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文脉及其文本解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23 共4860字
摘要

  从图腾符号、语言文字、印刷传播、再到以视觉化影像作为传媒的"世界图像的时代",形形色色的符号和图像把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串连起来,并展示着人们在不同社会时空独特的观看与表达方式。与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影像文本因其能更加精确客观地展示物象,而成为再现社会历史、保留生存记忆、进行信息传播最为直观有效的传播手段。

  一、摄影纪实性语言的生发与流变

  1839年8月19日,从法国政府宣布摄影术(Daguerreotype Photography)被发明并将其公布于众之后,摄影就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命运紧密相系。由于摄影是以机械之手再现人眼中所见客观世界的原本样态,去除了绘画主观表现与手工模拟的痕迹,因而更具有客观原真性的视觉传达效果。摄影术也因其快速的现场记录功能,而得到世人的青睐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被推广。

  1. 摄影纪实性语言的确立

  在以科技为先导工业化潮流的推进下,高效便携的感光照材逐步普及,摄影从最初作为少数精英把玩的工具,后来逐步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实现着人们"收藏照片就是收藏世界"的愿望,以及"借自然之笔"及时记录亲身经历的诉求。随着材料技术的更新以及社会文艺思潮的推进,不同时代的摄影者以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念不断进行摄影语言的探索、颠覆与创新实践,并在经历了画意摄影、自然主义、印象主义、新客观主义、直接摄影等系列发展流变后,逐步确立了自身不同于绘画的"纪实性"语言特征,并不断展示出其强大的现实应用功能。随着现代文艺思潮的发展和演进,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出现,西方摄影创作语言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并在全球范围内渐次蔓延开来。

  2. 纪实性摄影的发展标志

  纵观世界影像的发展进程,在众多流派与主义的洪流中,最具普遍现实意义、历史价值并震撼人心的影像文本,无疑是能够揭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状况的纪实性影像(Documentary Photography),它是摄影纪实性语言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它"有其他摄影类别永远不能代替的地方,这也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只有拍摄社会生活才是离我们人类最贴近的一种视觉方式,这是文学、诗歌、美术、都代替不了的。"在西方,纪实摄影泛指具有纪实性质的影像,即事物的现实状态通过机械复制功能而呈现的视觉化影像。具体事件指向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农业安全局(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组织摄影家拍摄了约27万张关于美国社会历史性的影像文本,记录了当时农民面临失业、饥饿以及无家可归的生活图景,从而改变了美国社会相关的农业政策法规。这些反映普通人生存现状的影像不仅显示了纪实性语言的力量,并有力推动了当时的社会改革,而成为纪实性摄影的标志性事件。

  3. 纪实性摄影关注社会现实的功能

  纪实性摄影的影像文本所具有的发自现实生活真实凝重的视觉构成元素,能够深切地体现出摄影者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关注人性的悲悯情怀,这类影像的震撼力可以透过镜头直接触动观者的视觉神经,进而拷问人们的内心良知,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对自身生存状况与社会现实进行反思。纪实性摄影是以摄影者自觉、有意识地关注人性、记录人类生活,并以呈现人类苦难与人格尊严为特征,始终以揭示社会现实问题为原则,并因涉及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类事件,而成为20世纪世界摄影发展史的主流。

  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开始,英国人罗杰·芬顿利用笨重木质相机拍摄克里米亚战争,马修·布兰迪拍摄美国国内战争开始,到尤金·阿杰对工业革命中迅速变化的巴黎老城进行影像的"纪实",以及后来英国的约翰·汤姆森用影像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雅各布·里斯把镜头对准纽约贫民窟的生活现场,刘易斯·海因立足现实主义精神与方法拍摄社会问题,包括美国"FSA"的中坚人物沃克·埃文斯,被斯泰肯誉为"古往今来成就最高、最伟大的纪实摄影家"的多西亚·兰格,把眼光放在日常生活中的英国人比尔·布兰特,法国的罗伯特·杜瓦诺,美国的维吉,以及尤金·史密斯等等大批杰出摄影师皆以自己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良知成为实践纪实摄影的伟大先驱。1947年,法国马格南图片社的创立作为纪实摄影确定的组织机构和迄今国际上最为重要的新闻摄影图片社,其所拥有的海量纪实影像文本就是在今天看来,依旧能够透过影像的表象震撼人心,激发世人对人类社会生活本来面貌的广泛思考,促使人们在反观现实的同时去积极地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路向。
  
