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核心观念不变前提下纪实摄影观念动态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4-08 共3705字
摘要

  发明之初,摄影就被视为一项自动记录大自然影像信息的装置,相机摄取的影像被称作“阳光画”。当时,众多的画家和其他艺术追求者都痴迷于摄影神奇的再现力,纷纷转向摄影艺术创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画意派摄影家主宰了整个19世纪。与这些画意派摄影家相比,早期的纪实摄影家,属于少数群体。

  虽然如此,这些“少数派”们的照片却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尊重。例如罗杰·芬顿拍摄克里米亚战争的照片、美国摄影家马修·布雷迪以写实主义的方式拍摄南北战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1861年到1865年期间,布雷迪和20位摄影组的成员拍摄的历史性照片,让民众得以随着战事的开展目击南北冲突,从而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毁灭性。布雷迪以客观、不带个人情绪的风格所记录的军队、战场和被战火摧毁的城市,是早期纪实摄影的典范。

  二、纪实摄影观念是动态发展的

  (一)纪实摄影定义

  就摄影而言,最先使用“纪实”(Documentary)这个词的是20世纪初的法国自由摄影家欧仁·阿热特。

  他在巴黎住所公寓的暗房门上挂着一块手写的牌子:“DocumentspourArtistes”。“纪实”这个词描述的是一种风格和方法,曾经有过许多含义———写实的、事实的、史实的,但是无一能传达纪实摄影实践中的那种对真相的深刻尊敬以及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积极诠释的创作欲望。纪实摄影来源于西方的文献摄影(DocumentaryPhoto-graph)。

  关于纪实摄影的一些话题,如纪实摄影的称谓、本质特征的界定等,都曾有很热烈的讨论,但一直没有形成定论。其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1940年美国摄影家多萝西娅·兰格(1895年~1965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纪实摄影记录我们时代的社会场景。

  它映照现在,为将来保留文献。

  它的焦点所在是人与人的关系。

  它记录人在工作中、在战争中、在游戏中的举止,或他周围一天24小时的活动,季节的循环,或一个生命的长度。

  它描绘人的制度———家庭、教堂、政府、政治、组织、社交俱乐部、工会。

  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它们的外表,而且追求揭示它们运转于其中、吸收生命、保持忠诚以及影响人类行为的样式。”

  (二)纪实摄影观念动态发展的原因

  哲学中论述道,事物本质的产生来源于对现象的科学归纳。

  纵观中外摄影界对纪实摄影研究的理论成果,纪实摄影的定义基本上都是摄影大师结合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对纪实摄影现象做出的归纳和解释,是人文科学当中一种相对性的定义,它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的。

  在摄影实践活动中,摄影者是唯一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纪实摄影定义的动态发展可以直接体现在摄影者的纪实摄影观念上。纪实摄影观念是纪实摄影本质和意义的价值判断。纪实摄影者的观念不同,在具体的摄影实践中产生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同时,只有摄影者具有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动态发展的观念,才能够真实有效地记录处在动态变化中的社会环境。

  三、摄影的特质决定纪实摄影的核心观念

  着名纪实摄影家阿瑟·罗斯坦在《纪实摄影———摄影大师及其理念》着作中曾经提道:“纪实摄影的力量与冲击源自受众接受它是摄影者目击现场的图像证据。纪实摄影呈现事实、信息和证据的优越性源自摄影的特质———精细描写与凝固瞬间。”

  (一)作为媒介的摄影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研究有两大理论:

  其一是“媒介:人的延伸”,是指任何媒介都可以看作是人的感官或感官的延伸。

  其二是对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需要接受者动员更多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以这两大理论为基础,我对摄影的媒介特质做了进一步的探究。

  首先,摄影具有精细描写和还原现场的特质,这种特质赋予摄影丰富的叙述力和在时空领域延伸人类视觉的功能。受众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过去或现在的社会环境,且不需要通过联想就能够理解照片传达的信息,这说明摄影具有“热媒介”的性质。

  其次,摄影具有凝固瞬间的特质,这种特质又赋予摄影术极强的表现力。摄影不仅可以向受众呈现人的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经典瞬间,也可以在经典瞬间融入摄影者的思想和观点。受众不仅可以在欣赏经典瞬间时得到美的感受,也可以动员更多的感官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照片传达的深沉含义,这说明摄影也具有“冷媒介”的性质。

  总之,摄影具有延伸人的视觉功能,也同时具有“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双重性质。

  (二)摄影的特质与纪实摄影观念的关系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是纪实摄影观念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纪实摄影观念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依据,是摄影的特质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的理论保障。

