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旗渠精神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7-03-11 共6674字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将大学生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我院特意组建了一支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州市红旗渠,重温红旗渠精神。
一、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始建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月。那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艰辛的一段日子,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时期不重视经济发展,加以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所以当时不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条件都是非常的恶劣,更不用说毫无影踪的经济基础了。河南省林县位于太行山脉,石厚土薄,缺少水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三年自然灾害到来,这里人民的生活更是艰苦,本就贫困的林县饥荒十分严重。于是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修建红旗渠,首先遇到的是经济问题。当时县财政的收入十分薄弱,等到形势好转后再修建,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预料。山西同意引水这个机会不可失,错过机遇,林县人民可能永远吃缺水之苦。但是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革”的迷乱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除了经济问题,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是一项重大的挑战。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整个开凿的过程是靠着当地农民的双手完成的,这之间的辛苦和危险是常人说不能理解的。当时开凿的群众都是由绳索吊在悬崖上工作的,每天要被掉将近十二个小时,而且还有随时被崖壁上掉落的碎石砸到的可能,所以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很大的挑战。山石难凿,只能用火药炸,而当时炸山石用的火药都是老百姓自家制的土火药,使用起来随时会有生命的危险。但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为了这一巨大的工程,为了所有林县的人民,有81位英雄在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就是靠着这6两粮食,就是在这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就是在这危险的工作环境下,20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奇迹,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为人力、人智、人气的绝笔。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相当因难的。盘旋于太行悬崖绝壁上红旗渠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带给林县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40多年来,红旗渠创造了17亿元人民币的价值,是总投资的23倍,共引水8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54万亩,占林县耕地面积的70%.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一大批能工巧匠在改革开放后成为建筑行业的生力军,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更是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了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今天的红旗渠,今日的林州
红旗渠的建设对于林州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红旗渠的建成对于林州市的农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林州市的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水源问题,红旗渠建成以前,由于地理位置因素,漳河水在太行山的另一侧,一山之隔的漳河水看得到却用不到,林州市缺乏水源灌溉,导致吃饭基本靠天,基本上十年八旱,农业发展困难重重,农业基础薄弱,其它工业也极为落后,而在红旗渠建成之后,由于解决了最重要的灌溉水源问题,林州市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红旗渠以及各个支渠将漳河水引到了林州市各处,整个红旗渠灌区的64万亩农业有了极大地飞跃,粮食产量由亩产100公斤发展到亩产467公斤,解决了林州市56.7万人的粮食问题,以及人和牲畜的饮水问题,因此被林州市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在农业基础扎实,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林州市还大力发展了工业,近年来,林州市的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工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铸造、建材、轻工纺织、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林州市还积极结合自身优势,发展了以红旗渠为主题的旅游业,其中红旗渠景区是全国AAAA级景区,林州市旅游资源的主体为红旗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是一处以人工天河--红旗渠和林虑山北雄风光为特色,以渊源深远的儒、释、道历史文化为内涵,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滑翔攀岩、教育写生、会务度假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对林州市旅游资源的评价为:资源类型全、开发价值大;景观品位高、资源内涵丰富;生态环境好、旅游项目多;艰苦创业、教育基地;资源“奇”、“特”,神秘诱人。林州市旅游业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人工天河”--红旗渠为龙头;以南太行山优美的山水风光为基础;以雄浑奇特的“大峡谷”和林密幽静的“五龙洞”为重点,分类型、分等级,开发“红色教育旅游”、“生态观光旅游”、“文化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林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整个旅游区域以其资源、功能和发展方向划分为四个大旅游区和一个生态观光带,分别为:“红色教育旅游区”、“生态观光旅游区”、“休闲度假旅游区”、“文化观光旅游区”;同时,使观光大道成成为以“绿色长廊”为主的观光旅游带。
旅游业已成为乡(镇)经济增长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太行大峡谷景区的发展带动了石板岩乡经济的发展。目前,石板岩乡有宾馆饭店、农家小院(旅店)113家,写生基地17家,批发零售、个体工商户237户,从业人员958人,从事农业等综合技术服务业的2家。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697万元,同比增长16%,占全乡经济总量的51.9%.依托青年洞景区,旅游业成为卢家拐村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当地有20%的村民依托旅游发展三产,从而发家致富。
红旗渠,从最初的一项水利工程,已经变成了一处旅游景观,一个品牌,一个被历史铭记的地标。在那个年代,它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让它演变成这个县城,乃至整个共和国的图腾。
三、今天的红旗渠精神效应和内涵
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河南林州(原林县)人民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的条件下,凭着自己的双手,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在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它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被周恩来同志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江泽民同志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红旗渠精神启示我们: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进入新世纪以来,林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纵观全局,审时度势,狠抓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在全市开展了“红旗渠调查千里行”活动,通过走千里长渠,访万家农户、办百件实事,正干部作风,真正在干群之间架起了“连心桥”.如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正在紧紧围绕“工业创强市,城建创精品,旅游创名牌,环境创一流”四大战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全市上下形成了转作风、求发展的强大合力,林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战略,正是对红旗渠精神内涵的继承和创新,是江总书记所倡导的新时期创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深刻理解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结果。
在建党90周年之际,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学习红旗渠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以自己的实干精神和优良作风,充分展现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赢得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一方面,要尊重民族精神的历史内容,善于运用历史的经验和智慧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以时代的眼光来审视这个民族,广吸博纳,注重创造和培育新的精神财富。唯有实现民族精神和传统与现实的统一,才能引导我们的民族更加稳健地走向未来,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充满朝气和活力。
红旗渠精神虽然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但其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本质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要把弘扬红旗渠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与“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相结合,把“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在“无私奉献”中。弘扬红旗渠精神,就应该把这种精神体现在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红旗渠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