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德育论文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德育发展路径及教育方法探索

来源:大众文艺 作者:杜金霖
发布于:2021-03-05 共3317字

  摘要:本文针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形势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根据国家相关文件总结得出了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德育培养的目标, 并针对培养目标得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和教育方法。

  关键词:新形势; 地方高校; 德育;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呈现出高等教育层次化、办学方式多样化、人才培养多元化的特点。研究型、专业型、应用型和技术型等4种大学类型对高校德育提供了不同要求和发展层次, 占数较多的地方性高校的德育质量关乎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和地方性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以及未来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水平和先进层次。然而在高等教育市场化以前, 地方高校大都面向本地招收生源, 受学校本身资源的限制, 加之对外宣传较少, 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对外交流往往较低, 学生的思想教育比较局限于地方文化传统, 深深地烙印着地方特色。这不利于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 因此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德育转变已经迫在眉睫。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 网络快速发展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困难

  进入21世纪, 信息网络化和媒体移动化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大学生社会生活的空间, 青少年成为网络空间的原住民, 在校大学生选择信息自由化, 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年龄较大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则要被动地被带到网络空间来, 在实施德育时较难把握网络教学的特点和切入点。此外,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 心智仍不成熟, 因此容易受到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不良信息的影响, 因此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二) 地方高校德育工作和研究的问题凸显

  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 地方高校在德育教学中主动权掌控力度减小, 自身劣势约束高校德育发展。从办学综合实力看, 地方高校的基础条件、学术队伍、科研水平、学科实力、管理水平等方面都不及部属高校。而且, 地方高校大学生德育实效性较差, 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堪忧, 诚信缺失、信仰缺失、杀人自虐等等问题时常出现在高校校园, 玷污了一方净土, 损害了“象牙塔”的名誉。我们虽然不能因此否认大学生这个群体, 但是大学生所面临的思想道德拷问无疑是严重的。因此, 德育工作者们应通过深入透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为地方高校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实践新模式和途径。

  二、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目标

  从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试行) 》中我们可以通俗地概括出高校德育目标就是提升人生核心竞争力, 德育为大学生人格塑造提供目标和养分, 从这一德育目标出发, 德育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时代不仅是大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 增长个人能力的关键时期, 也是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是生来就有的, 而是人们所处的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它作为社会意识, 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一个人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除了客观的历史条件和个人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 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大学生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指导着大学生的行为, 更赋予了他们的人生所不一样的意义。

  (二)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 具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

  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正义感是国家建设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 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建设, 所以, 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不仅是国家建设的要求, 更是时代的要求。很难想象一个国民素质低下、没有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的国家能建设得富强、民主。因此, 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 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对国家未来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 具有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结合当代大学生情感的实际特点, 采取积极的态度介入, 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情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丰富和引导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使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大学生正处于独立探索社会的阶段, 遇到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愿意自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 思想情感正在形成并逐渐定型, 同时普遍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等等。因此, 面对这种情况, 大学生的情感问题已不容回避, 也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和重视。针对大学生的这一特点, 高校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 更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及心理等教育, 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工作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所起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思想素养。健康的人格不仅具备智商、情商等多方面的内容, 还要有敢于迎接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挑战的勇气。当代大学生必须自觉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以更好地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和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德育发展路径探索

  通过以上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问题等的研究, 我们发现, 为了提高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德育成效, 发挥大学生德育品行的社会引领作用, 为德育的社会化发展提供实践路径和良好氛围, 地方高校大学生德育教学主要坚持以下几点“三贴近”原则:

  (一) 德育内容贴近地方社会发展现实

  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 克服内容的滞后性, 研究与地方社会发展现实相适应的思想教育内容, 激发学生对地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政治观和思想观看待我国当前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 德育内容贴近地方高校专业要求

  地方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地方性高级专业人才, 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胜任地方社会的不同层次的岗位需要。因此, 德育内容的选择要密切结合学生的专业选择、专业学习、专业素质的提高。

  (三) 德育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的放矢, 真正能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如针对共产主义信念淡漠的实际进行马克思主义及人生理想教育;针对对国内国际形势认识不清的实际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就业观念教育。

  四、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德育方式方法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实践、多体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认真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我们在搞好理论教育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感悟德育的意义和价值。要努力使地方高校的德育教学在内容上逐渐丰富起来,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从内心想要参与到具体德育工作中, 又可以在各种具体活动中将德育思想内化成为自身的一种优良品质。同时地方高校可以开展换位思考活动, 教育学生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别人的困难, 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人, 奉献自己的感恩之心。

  (二) 向隐性德育方向发展

  隐形德育是指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无意识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不知不觉的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方法, 通过潜移默化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 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当前, 显性德育一直以来居主导地位, 而隐性德育只是无意识下的偶然行为, 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有些教师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一教育方式。在新时期, 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隐性德育的作用, 首先就必须培养教育者全员育人的理念, 提高教育者开展隐性德育的意识, 加强教师传统文化修养。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师育人的所在责任, 并加强自身修养, 才能在高校德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而为传统文化隐性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三) 由灌输向渗透、由自我认知向自我体验转向

  充分利用文化媒介和载体多种形式, 如网站、微博、微信、帖吧等形式, 使地方高校德育生态宣传图文并茂, 有声有色, 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走向大众、感染大众, 内化为大众的日常共识。将文明理性的德育思想主旨表达和师生沟通方式, 浸润在文艺作品和产品的内容展现上, 精细表达、巧妙融入, 改变以往灌输式的德育教学方式方法, 渲染和渗透于公民文化需求中, 重塑和谐文明的地方高校德育生存方式。此外, 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由自我认知向自我体验转向, 把外在的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胡红艳.高校德育途径的现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2.

  [2]武俊燕.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研究[D].河北大学, 2010.

  [3]卫琴.我国新时期高校德育目标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
原文出处:杜金霖.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德育路径探索和方法研究[J].大众文艺,2017(18):187-188.
相关标签:大学生德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