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2019年3月7日上午11点40许, 实验二小六年级 (3) 班一男生佘某上体育课后, 在回教室上第四节语文课的途中, 靠右行走的他, 走到离教学楼的一楼, 从下往上数大约第5或第6级台阶处, 与正在靠左行走并向下滑行楼道栏杆的二年级男生李某撞个满怀。当时六年级男生佘某的肩部, 刚好撞在二年级男生的鼻子处。六年级的男生正三步并作两步地急着回教室上课, 只是急匆匆地回头瞄了一眼被撞的小朋友。但是, 那个二年级的小朋友早已不见踪影。他当然也就没去关心那个小朋友。后来他才知道, 那个小朋友转身到一年级一班教室附近时, 鼻子就开始不停地流鼻血。班主任获知后, 及时地做了简单处理后才通知家长, 带了孩子去医院就诊。所幸的是, 孩子除了流鼻血以外, 身体没有受到其他伤害和影响。 (以下简称这个相撞事件为"3.7事件")
分析:二年级男生李某做得不正确的是, 不但靠左行走, 还滑行栏杆, 没有遵守学校规定的"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和在楼道不能滑行栏杆"等楼道礼仪。六年级男生佘某, 则一是没有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美德, 在相撞后, 作为大哥哥没有主动地关心比自己小的李某;二是佘某在楼道三步并作两步走, 没有遵守学校规定的"在楼道不能奔跑打闹"等楼道礼仪。
措施:首先, 班主任让李某和佘某互相谈自己在"3.7事件"中有哪些行为违反了学校规定, 有哪些行为造成了公共影响, 以后自己在日常行为中该怎么样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并约束自己。其次, 班主任仍然要一如既往地强调"楼道礼仪", 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学习《校园安全公约》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最后, 学校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任何地方都要讲规则, 在学校也不例外, 学生就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
案例二:
"老师, 我家王锐 (化名) 又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打游戏了, 还拿了我挎包里200元钱!不让她打游戏还要跳窗!"这是王锐的妈妈跟我打的求援电话。我接到电话后, 建议这位妈妈这样做:第一, 自己先稳定好自己的情绪, 让自己平静下来;第二, 不断地给孩子传递出自己非常爱她的信息,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妈妈心目中非常重要;第三, 暂时答应孩子可以打打游戏, 让孩子感觉自己非常理解她的感受, 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第四, 与孩子有效地沟通, 在孩子内心平静后, 再打开房门。就这样, 这位妈妈在老师的指导下, 成功地避免了一场因为家长的过激行为带来的悲剧。
分析:事后, 老师找到这位学生, 问她为什么要那样做的真正原因。原来是:"妈妈, 我本来不想这样的, 是你自己不要我跟爸爸打电话, 也不让我去爸爸家的。我也想做一个好孩子, 不想惹你生气, 又不是我想那样。"孩子这样对妈妈说。通过接近两周的观察, 我发现这学生不是去租手机打游戏、就是在家里随便拿钱买零食吃。她买了零食后, 却跟家长说是拿去充饭卡了。或者, 她自己把钱拿去买什么牛板筋吃了, 却说是交资料费给老师了, 等等。在这个学生的身上, 一连串令人头疼的问题, 远远还不止这些。
措施:第一, 我借助家长会平台, 发挥家长作用。根据实际情况, 在这个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周星期四, 我召开了第一次家长会。在家长会上, 我把班级的现状给家长做了分析, 初步教给家长一些怎么管理面临小学毕业的这帮孩子的有效方法。我要求上例那位家长配合教师做以下工作:当着教师的面, 家长要放下家长面子, 跟孩子聊天。家长要真正地蹲下身来, 以朋友身份跟孩子聊:自己以前是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 哪些做得好, 哪些做得不对, 以后该怎么做。
第二,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我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 让她获得成功感。从她妈妈嘴里, 我知道了这孩子特别能做家务事。比如, 洗衣服、做饭等。于是, 我当天给这位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要求她回家帮家长做一件家务事。第二天, 我在班上, 就以"她家务事做得好"为例, 把她表扬了一番, 让她知道老师对她的认同。不但如此, 我还把班上发放"阅读记录卡"的工作安排她来做。结果, 她真把这项工作做得有条不紊, 从接到这个工作以来, 从没出过错。
总结:
父母是原件, 孩子是复印件。根据德国教育学家海德的《归因论》, 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问题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父母的"功劳".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 都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因此, 班主任在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的同时, 还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保护意识。我要向他们呼吁:孩子, 请你遵守规则并学会保护好自己!小时候, 你们创设美丽和谐的"实验二小"小校园!长大后, 你们创设美丽和谐的祖国大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