量的情况下,也不影响中国大部分出口商品属于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的结论。在估算我国碳排放量时,参考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放计算基本公式,采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我国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

  论文摘要

  其中,TCe表示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Cei表示出口商品所消耗的种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量,Eei表示出口商品所消耗的第 i种能源总量,Fi表示第 i 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即一种能源燃烧或使用过程中单位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数量,i 主要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并假设水电、核电等其它能源不产生碳排放,Ee表示出口商品总能耗,σi表示第 i 种能源占总能源的比重。

  现有文献能查阅到的各种能源碳排放系数有: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和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组所公布的数据,参考王天凤(2012)[2]的做法取平均值作为最终使用的碳排放系数,计算结果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28、0.549、0.416。

  3. 计算结果说明通过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我国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较高。2005 年、2010 年我国 4 大类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 1.3 亿吨 (约合 4.8 亿吨 CO2) 和 1.4 亿吨 (约合 5.1 亿吨 CO2),而同为出口大国的德国 2005 年和 2009 年整个制造业的 CO2排放量分别为 1.12 亿吨和 1.02 亿吨。第二,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在下降。

  2005-2010 年我国 4 大类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增长 7.9%,而同期的出口贸易增幅为 76.7%,碳排放量增幅远远小于出口贸易增幅得益于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和 2005 年相比,2010 年 4 大类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 1.77、2.11、2.08、0.16,降幅分别为:34%、40%、35%、27%。

 论文摘要

  四、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综合前面我国出口贸易现状特点和出口商品碳排放总量的计算结果来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的出口依赖性较强,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依然建立在高碳排放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其逐步实施的低碳规制和措施如碳关税及非关税绿色贸易壁垒将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较大影响。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将来美国和欧盟对进口产品全面征收碳关税,故我国产品出口量可能下滑 21%。但对不同的出口商品影响会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

  第一,第 3 大类出口商品,即矿物燃料,润滑剂和有关原料。该类商品属于高排放高污染类商品,2005 年和 2010 年碳排放强度分别为 6.67、3.46,但由于出口额较小,其碳排放总量在 4 类商品中最小,2005 年和 2010 年分别为 1175.99 万吨、763.67 万吨。受我国能源短缺的制约,国家对该类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其出口额 5 年内仅上升了 20.08%,同时不断提高减排技术,碳排放强度 5 年内下降了 48.1%,因此第 3 大类产品出口受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较小。

  第二,第 5 大类出口商品,即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此类商品碳排放量较高,其碳排放强度 2005 年和 2010 年分别为 5.31、3.20。2005 年和 2010 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 1898.71 万吨 、2317.14 万吨,两年均位于第 3 位,虽然该类商品的出口比重较小,但 5 年内的出口增长率却高达 102.3%,碳排放强度下降40%。因此,随着出口量的不断增加,第 5 大类产品出口将会受到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三,第 6 大类出口商品,即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这类商品 2005 年的碳排放强度仅次于矿物燃料等商品,其碳排放强度为 5.92,而 2010 年碳排放强度为 3.84,排名第一。2005 年、2010 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 7638.77 万吨和7914.37 万吨,占总排放量的比重分别为 50.1%和 49.1%,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此类商品 2005 年和 2010 年的出口比重分别为 16.9%和 15.8%,是我国的第三大出口商品,5 年内出口增长率为 59.4%,碳排放强度下降 35%。因此第 6 大类出口商品受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最大。

  第四,第 7 类出口商品,即机械及运输设备。第 7 类商品2005 年、2010 年碳排放总量分别为 2117.71 万吨、2852.28 万吨,碳排放强度最低,分别为 0.60、0.44。虽然该类产品一般认为属于清洁生产,但由于是我国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且出口增长较快,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2005 年、2010 年分别为46.2%、49.5%,5 年内出口增长率为 83.6%,远远大于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幅度的 27%,所以碳排放总量在不断攀升,5 年内增长率为 34.7%。有学者对影响出口商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进行分析,王天凤(2012)[2]的研究表明,规模效应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高海燕(2011)[3]的研究表明,规模效应在机械制造业出口产品碳排放中所占比重为 70%以上。同时由于这类商品的中间投入品碳排放强度较高,包括间接排放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会比直接碳排放强度高很多,因此第 7 类出口商品也会受到低碳规制和措施的较大影响。

