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遭遇了融媒时代的严峻挑战。就传统纸媒的新闻摄影而言,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是自媒体摄影、移动终端成像、现场随手编辑、高清视频截图、数码网络互联、掌中即时传播和图片社交共享带来的。在融媒时代,传统纸媒新闻摄影的管理者应该以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融通来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并以此促进新闻摄影的健康发展。
专业化是专业摄影记者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摄影记者经过长年累月的优胜劣汰、实践磨炼,在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表达、专业制作等方面均具有新兴媒体无以匹敌的优势和特长。
专业素养——捕捉新闻、挖掘题材和跟踪报道。全民拍客和自媒体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拍出新闻五个“W”中的四个:时间(when)、地 点(where)、 人 物(who) 和简单的事件描述(what)。但是,他们容易忽略或无法解决最后那一个“W”——为什么(why)以及“H”——如何形成(how)。这些只能依赖专业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在抓到一个新闻由头之后,恰如其分地掂量和判断其新闻价值,并通过深挖题材和跟踪拓展、连续报道使新闻价值最大化,非专业摄影记者中的高手莫属。
专业能力——抓拍抢拍、场景角度和用光构图。全民拍客和自媒体或许因偶然机缘在专业记者缺位的现场拍到某张新闻图片,但除填补空缺外,很少也很难获取新闻摄影奖项。其根本原因在于新闻摄影的专业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专业教育、学习培训、实践磨炼、反复研究以及灵性感悟。更难能可贵的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专业能力,例如,新闻摄影家贺延光在功成名就之后尚能反思几十年前的大饥荒时代,向同行介绍曾经的先画草图、按图索骥摆拍假照片的经历,给专业人士敲响警钟。
专业表达——以小见大、人文关怀和文本呈现。全民拍客和自媒体往往忽略或无暇顾及对焦距、按快门以外的环节,包括图像周边、照片背后、启发思考的东西。细节特写虽然抓眼球、出亮点,但需要专业的观察眼光 ;以小见大虽然扩含义、增厚度,但需要专业的思辨头脑 ;人文关怀虽然上档次、升价值,但需要专业的伦理修养 ;文本呈现虽然画龙点睛、明确主题,但需要专业的写作功底。而传统纸媒的专业记者中不乏既能熟练操作摄影器材定格画面,又能理性地观察思考并具备良好理论修养和扎实写作功底的多面手。
专业制作——有限修改、单幅成组和专栏专题。全民拍客和自媒体最感头痛的还是照片拍摄后到刊发的一整套流程。做得好,可以锦上添花 ;做不好,就会前功尽弃。
有同行说过,如何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使用 PS 软件对数码照片进行裁切、锐化或适度调整反差、亮暗、色彩等 ;如何从拍摄的素材照片中挑选单幅或组照刊发 ;如何编辑图片专题、专栏或专版 ;如何使图片版面主次搭配、横竖有序、图文并茂、标题美观、样式新颖等等,都属专业图片编辑的岗位职责,而一般的传统纸媒均拥有专职的图片编辑或图片编辑室,本身就是一大优势。
此外,哪些照片适合配发给自己的日报、晚报或网站,哪些照片适合向上或向外发稿,好图片、好专版评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采编协作、新老交替分工考核、标杆确立以及请进来培训、走出去深造等等系统的专业化工作,在传统纸媒新闻摄影多年运作过程中大多精益求精、炉火纯青,并已成为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社会化是新兴媒体新闻摄影的天然特征
传统纸媒新闻摄影的专业化正是新兴媒体的短板,这也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和网络自媒体移动终端的快速更新换代,新兴媒体新闻摄影的社会化特征日益凸显,对传统纸媒带来全方位的冲击。
覆盖面广。目前,全国有效使用的智能手机已超 6 亿部,加上种种渠道与国外的智能手机互联,应该在 20 亿部以上,这就是新兴媒体新闻摄影社会化的宽广覆盖面。
凭借如此大额的硬件设备数量,就是再打个对折,也是传统纸媒所无法企及的。
互动性强。每个智能终端均可拍摄和采集新闻图片,并可现场编辑发布、转发点评、收藏复制,还可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其他移动终端实现无缝链接。移动与移动、移动与固定的多样式全方位互动共振,这是传统纸媒无法企及的。
操作方便。设备越智能,使用者可以越“傻瓜”。移动终端体积小,重量轻,功能齐全,操作便捷,一学就会,一会就用,而且像素日益高清,既可摄影,又可摄像,还可进行语音通话或借助云技术海量储存。不少拍客已不再背负着沉重的单反相机、长焦镜头及摄像机外出采访。
时效快捷。现场拍摄、现场编辑、现场传播的“即时”模式,使新兴媒体的新闻摄影将时效提速到了极限,并且遮掩了其专业化方面相比传统媒体的所有不足,因为受众对新闻的追求永远把真实和时效摆在首选。
成本低廉。“设备 + 流量”是新兴媒体新闻摄影的主要成本。而作为移动终端的代表——手机,本身已完全能满足“设备 + 流量”的低成本要求,有些“套餐”更是不用白不用,纯属免费拍摄传播。
像微信既传文又传图,篇幅不限,可语音沟通,成本相当低廉,这也是传统纸媒所无法相比的。
扩张迅猛。新兴媒体仅用了十几年时间,走完了传统纸媒一两百年从初始到成熟、从试验到批量、从局部到全球、从有限传播到挤占市场的迅猛扩张全程。这股社会化的浪潮使传统纸媒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