  摄影作为“热媒介”,能够逼真和精确地记录各种社会现象和重大事件;摄影作为“冷媒介”,又能够传达某种诉求、引起受众思考。
  
  由此可见,摄影的特质决定了纪实摄影的核心观念———记录每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促使受众重新思考人与环境,并推动社会的变革;而摄影在实践过程中只有以纪实的观念为指导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为“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双重特质。

  四、纪实摄影的核心观念在摄影实践中的作用
  
  为了探究纪实摄影的核心观念在摄影实践中的作用,以及鉴于纪实摄影实践过程中与统计学中样本采集过程的相似性(前者是通过集中而有限的照片来呈现普遍存在社会现象,后者是通过有限的样本对总体的性质加以描述),笔者下面将把纪实摄影的实践过程与样本的抽取过程进行类比,并用统计学中的相关概念对其加以解释。

  在统计学中,为对总体的性质加以描述,需要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样本,有效的样本必须对总体有代表性;要获得有效的样本,就必须在统计学相关理论指导下根据总体特征采用科学的采样方法。

  同样,在摄影实践过程中,摄影者要通过集中而有限的照片来呈现某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就必须有一定的纪实摄影的核心观念来指导摄影实践。

  简而言之,纪实摄影的核心观念在摄影实践中的作用就是保证纪实摄影作品对社会环境(或者是某一具体的题材)有代表性,并能够借助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工具。

  五、影响纪实摄影观念动态发展的因素

  纪实摄影观念作为摄影实践过程的指导理念,它的发展和摄影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演变是紧密联系的,这些环节主要包括拍摄题材、摄影器材和传播媒介等客观因素。

  (一)拍摄题材与纪实摄影观念的关系。拍摄题材来源于变化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纪实摄影观念必须动态发展来适应时代主题的需要,只有这样纪实摄影作品才能真实客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例如,二战期间,战争是时代的主题,为了客观地记录时代的特征,纪实摄影观念就更加倾向于战争摄影。

  (二)摄影器材与纪实摄影观念的关系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是相机发展的初级阶段。摄影精细描写和凝固瞬间的特质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纪实摄影观念不能够在摄影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罗杰·芬顿拍摄的克里米亚战争时,由于当时摄影器材的局限性,只能展示后台的景象:港口、船只、码头地区、临时营房等。

  从这一方面来看,芬顿对克里米亚战争的记录是片面的。20世纪50年代末是相机发展的中高级阶段,相机的光学化、机械化在这个时期里得到了完善和成熟。1914年,第一架莱卡相机诞生,从此相机跨入高级光学和精密仪器的新时代。

  摄影的特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之后,纪实摄影观念受摄影器材的影响越来越小。

  (三)传播媒介与纪实摄影观念的关系。从照片的传播媒介方面来看,传播媒介的发展会推动纪实摄影作品呈现形式和纪实摄影实践方式的演变。在19世纪,由于平面印刷技术的限制,纪实摄影作品不能够广泛地在大众媒介中传播。直到20世纪初,德国人爱德华·美尔腾斯设计出一种能够同时印刷文字和图片的滚筒,各大报刊杂志迅速采用。

  这标志着图片报道成为了一种职业。它使纪实摄影方式更加职业化、专业化、大众化。21世纪以来,数码技术的成熟和互联网的普及,为纪实摄影作品的传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互联网可以被认为是传播纪实摄影影像的最佳媒体。数字化展览摆脱了传统摄影展对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并实现了跨时空展览。专业的图片博客网站为个人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表达个人的观点。然而,数字影像也给纪实摄影带来不少挑战。

  如数字技术的自动化削减了摄影者对每次影像记录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简单化容易催生影像信息的虚假化;图像信息的泛滥淹没了真正的纪实摄影作品,从而削减了纪实摄影的影响力。结论从纪实摄影观念的历史沿革和推动其观念动态发展的因素来看,纪实摄影无不表现了摄影者对社会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对人道主义的追求。

  纪实摄影者用摄影工具记录、表述和传播边缘或被人有意或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借助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社会改造的工具,进而推动社会变革。

  参考文献:
  1.紫图大师图典丛书编辑部.世界摄影大师图典[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版。
  2.[美]阿瑟·罗斯坦.纪实摄影:摄影大师及其理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一版。
  3.张魁.中国纪实摄影观念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英]伊安·杰夫里.摄影简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第一次出版。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13版。
  6.[美]罗杰·D.维曼[美]约瑟夫·R·多米尼克.大众传媒研究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第7版。
  7.宋刚明.纪实摄影概念的硬伤[J].中国摄影报.2009年.第31期。

相关标签:纪实摄影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