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在教育产生之初,也就有了师德问题。近代以来,师德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师德建设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有关于师德的话题之所以会长盛不衰,是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也正是人们对教师给予了太多的期望,也让背负国家民族使命的教师们倍感压力,理所当然,师德问题的出现也在所难免,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展,各种国外思潮也随之不断涌入我国,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价值道德观念,给我国的中小学师德建设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也让师德建设愈发的紧迫与重要。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师德以及师德建设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但是从不同主体的角度探讨师德建设的研究却并不多,大多数研究者在提出师德建设的建议的时候,并没有明确区分各个主体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所应当发挥的作用,而多是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或者某一主体给予建设意见。本论文研究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现状出发,分别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不同主体,探讨了针对目前中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了不同的主体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所应发挥的作用。当然,除了这三个主体之外,其它社会力量也在师德建设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是这三者是师德建设的最主要的中间力量,可以说是师德建设成败的关键,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学校、教师三者应当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只有三股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够达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师德水平的目的。
通过此篇论文的写作,笔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进行师德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但是由于笔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加之师德建设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期间交织着各种社会力量,想要理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易事,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过程当中,笔者会继续关注师德建设的问题。
参考文献:
着作类:
【1】伊丽莎白·坎普贝尔。伦理型教师[M].王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卫建国。教育法规与教师道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8-166.
【3】菲利普·比格勒,斯蒂芬妮·毕晓普。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4】王正平。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6】檀传宝。 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孙耀军主编。西方管理学名着提要[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8】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1.
【10】靳希斌。 教育经济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3】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4】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5】申继亮。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托马斯 潘恩。《常识》[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2012.
期刊杂志类:
【1】崔素芹。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反思及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9(10)。
【2】陈承社。论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3】张中文。师德建设的道德性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3)。
【4】李清雁。师德建设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
【5】卫建国。敬业价值观及其实现[N].光明日报。2013-6-9.
【6】张桂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J].教育科学。2001(1):33-36.
【7】周玉衡。师德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之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3(5)。
【8】萧成勇。现代师德建设与学校教师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5)。
【9】杨桂芳。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生长点和操作层面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10】王文海。制度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4)。
【11】劳凯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性质与意义[J].辽宁教育。2014(4)。
【12】陆云峰。城镇中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新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13】陈承社。论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14】潘淑云。论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2)。
【15】王翔。浅谈师德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2(4)。
【16】张丹。浅析中小学师德建设考核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4)。
【17】黄平。师德建设中的有效管理机制研究[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18】刘一。试论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改进策略[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9】容东林。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对师德建设的影响[J].成人教育。2009(1)。
【20】梁继平。新时期小学师德建设方法研究[J].中国教师。2014 年 7 月(下半月版)。
【21】李红彬。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2】殷大鹏。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新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2 年 12 月(中旬)。
【23】单大圣。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政策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14-8-26.
【24】杨六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6)。
【25】章维慧。师德建设的两个基本维度:他律与自律[J].教育文化。2009.9(下)。
【26】杨桂芳。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生长点和操作层面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27】张桂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7(1)。
【28】兰英。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本分析及建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9】秦华伟。教师人格的培养与师德建设的途径[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0】张向辉。求实创新积极探索师德建设新途径[J].中国林业教育。2010(4)。
【31】侯平安。师德建设中的"古为今用"[J].社科纵横。2008(11)。
【32】李婉婷。对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失范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3)。
【33】朱宾源。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34】徐秉政。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层次[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5)。
【35】陆道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 与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6)。
【36】胡珠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历史沿革、比较分析与未来前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3)。
【37】朱宁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09(6)。
【38】宋美超。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教文汇。2009.6(中旬刊)
【39】卫建国。教师教育改革三对基本关系辨析[J].中国教师。2008(6)。
【40】于珍,卫建国。教师是培训中的被动接受者吗[J].中国教师。2011 年 12 月上半月版。
【41】李晖。国外激励理论与成功经验研究[J].求实,2009,(1):39.
【42】(吴小伟,郑刚。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问题与对策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3,(1)。
【43】李景鹏。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J].新视野。2004(5)。
【44】张红。师德教育就是要帮助教师体验成功[N].中国教师报。2007-01-04.
学位论文类:
【1】何谐。道德领导理论视野下中小学师德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陶一丁。新世纪以来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及建设路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
【3】杨浩。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王霄。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蔡冬云。新形式下中学教师师德建设探讨[D].苏州大学。2009.
【6】林思彤。农村中学教师师德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英文参考文献:
【1】 PeterL.Berger and Thomas Luckmann.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M]. Anchor Books,Doubleday&Company,Inc.1990.
【2】Pinky CASTELO CUPINO ? Ethic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J]. Published on 23 June 2006.
【3】Harold Koontz.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ed[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