新兴媒体新闻摄影的天然特征还包括真假之难辨和导向之难控等,这需要通过提升从业者自身素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来逐步改善。新兴媒体的拍客和摄友也在快速成长,其中佼佼者的水平已不亚于传统纸媒的专业记者,有的甚至已加盟报业集团的全媒体业务。新闻图片讲求现场感强、时效性快、内容鲜活,现在许多新闻尤其是突发新闻,绝大多数记者不可能及时赶到现场,拍客和摄友群体的发展壮大,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和遗憾。
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融通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既然传统纸媒的主要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专业化,新兴媒体的天然特征和廉价借助力是社会化,那么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融通毫无疑问将成为传统纸媒新闻摄影转型升级的关键。做好两“化”融通的大文章,立足点和着力点应该放在如下三个方面。
内容为王。对于新闻摄影来说,内容永远是招牌,是决定自身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应当明白,报纸是两个部分,一个是“报”,一个是“纸”。“报”是传播内容,专业化和社会化融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传统纸媒适应和运用新的传播方式、新的传播技术,更好地在融媒体时代进行“报”的生产和传播。
可以说,“报”是核心,“纸”是为“报”服务的。推动媒体融合,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新闻摄影的内容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一是在图片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传统纸媒要依托专业化的采编力量、权威的信息渠道和规范的作业流程进行专业化的新闻图片生产,着力打造优质的新闻图片,确保网上网下的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要加强图片信息资源的挖掘加工,深耕图像信息内容,推出思想性强、观点鲜明、图像生动的深度报道,进一步提升新闻摄影内容的品质。二是在网络传播上注重精简快捷。新兴媒体传播的一个特点就是微传播,各种微内容、微信息高速流动、跨平台流动,用户随时随地能够获取信息。要用好微信、微博等平台,形成即时采集、即时发稿的新闻图片报道机制,努力抢占第一落点。要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视觉信息,在传播中抢得先机。三是在服务上要注重分众化、互动化。在融媒时代,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新闻摄影的内容生产必须在特色化、分众化上下功夫。要认真研究受众的不同视觉需求,有针对性地拍摄制作特色图片,点对点推送到受众手中,做到量身定制、提高图片时效性。要加强与受众、拍客的交流互动并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在参与中传播。
技术为先。技术推动新闻图片的传播从“胶与纸”、“火与电”走到了“数与网”。新兴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结合的过程。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共同构成新闻摄影的核心竞争力。融合要突破,必须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
一是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推进新闻图片生产。要用这两种技术优化图片制作、存储、分发流程,提升数据处理能力。把历年积累的丰富图片资源整合起来并数据化,不断夯实融合发展视觉信息的资源基础。要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潜藏的新闻图片价值,拓宽新闻图片来源。二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弯道超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上网获取图像信息的重要手段,未来的世界是移动互联的世界。很多媒体都开发了移动客户端,但要办出特色和影响。要加强手机网络建设,办好手机报,借用商业网络平台,扩大新闻图片在移动终端的覆盖面。三是利用微信、微博技术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社交网站应用日益普及,要密切关注并有效对接,建好新闻摄影法人账号,扩大用户规模,提升图片传播效果。还要紧盯技术前沿,5G 技术、可折叠电子纸、可穿戴移动终端等呼之欲出,拿来可用。
自立为本。传统纸媒的新闻摄影发展,最终要靠新闻摄影人的自立自强。内容为王依赖专业的新闻记者去运作,技术为先也依赖专业的新闻记者去把握,社会化的拍客和摄友更依赖专业的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去组织培训、吸引联络、调遣使用。一是思想观念必须更新。
互联网思维、微传播思维、大通联思维和社会化思维,尤其专兼一体化思维应该尽快确立到位,并指导规范传统纸媒的新闻摄影实践。二是专业水准必须提升。专业性是传统纸媒摄影记者的立足之本,把专业水准提升到极致,就能做优做强做深新闻摄影,并在社会化大潮中成为当然的领头羊。三是机制管理必须配套。需要对组织机构、传播体系和考评机制、管理体制作出深刻的调整和完善,重构新闻图片采编生产流程,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多媒体视觉产品采编平台,实现新闻图片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