  二、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文脉

  文艺是时代的声音,是社会状况与社会关系的另类反映。

  1.中国摄影发展中异质的"现代性"

  1844年,摄影术由法国摄影师于勒·埃及尔跟随签订《黄埔条约》的队伍带入中国领土。

  作为现代性的传媒工具传入中国后,由于摄影器材的价值不菲让社会大众的参与望而却步,而成为贵族与上流才能享用的专利,因而并未显示它现代性的锋芒,而是与具有强大惯性的传统文化意趣相结合,逐步成为与时代精神相悖的抒情写意的表现工具。从晚清洋务运动的近代中国到建国后,摄影也未能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真正地去抒发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切身感受,而其纪实性语言一度成为政治与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来制造各种社会理想景观与神话。

  2. 纪实性摄影是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反拨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门再次敞开之后,纪实摄影作为文艺理论被介绍到中国,尤其被摄影界所看重的是它排除了许多人为的因素,力图客观真实地呈现事物存在状态的立场。对于摄影者来说,是对之前国内极端的政治语境中历史被任意"选择"和"打扮"的一种反拨,也是基于现实的焦虑而从精神上寻求突破的迫切诉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各种文艺理论逐步被国人了解,随着摄影人思维与眼界不断被打开,开始意识到影像本身的固有属性并未在社会生活中被充分发掘和展现,同时还丧失了摄影作为现实和历史见证的基本功能和特质。因此,摄影师迫切需要在影像中重新树立起自身独立的人格与主体立场,重新恢复影像本体的言说力量。

  3. 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

  "纪实摄影的出现是一种在中国企图突破新闻言论禁忌的一种策略,巧妙而有效地利用了这样一个界限不清的简单概念,利用了它那种实证主义的品质与性格,并且赋予了它更为重要的现实功能。"从1976年的"四五事件"、1979年"四月影会"、1986年"十年一瞬间"、1988年举办的"艰巨的历程",2003年"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通过纪实摄影的不断实践与现实境遇抗争,经过世纪末最后20年全国范围的摄影理论探讨,人们对于纪实性摄影的看法也开始逐步清晰和明确。

  从"艺术"与"非艺术"之争,最后直接指向摄影的核心问题,即影像要表达的核心是关于人性、人的生存命运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变,尤其是作为个人的精神价值被更多地彰显和表达,通过纪实性影像可以感觉到影像文本中人性的复苏与回归,以及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命价值的追问与反思。

  从四月影会和李晓斌的《上访者》(1977年)开始,可以看到反映有关社会问题的各类主题影像作品,其中关注弱势人群的有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纪实》,侯登科的《麦客》,卢广的《艾滋病村》,吕楠、袁冬平的《精神病院》,赵铁林的《另类人生》;关注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及民俗遗存的有徐勇的《胡同101像》、李玉祥的《乡土中国》、陈锦的《茶馆》;以及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日记式专题影像,朱宪民的《黄河百姓》、安哥的《生活在邓小平时代》、胡武功的《西安记忆》、焦波的《俺爹俺娘》等等影像文本。这些关注普通人群或社会边缘群体、包括疾病、环境污染以及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复杂社会问题的纪实性影像客观记录与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冲突,是摄影者以个性化视角自觉介入社会现实,以真情去关注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真实状态。

  4. 纪实摄影概念的确立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艺界群体现象开始转化为个体的探索,个性探索实践与张扬成为大势所趋。2003年,对于中国摄影界来说是真正具有意义的一年。"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大型影展揭幕,在"十年一瞬间"和"艰巨历程"之后,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个人的主张、立场和表现风格被彰显,从摆拍纪念照、画意摄影到政治附庸的宣传摄影、新闻摄影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中,长期游离于中国摄影边缘的纪实性语言作为现代媒介的功能终于被确认。