  五、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方向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受到空前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不遗余力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动因是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发达国家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欧美国家经济由实物主导模式逐步转变为非实物生产主导模式,出现经济服务化和虚拟化的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失去,重新回到制造业已经不现实且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所以必须找到一个新的产业作为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成了发达国家的首选。19 世纪的工业革命和 20 世纪的信息革命,中国均未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所以在国际分工中只能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大量出口低附加值、高耗能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此次低碳革命对我国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国应该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在应对低碳经济给我国出口商品带来的冲击的同时努力进行低碳技术创新。

  一是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和地区低碳减排规制和措施对我国出口商品造成的冲击。一国的对外贸易模式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所决定的,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劳动力丰富但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目前只能大量出口具有较高碳排放量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化后,对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制定低碳减排规制和措施显失公平。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实际上是碳密集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按照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碳排放来征收碳关税是不合理的。因此,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的讨论,并联合其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展开谈判,共同抵制以碳关税为代表的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在抵制发达国家碳关税政策的同时提出反制性政策,“可以考虑从消费者社会责任的角度,提出基于人均碳消耗量或者累计人均碳消耗量标准的碳关税政策。”

  二是发展低碳经济,降低出口商品碳排放量。首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从 2020 年全面征收碳关税的计划表,而据测算,我国的碳排放量将在 2020-2030 年之间达到峰值,如果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则在未来就有可能发生剧烈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战,所以努力降低出口产品碳排放量已势在必行;其次,由低碳经济所引发的低碳贸易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绿色贸易壁垒必然会对各国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耗能、高碳排放、低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比重将大幅下降,而低碳排放、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将逐步上升;最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 30 多年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来的,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改变过去不可持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迫在眉睫,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优化出口产品的能源消费结构。按照电热当量计算法,2005 年和 2010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构成中煤、石油、天然气的比重分别为 74.1%、20.7%、2.8%,2010 年这三种能源的比重分别为 71.9%、20%、4.6%,我国的能源结构 5 年来几乎没有得到优化,一直以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和石油为主,其它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较低。全世界核电发电约占总发电的 10%左右,而我国近年来核电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 0.3%左右,因此,我国出口产品能源消费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逐步减少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和石油的比重,增加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并大力发展水电、核电和风电等清洁能源,能够有效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

  四是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创新低碳产品,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由于技术创新具有正的外部性,先行的企业风险很大,如果研发失败,则成本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如果研发成功,则其他企业就会通过模仿等溢出效应掌握新技术,企业缺乏研究开发的积极性。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对先入企业进行补偿,才能激发企业对低碳技术的研发进行投入。碳排放强度主要受能源消费构成和能源效率的影响,由表 1 数据可知,我国 4 大类主要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强度 5 年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幅。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均呈现以煤炭为主的特征,各能源的消费构成变化不大,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主要原因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低碳技术是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五是重点控制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碳排放量。第 6 大类出口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一旦实施低碳贸易壁垒,将对这类商品的利润和竞争力产生很大影响。此类产品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出口产品,由于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会大量出口该类产品,因此提高这类产品的能源使用效率尤为重要。

  六是培育机械及运输设备新的出口增长点的同时注意扩大内需。机械及运输设备是我国出口的最主要产品,近年来出口额一直占总出口额的半壁江山,并且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我国机电产品大多属于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低,很多产品生产缺乏节能和环保的工艺技术,造成碳排放量的增加,因此在低碳背景下,要继续保持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优势,必须实现机电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改变我国机电产业大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和小规模粗放式的“量大利少”的发展方式。另外,机电产品出口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巨大的出口规模,大规模的出口导致我国出口贸易依存度过高,结果是在国际上贸易摩擦频发,在国内经济增长并不能真正转换成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市场具有无限的潜力,因此注重内需将是我国机电行业应对低碳贸易壁垒的又一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安江. 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 [D].辽宁大学,2012(6):35.
  [2] 王天凤. 出口贸易对我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D].暨南大学,2012(6).
  [3] 高海燕. 我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及减排对策研究 [D].天津财经大学,2011(6):25-27.
  [4] 谢晶莹. 低碳经济:世界各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J].国际资料信息,2010(1):24-27.
  [5] 李锴,齐绍洲. 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 [J].经济研究,2011(11):60-7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