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摄影与绘画关系的比较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0 共2452字
论文摘要

  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算起,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在这170多年里,围绕摄影与绘画的探讨从未停止。文章针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

  一、摄影与绘画简述

  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是光线照射到被摄物表面后的反射光线,通过镜头到达镜头后面暗箱里的感光材料上,使感光材料感光,再经过暗房后期显影、定影、印放等一系列过程得到影像。而到了数码摄影时代,传统的暗房工艺获取影像的方式被数字影像技术所取代。

  绘画是画家用画笔、颜料等在画布、纸、墙壁等上面作画的过程。人们希望通过某种手段如绘画、雕塑等,以获得某人或某物的视觉图像。绘画也好,摄影也罢,只不过是人们在不断追求永恒的过程中发明的艺术形式。摄影与绘画互相补充,相互借鉴,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摄影术发明之初,从事摄影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摄影努力向绘画靠拢,竭尽全力模仿绘画,以期跨进艺术殿堂的大门。尽管当初有些画家极力反对摄影,但摄影精确再现物像形体的能力还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大画家安格尔就在参与上书禁止摄影的同时,却也悄悄地使用照片作为绘画素材。”①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则对摄影持开放的心态,并惋惜摄影术出现得太晚,自己没能享受到它所带来的益处。

  二、再现性与表现性

  在摄影还没有发明以前,绘画是人们视觉记录最有力的方式之一。精确地再现对象一直是西方画家的执着追求。为了能够在二维的画面上塑造出三维的视觉效果,使所画的物体如同眼睛见到的一样真实,透视法成了西方画家的法宝之一。通过透视法,画家能够逼真地再现事物。

  但从形式上看,最后的作品与现实事物之间缺少一种必然的联系。摄影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疑惑。就准确地再现对象而言,摄影比绘画有着天然的优势。人们通过摄影得到的影像极为精确,这让我们更加确信摄影比绘画更具有客观、准确的再现能力。这也是摄影术发明不久以后,许多肖像画家纷纷转变艺术创作方向的原因。绘画渐渐改变了自己的道路——转向画家内心的情感表达,表现性成了追求的直接动力,如塞尚、莫奈、凡·高等。

  三、时间性

  西方绘画是架上艺术。画家作画需要过程,时刻与画架为伴,所以其无法脱离画架在特殊角度观察的局限。画家描绘的对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静物或风景能长时间保持一个状态,而人物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就很困难。摄影则不同,瞬间曝光的特性决定了它比绘画在角度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摄影可以用非常规的角度进行观察,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运动的物体,使我们更加细致地认识事物成为可能。

  绘画创作过程必须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画布上的每一笔都是画家观察对象并思考的结果。也就是说,画布上所呈现的是画家经过思考后的表现,每个色块都是思考的一部分,画家通过画面组织表现对象。而摄影则不同,它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是对象在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切片,是那一刻对象外表呈现的一部分。时间意味着流动,不停止,无论绘画还是摄影都是一段时光的凝结,只是时光长短与凝结的方式不同。

  四、灵光与可复制性

  哲学家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和《摄影小史》中,用“灵光”一词描述了摄影与绘画的差异:大部分的绘画作品被认为具有“灵光”而摄影却缺乏这种“灵光”。“什么是‘灵光’?时空的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在夏日正午,沿着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观者身上的一截树枝,直到‘此时此刻’成为显像的一部分——这就是在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灵光。”②“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文中又说道‘一件艺术作品中的灵光就是通过复制而丧失的’。”③灵光最重要的地方,除了上述的距离与物体的矛盾冲突以外,显然与作品的物质性、独一无二的感受性有关。在一系列的复制过后,复制品消解了作品的这一灵光,使其变成了商业市场中的廉价商品,街头快照馆内摄影是没有灵光的。

  五、透明性

  人们在观看一幅金字塔画作时会说:“看,这是某某画的金字塔!”但在观看一张金字塔照片时则会说:“看,这是金字塔。”

  言下之意,照片比绘画更接近现实中的物体。两种不同的说法产生了一种很微妙的差异:人们观看绘画作品时,由于绘画作品的物理特性时刻提醒观者这是绘画,媒介一直浮现在观者与现实之间,人们很清楚面前的作品与现实中的物体之间的区别。

  而摄影作品则不同,摄影师在按动快门时,被摄对象表面的细节都准确无遗地被记录下来,有些连摄影师都没有察觉,就是这种精确再现的能力拉近了观者与观看对象之间的距离。似乎照片给出了所有,观者面对的就是现实中的景物。从这个角度来看,摄影比绘画更加接近现实,更加透明。

  透明性往往还与作品的清晰程度有关。一般来说,画面中物体边缘较清晰的能给人更加真实的感觉。如果画面上的笔触较明显,物体边缘比较模糊,则让人产生非真实的感觉。绘画中前景清晰背景模糊也常常用来营造三维的视错觉。有人认为,摄影照片越清晰就越真实,也有人反对这样的观点。表面上很清晰的照片,看上去并非就显得更加真实,如韦斯顿的很多照片。他拍的青椒、白菜看上去极其清晰,但观者总感觉与之距离遥远。清晰的照片画面不但没有拉近观者与现实的距离,反而使其陌生化了。这是因为他的照片所呈现的视觉感受超出了我们日常的感官经验。我们没见过这样清晰的“青椒”“白菜”,所以会产生陌生感。模糊的照片不见得就会让观者产生距离感,有时反倒会拉近与观者的距离。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诺曼底登陆》就是很好的例证。模糊的影像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抢滩登陆时的紧张感和真实感。

  结语

  摄影与绘画是一对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艺术活动,清晰地认清两者,才能有助于我们从事与之相关的艺术创作;只有对艺术加以合理的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注释:

  ①顾铮.世界摄影史.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8.
  ②(德)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许绮玲,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4.
  ③(比利时)希尔达·凡·吉尔德,(荷兰)海伦·维斯特杰斯特.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毛卫东,译.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4:40.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桑塔格着.论摄影.艾红华,毛健雄,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林茨,王瑞.摄影艺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