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多年前的孟子曾经对教师提出 “教者必以正”①的道德要求,其后西汉哲学家杨雄用“师者,人之模范也”②寥寥数语做了缘由性注脚。 2014 年,***对这一缘由做了深刻而又通俗的解说。 他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 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 ”[4]
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 无论是呱呱小儿、垂髫童稚、总角少年,或懵懂青年,当他们进入学校接受教师的教育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而教师的道德水平、处世态度以及气质、性格等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正是基于“教师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一科学判断,叶圣陶明确提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③
清代王夫之曾高度赞扬当时书院里的教师:“教行化美,不居可纪之功,造士成材,初无邀荣之志,身先作范,以远于饰文行干爵禄之恶习, 相与悠然于富贵不淫贫贱不诎之中。 ”④这既可以被看成是对师德的赞美,也可以被看成是对教师道德情操的内涵界定。
在现代中国,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其基本内核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号召“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 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4]
“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教师的道德情操提出的非常高的要求, 其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师身上的外化。 外化的前提是内化。 教师首先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义理有深切的领悟、高度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深度的内化。 有了深度的内化,才会有广度的外化,才能在言行举止方面成为学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向往之”的星族,成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
(三)扎实的学识功底
道德不是哗众取宠的美丽言辞或“高调”言论。 真正合乎道德的道德,是能够从物质或精神层面给大众或社会带来实用的东西或推动力量。
具体到职业道德,作为一名教师,师德最终要体现在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来。 教师无才, 不能称其为有德。 即使培养出的是“谦谦君子 ”,若无才能 ,对社会来说 , 也只是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庸人;更可怕的是,如果培养出的是 “喋喋利口”、“口辩而无其实”的“伪君子”,对社会危害则更大。
学识指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及对事物的准确判断能力。 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功底,即要求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知识和修养、 具有对事物的准确判断能力。
***指出:“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 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4]
(四)博大的仁爱之心
仁爱是师德最核心的内容。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 ”[4]
教师的仁爱之心, 首先表现在 “有教无类”、“爱无差等”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由于学生的禀赋不同,智商、情商有高下,甚至容貌也有较大差异;此外,家庭情况、学习状况等都会对教师的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贤如孔夫子都曾感叹:“吾以言取人, 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①更何况我等辈人!所以,“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4]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终极目标是要通过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这要求教师学会辨材识材,进而因材施教,使大仁之爱的甘霖施与所有学生。
教师的仁爱是一种大爱, 是 “为之计深远”之爱,而非溺爱。 因此,爱学生就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迎合学生,在现行的教学评价方法之下, 更不可为获得学生的评教高分而去“媚生”! 师严是教师责任心强的表现,而责任心源于爱。
当然, 教师要积极探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趣”,乐学而不厌学;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德四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许多层面它们浑然一体、渗透无间。 以教师的“仁爱之心”来说,就不能说它仅仅是“友善”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其中也深深地折射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以及爱国、敬业、诚信等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光。所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的关系,应从春雨润万物的维度去理解;同样,也应从这一维度去修养与践行。
三、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提升师德修养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 ”[4]***的这段话不仅揭示了孕育师德的知识文化基础, 同时也指明了师德修养的宏观路径。
(一)把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夯实师德大厦的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 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 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 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 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 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教师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教师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些问题虽不是主流,但必须高度重视,应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8]
对此,“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5]
