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景观摄影的意义与结构的形式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10 共2186字
论文标题

  "景观摄影"已经成为当代摄影中的一个亮点.它是对社会,生活,人类景观反映的摄影类型.无论在西方还是在国内,都有清晰的发展脉络.

  一、景观摄影的美学溯源

  (一)何谓景观

  景观这一名词在不同领域里有着相异的含义.在西方,景观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希伯来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有关.在上下文中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的含义实际上是城市景象.

  (二)景观摄影

  在初步厘清景观的轮廓之后,景观摄影在实际意义里就有了立足之地.摄影是通过视觉最终被我们把握,它就天然的能够和景观联系在一起,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景观摄影的建构严格的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新客观主义"摄影,到德国贝歇夫妇的摄影实践,再到他们的学生所创立的"杜塞尔多夫学派"1,构成的美学发展的主线.景观摄影以工业建筑和人类社会与为主要表达内容.这种把摄影作为一种视觉工具来做以社会学式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式,奠定了当代摄影方法论和工作方式的基础,也就是"景观摄影"的技术和美学基础意义的源头.通过对照片置入一种"仪式化""静观"的处理,使得一种宏大感外溢.展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宏大景观叙事图景.而针对工业化景观现场所进行的特殊拍摄方式和摄影类型就是"景观摄影".当时代进入后现代状态之中的时候,以上的定义就不免有一些局限性了.当代摄影范畴中"景观摄影"的拍摄方式和内容也有进一步丰富的趋势.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发展的来理解这一变化.

  德国的贝歇夫妇拍摄的采矿塔,鼓风炉,等工业建筑.到后来"杜塞尔多夫学派"形成出现了安德烈·古斯基,托马斯·鲁夫,等摄影家.

论文摘要

  从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景观和摄影的联系是天然的,其发展是历史的.那么,我们又要怎样理解它呈现给我们的特殊的视觉结构和形式的意义呢.

  二、景观摄影的意义与结构的形式特点

  (一)面无表情

  景观摄影中的景观最常给我们的就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我们看到的似乎就只有我们看到的,它似乎除了说明书式的图片.

  居中,冷静,排除人的因素,即使有人,表现的这个人也是普通意义不具备任何特征和代表性,抽离了个性的人.旁观,"凌空跃起"的态度,一步一步的剥除这件影像的各个层面,重量,凸凹,气味,深度,连续性,以及,还有被摄物本身的意义.这种减法的图像观念,似乎是冷僻极端的.它抽离了意义,我们会以为这幅影像也就失去了意义.但居伊·德波的一句话让我们陷入沉思"景观的在场是对社会本真存在的遮蔽"我们记录了被展现的图景,并抽离了它的意义,这就发生了一个二重颠倒,也就是颠倒到物化本身的表象化再颠倒.那不就是我们想要观看到的真实么.即脱离了景观在机器所见的客观状态下找到这幅影像想要陈述的事实.它的面无表情是和观者开的一个玩笑,是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

  在景观摄影中、建筑、场景、豪华场面、政治事件,真实世界沦为影像.影像却升格成看似真实的存在.当然,所谓"视觉"是哲学上的看.然而,景观的本质是拒斥对话,是一种更深层的无形控制.在景观之中人只能是单向度的默从.也就是说我们在景观之中丧失了主体原本丰富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尺度.当你浸入其中的时候可能会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而失语.所以,这就是景观的意识形态本质.景观是生活的具体颠倒,它由现实中"片段的景色"叠映而成,构筑了一个非生命之物的自主自足的自在运动.其本质是影像编织的被隔离的"虚假世界".面无表情也就是它最佳的诠释手段.

  (二)祭奠式的空间

  景观摄影通过一幅幅看起来真实可信的时间片段的历史空间,向我们展示了它想表现的那点仅有的现实.它可以表现为某种不容争辩的和不可接近的事物.它所发出的信息是,呈现的东西是好的,好的东西才呈现出来.实际上它已通过表象空间的垄断,单方强制的实现了.在这个空间中,通过内容的变化改变着解读的方向.但唯一不变的是其冷静,客观的空间特性.景观画面中之物是不容争辩的.景观,就是强制性的独白,是屈从而无法对话的影像布展.摄影中景观空间是"在直接的暴力之外将潜在的具有政治的,判的和创造性能力的人类划归于思想和行动的边缘的所有方法和手段". 居伊·德波2的这段话有些让人毛骨悚然,更近似于一种对空间的神性理解.当我面对这些摄影作品时,作品的空间阐释和我内心视像的理解之间产生了巨大冲突,是真实解释的悖论.

  居伊·德波曾在《景观社会》中提到:"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都转化为表象."虽然德波所说的"景观"并非指具体的视觉景观,而是某种处于无形状态中的权力意志通过传播幻化的视觉表象.在这样的画面中我体会不到切实感.反而对它与纪实摄影产生的暧昧的模糊不清的关系产生遐想.那么,这就应该算作是景观摄影本体语言的异化.我个人认为这个异化方向的能动意义的正确性和可持续性还有待探讨.因为我感觉它会向着一种猎奇的、讨好的方向迷失.

  景观摄影作为本土混合外来形式的摄影形式,在当代进行着自我完善和转型.在和纪实摄影发生暧昧关系之后,又强行植入了观念.那么这种"景观摄影"的摄影类型里既有摄影又有观念.一方面丰富了语言表现力,一方面也出现了解释上的无力和图像画面意义上的完全消解,变得苍白.希望景观摄影不仅可以成为对当代艺术所谓"观念摄影"的消解.也能构成对传统"纪实摄影"的消解.与此同时,也能看到两种摄影类型的融合,在融合背后呈现出过后对"摄影"这个意义的认同与回归.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着,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2]居依·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