  纪实摄影立足现实社会生活以及普通人去发现问题,正是这些显现社会病态的视觉表征,才是正视社会现实最有力的出发点,也是能够引发广泛社会关注促进社会进步的有效策略。鉴于社会的不断演进发展,"我们对人性的探究和'发现'永无止境。"透过纪实性的影像文本观者可以层层解读它所蕴含的故事与社会生活,感受在时代变迁中人处于自我实现的阶段与生命存在的各种状态。因此,可以肯定纪实性摄影就是"对现实世界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相对全面的诚实生动的描写,以导致观众对被描写对象的关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
  
  三、对影像文本纪实性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媒介作为人的延伸,完全改变了人类固有的观看与表达方式,通过影像视觉效果直接扩大了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认知和了解。在今天的读图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经验大多甚至完全来自书本与传媒,减少了对现实生活的直接亲身体验。面对如潮的影像盛宴需要在视觉观看的同时,提高对其文本的基本解读能力。

  1. 对影像纪实性特征的思考

  总而言之,摄影作为一种物质表现的媒介,虽然通过机械复制手段可以得到现实的镜像,但由于拍摄与观看都是由不同的个体来实现,而人的选择与观看从来都是主观和个性化的,因此,绝对的纪实性是根本不存在的。而纪实摄影的出现是一种对人类生存状态有着强烈关怀和拍摄者诉诸自己鲜明的道德立场与价值判断的摄影形式。它不同于普通物理学层面的"对象-快门-镜头-感光介质"之间的逻辑性纪实关系,实际上是拍摄者内心与社会之间复杂的情感观照。

  纪实摄影前辈胡武功先生曾说,中国的纪实摄影就是产生于那个社会环境下的一个摄影思潮,社会环境变了,思潮也就随之结束。 在当代,纪实影像主要担当的是人类信息传媒与记录事实真相的角色。包括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战争与冲突、非正义与反人类的行为,以及展现人的生存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这是一种声音,一面镜子,也是一种良知和社会责任的表达。当然,摄影纪实性语言一旦离开对现实的思考也就丧失了影像语言的力量。摄影的纪实性魅力在于它始终是拍摄者对于这个复杂世界细微的个性思考与观察,甚至需要拍摄者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非同常人的预见力与观察力。更需要拍摄者在知识背景下的人文情怀与立场,通过技术操控去接近事件的真相彰显人性的力量。

  2. 纪实性影像的辨析与实践

  作为观者,首先要能够辨别纪实性摄影和其他类型摄影之间的区别。

  (1)纪实性影像应彰显人性的力量。

  (2)纪实性影像应具有强烈的情感与人文立场。(3)纪实性影像文本包含对社会的思考与隐喻。纪实性影像需要在其文化语境中进行现实的言说,才具有其社会典型性。在当前网络全球化发展语境中,一切讯息尽在掌控之中。就像不久前那个在海滩溺亡的叙利亚小男孩的纪实性影像,就在刺痛并震撼着全世界人的良心,并激发人们对生命、生活、国家、战争与和平的再次思考。

  首先,需要立足个人经验判断,从价值观以及感官审美表象,捕捉摄影者的拍摄原则与立场。

  其次,需要通过影像视觉的见证功能来洞察复杂的现实世界,并结合时代的相关语境去触及影像背后的拍摄意图。此外,需要判别影像是摄影者理性的驾驭还是感性的释放,它是否凝固了客观的真实与事件决定性的瞬间。因此,只有在社会生活的境遇中磨砺,逐步确立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增强对影像文本的视觉分析与表达能力,才能敏锐地触摸与感受影像文本背后潜在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拍摄者独特的情绪表达。

  参考文献:
  ①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85
  ② [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艾红华,毛建雄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11
  ③ 一可。摄影术的历史[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48
  ④ 胡武功。中国纪实摄影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的问题[EB/OL].浙江摄影网,2010-11-24
  ⑤ 陈申,徐希景。中国摄影艺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31
  ⑥ 李文方。世界摄影史1825-2002[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63

相关标签:纪实摄影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