西方当代一些伦理哲学家认为, 伦理可划分为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两类。 德性伦理是指由德性或美德所规定的人作为人的好品性及行为习惯中的好品格, 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 根据这一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下中国社会所倡导的德性伦理。 规范伦理是关于人的行为的各种规范或准则的道德价值类型。 就教师职业行为而言,与规范伦理相对应的是教师职业伦理。 一个师德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既遵守德性伦理规范, 也遵守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的楷模,因而,师德可以被看成是二者的完美融合。
但是在师德结构中, 德性伦理比教师职业伦理起着更为基础的作用。 德性伦理定义着教师职业伦理,在教师职业伦理规范中,即使是独具教师职业特征的伦理规范也是受德性伦理规范制约的,德性伦理也渗入其间。 所以,有德性伦理大体上也就有教师职业伦理,但有教师职业伦理未必有德性伦理; 由德性伦理可以形塑起教师职业伦理, 而由教师职业伦理却不足以形塑起德性伦理。 具有德性伦理者一定是好人, 但仅有教师职业伦理者不一定是好教师。 因为如果一个教师的职业伦理没问题,但他的德性伦理却不怎么样,他此时会是好教师,彼时不一定会是好教师,最终不会是好教师。[9]
既然德性伦理比教师职业伦理具有更深层的决定意义,那么加强师德建设,一定要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放在首位, 从根本上为构筑崇高的师德大厦夯牢坚实的基础。
( 二 )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加强师德自我修养
师德需要教育培养, 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 修养犹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经过不断地切、磋、琢、磨,师德不断臻至崇高。 因此,必须要加强师德自我修养。
第一, 心中要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标杆。 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参悟其精髓, 咀嚼其精华, 并全身心地践行。 心中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有了一把衡量是非善恶的尺度, 就有了行事的准绳。 在执教过程中,面对各种诱惑、各种抉择,就能不被迷惑、不被引入背离师德的歧途。
第二,要注重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师德的精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也孕育了中华师德。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 一批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文人疾时弊之深重、哀民生之多艰,兴学课徒,以期匡时济世。 他们献身教育、弘扬仁义、关注黎民和修身律己, 以其独有的优良德行创造了以教书育人为特定模式的教师道德。 在其后 2000 多年的师德发展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沃土甘霖, 源源不断地给师德以滋养; 而师德的优良传统经一代代名师的发扬光大逐步成为学人的共识, 进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不厌,教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无比丰富的宝藏,蕴藏着丰富的道德修养的资源,它为师德的自我修养提供了不尽的资粮。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汲取其精华,壮我元神,抗御外邪。
第三,要自觉遵守师德规范,琢磨修为。规范,即标准。 师德规范,就是教师所特有的职业义务、 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 每一时期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师德规范在师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尤其宋、明、清时期的各书院,还制定了教规、学规、教约,将师德规范制度化、条文化,并极力灌输到教师的思想言行中去。 这些教规、学规虽是针对学生而制定的, 但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躬身实践,作学生的表率。 它是对师生共同的道德规范要求。
师德的自我修养是在日常实践中进行的,是琢磨修为的功夫。 因此,教师在平凡的教书育人活动中必须不断地将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与师德规范的具体要求相对照,合乎规范的予以坚持, 不符合规范的予以改正,久之,师德规范就会从对教师的外在强制条文变成教师的内在行为准则, 教师就会由被动遵守师德规范的主体成为自觉践行师德规范的主体。
第四,要守住师德底线,日求精进。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 作为教师,一定要明辨是非,淡定心态, 不能被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迷了心志而丧失师德底线! 既然为师,就要安于清贫、甘于寂寞、尽师之职、守住师德底线。
守住底线,犹如战士守住阵地。 能守住底线的教师,应该说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为进一步的师德修为提供了基础,教师要日求精进,“个人一举 、一动 、一言 、一行 ,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①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4]我们相信,当教师真正成为令人尊敬、 令人羡慕的职业, 教师“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或心在官场”的状况必将得到根本改变, 教师对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将更加自觉、更加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邓演平。师德新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2]闫长生 ,汤洪庆。大学师德内涵新探[J].学术交流 ,1998,(2)。
[3]武蕴成 ,霍春 ,窦桂丹。师德浅谈[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4]***。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9-10/6575002.shtml.
[5]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12 月 7 日至 8 日在北京召开[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
[6]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EB/OL].http://www.moe. gov. cn/srcsite /A10 /s7002/ 201409/t20140930-175746. html.
[7]黄晓林。为师之道 ,重在学养 ,贵在师德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再认识[J].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8]教育部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EB/OL]. http://baike.so.com/doc/6198706-6411968.html.
[9]吴全华。加强师德教育的现实路径[J].中国德育 ,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