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文化创新对文化产业贸易的作用分析
来源:企业技术开发 作者:苗向荣;金哲松;陈方
发布于:2017-05-25 共6478字
摘 要:人力资本在文化产品领域中,体现为不同有生文化载体的创新性活动。从威廉·配第开始,众多经济学家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就文化经济领域而言,人力资本通过文化生产部门具有技术子模性特征的生产函数实现了异质性人力资本的聚集;员工能力信息不对称则实现了人力资本布局存在多样化,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市场空间;文化人力资本的配置调整将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转变。文章在参照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文化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现有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人力资本;文化人力资本特征;技术子模性;人才战略
近年来学术界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实现了边际收益递增,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动力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在文化产品领域中体现为不同有生文化载体的创新性活动。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是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的重点,因而人力资本在文化领域的创新活力成为了文化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要素———理论回顾
从威廉·配第开始,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将人作为生产领域中主要因素加以详细研究。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优势理论研究都将劳动力作为生产领域中的唯一要素,并将各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作为贸易发生的根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以往依附于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地位逐步转变为主导地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质量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其人力资本竞争优势的体现。
在国外学者约翰·穆勒、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关于“个人财富”和“个人资本”的论述基础上,1960年,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其人力资本的理论,这五方面分别是人力资本的物质载体、形成过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最优投资对象以及耐用性。基于这五个方面的特征,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学说弥补了传统经济学说对经济现象解释的不足。
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多少存在明显差异,就人力资本而言,其产值贡献度和劳动回报率显然高于一般劳动者,国外学者明塞尔就其中的原因,通过收入函数的形式,指出受教育年限是劳动者获取收入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获进一步扩展将工作实践中的工作经验也纳入了此收入函数中。工作经验既是劳动者教育水平的后续发展,也是一些受教育年限相对较短者对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有效补充。
国外学者卢卡斯提出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所具有的边际递增性,使得一国经济在资源约束的客观条件下,能够依靠人的创造将经济一直保持在上升的轨迹中。对于人力资本的获取方式,他也遵循了明塞尔的研究结论,即一种是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和非正式(工作后进行再教育深造)以学校为核心组织使得劳动力获得人力资本;二是,以干中学的模式通过参与分工获取生产经营机会来获取人力资本。
国外学者罗默于1986年发表的论文《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中,将知识进行了分类,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两大类。经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他得出:对企业来说,一般知识可体现为通过成本节约来实现经济收益,是对现实已经存在的资源组合进行重新整合;专业知识则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递增收益,既是产业分工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的体现;同时,他将生产要素划分为物质资本、非熟练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新思想四个方面,这四类生产要素中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人力资本和新思想正是把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全新的表达方式等相融合的决定因素。
2 文化领域人力资本的特性
第一,文化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与一般人力资本相同,文化人力资本在产权形态上也具有排他性、可交易性、收益性三个与物质资本产权一样的特征。排他性是收益性实现的必要条件,可交易性是随意性实现的充分条件。对于人力资本产权的排他性占有,既是对已经完成投资的补偿回报,也是未来继续实现劳动与智慧投入的动机,由此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循环系统;可交易性代表了市场媒介发展深度,从不可交易到可交易,交易范围逐步扩大,金额逐步增加,体现的是分工合作引发的市场机会,对于更多的富有人力资本的劳动者而言,必然是一个优先选择的领域;收益性是人力资本市场价值的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摆脱不可再生资源限制的背景下,如何增加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是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关键节点,不同于一般劳动力获取的工资报酬,人力资本收益性的实现与保障,是经济创新动力的来源,如果不能实现收益,则经济发展必然滞留在数量投入及压低价格的简单重复劳动层面,不能有效缓解对外部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不同于其他人力资本产权特征,文化人力资本的产权依附于产权主体,一旦出现盗版等违法行为,文化人力资本的产权价值会出现贬值并最终彻底消失,对产权所有者的积极性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会切断整个文化产业链条的正常运行。
第二,文化人力资本的异质性特征。从工作动机看,从事文化领域的工作者对于文化艺术等的追求,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的较高层面(归属、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一般企业的研发人员更注重市场中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文化产品的创作过程,既需要他们的创作灵感,也包含强烈的挑战欲望,是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因此,这类劳动参与者往往具有强烈的探索与求知欲望,能够将自身置于不同形式的生活体验中,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追求完美并实现自身的文化艺术价值。从投入资源角度看,文化创作资源既包括对过去文化的积淀的重新挖掘,也包括对外来新鲜文化事物的首次尝试,创作成果注重文化认可度,特别是来自于市场消费群体的认可度,其自身人力资本的艺术价值提升,也得益于来自市场群体的肯定。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看,相对于企业的发展,文化人力资本的更注重个人作业技能的提升,企业无法通过边界远远小于其个人职业发展的边界,人力资本的流动性要高于一般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从风险收益的角度看,文化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期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在成果出现以前无法给予正确的价值评估,这加大了风险性。
艺术作品往往在其本人辞世后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需要一些新的模式来拓展文化人力资本的市场交易媒介,来减少风险的累积,另外,就是一些低成本制作的文化产品以快餐形式向市场提供,并根据市场反馈来决定未来的文化市场与创作。从团队协调角度看,文化人力资本的简单叠加,并不能获取理论上的资源凝聚效果,团队的组建与工作中的协调至关重要,根据前文所述子模性的市场特征,要突出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叠加,而出生的整体效果需要建立更适应具体工作情况的协调制度,让多方参与增加分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 人力资本对文化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
第一,文化生产部门的技术子模性决定了异质性人力资本的聚集,异质性人力资本正是文化多样性的有效载体。在国家贸易竞争中,要素禀赋近似的国家可以通过将人力资本配置于不同的产业之中来获取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某一行业中生产函数属性具有超模性,则生产任务之间存在互补性,则相似水平的员工必然聚集在这一行业中。这类产业的人力资本配置的结果,必然导致同质性劳动力聚集。与之相反,若一个行业中的生产函数具有子模型,一项生产任务的完成会减轻其他相关生产任务的压力。这类行业中异质性劳动力聚集,出口的产品是技术互补性差的产品。德国的汽车与意大利的家具,日本的高端电子消费品和美国的软件产品与华尔街的金融服务。这种贸易模式体现出的是意大利和美国人力资本分配的多样化格局。在文化产品创作过程中,富有创意和创新性的劳动和其他一些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劳动相结合的结果要优于所有劳动的中等水平的结果。明星演员与其他角色演员的合作,很可能会获取奥斯卡奖和艾美奖等重要荣誉,并使得文化作品获取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这就使得一国的文化通过这种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原文出处:苗向荣,金哲松,陈方. 人力资本对文化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 企业技术开发,201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