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内蒙古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实现振兴和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大力弘扬草原文化、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提升地区文化综合实力。
在全球图像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的选择借助图像媒介这种形式把本土文化传入到全球化的语境中,与此同时为了强调本土文化地域上的不可替代性,人们希望通过地域文化的复兴来获得本土文化的认同,那么怎么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为了适应时代需求,草原摄影应运而生。草原摄影正是图像生产与内蒙古本土文化最佳的结合形式。1963 年,内蒙古摄影家协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草原摄影作为一门新兴的摄影学科的确立。大量的影像资料以其鲜明和独具特色的区域个性、多样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浩繁庞大的创作数量以及丰富多彩的主题内容,在中华民族摄影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记录传统文化
在众多记录传统文化的方法中,影像是描述历史最为常见的方式,尤其是被普遍使用的照片,因为照片描述的历史是直接而又丰富的,是文本描述不可替代的。许多百年照片已经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者,它是一种最为直接的记录文化的方式。草原摄影以蒙古族发展为主线,关注民族文化事物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表现蒙古族厚重深沉的历史文化。2010 年内蒙古美术馆展出的百年老照片中,记录了大量的内蒙古人民生活状态的变迁,从老房老街到各种高楼大厦,从小摊小贩到老字号招牌。这些照片记录了当时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百年社会风貌、革命建设生产活动等,描述了草原摄影所要表象的内容。
有学者指出: “没有反映历史变迁的照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自己的相册。中国第一位详细纪录蒙古草原文化的”天才“摄影家阿音,用影像记录了蒙古族的生存现状,深刻的记录了游牧蒙古族残存的文化。虽然表现传统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拍大草原,可以拍那达慕,也可以拍蒙古人的生活状态,而阿音则把镜头推到了室内,与同胞族人进行心灵的对视与交流,同时,以人的生活痕迹为线索,体现民族文化在空间中的沉积与显露,并展开叙事性记录。这在内蒙古摄影题材里并不多见。在《蒙古包》系列中,作者随着时代发展历时性的记录了传统蒙古包到铁质蒙古包再到砖瓦房的演变过程,通过包内物品在西北方与正中央的摆放位置,来记录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尤其是,作者记录了极少数牧户的旧蒙古包内留有的一些具有社会历史价值的东西,如哈那墙上挂着的狼图腾挂毯、包顶上的风马图案等。当然,研究蒙古包自然不会少了包内的人,包内的蒙古人是最大的符号,从阳刚男子到苍桑阿爸,从端庄女子到白发额吉,都展示了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的生存状态。
从阿音的片子不难看出,草原民族在北方苦寒之地锻造出来的那种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自强不息、豪迈刚健的民族精神,在”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中培育出的那种奔放性格和博大胸怀,以及在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上形成的诸如崇尚英雄、践行自由、守信讲义、互助友爱的基本态度和准则,都是他所要表现的蒙古族传统文化。
蒙古包,蒙古语叫”格日“,三兄弟穿着御寒的蒙古袍席地而坐,大口喝着马奶酒,大口的吃着肉,这就是蒙古族人的生活。
蒙古包内西北面是最神圣的位置,毡包主人背景是圣主画像、圣物苏鲁德、狼图腾挂毯,这些是蒙古族人的精神支柱。
在刘兆和的《蒙古民族文物图典》里,对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马鞍文化,游乐文化,毡庐文化做了一一的介绍。该图典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测绘描图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记录,系统并尽可能详细的把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资源真实的呈现出来,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都清晰的展现出来。
草原摄影正是利用摄影所表现的真实性、记录性,科学的把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有型的记录了下来,将历史完整的保留,对民族文化资源开掘和展示以及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诠释传统文化
影像资料,不仅能唤起对过往的记忆,还能通过‘再解读’看到民族文化的精神与内涵。”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很多优秀的摄影家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诠释。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善文化在民族地区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生存、演变,云荣布扎木苏正是抓住该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其所著《阿拉善神韵》中将镜头聚焦在阿拉善的山水人情之间,用镜头描绘出坚贞不屈的胡杨风姿、负重致远的母子驼,充分反映出阿拉善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弘扬着草原大漠环境中“顽强坚韧”的精神。例如画册中的《跋涉》这幅作品,作者有意将画面处理深暗以客观写实的突出骆驼生活环境,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肃然起敬的气氛。这简洁、明晰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反映了作者对骆驼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骆驼在草原大漠蒙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骆驼具有耐粗饲,耐饥渴,耐寒暑,耐疲劳等特性,在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忠实的伴随着牧人的生活和生产,有与主人同甘共苦的精神,更因为它与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被视为吉祥与深情的象征。
无论是书中描绘的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还是西夏黑城遗址的变迁,都充分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历史,展现了美好和谐的现实生活。《阿拉善神韵》是对阿拉善文化全景式、集装化的精彩展示,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草原文化增添了诸多生机与亮色。
额博在其所著的《蒙古人写真集》中,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把具有历史悠久的草原文化用客观的方式展现出来,每一张照片都能有映照,清晰可感。该写真集全面且真实的反映出蒙古族的民情风俗,不仅为中国的少数民族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视觉材料,更为研究及传播蒙古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多维的视角,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当然,不同的作品所阐释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
在阿音的作品《蒙古女人》系列中,蒙古母亲是最大的特点,我们不得不承认,阿音创造了朴素,真实的艺术风格,他用图片的形式颂扬蒙古女人,人物的动作、表情与背景遥相呼应,他以娴熟的手法深刻的塑造了蒙古妇女坚韧,善良的形象,照片不仅能够显现面部表情的特点,更能诠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善良的蒙古女人不忍饿死一头弱畜,甚至会用自己的母乳喂养待哺的羔羊。她们支撑着一个家庭,她们繁衍了一个民族,蒙古女人是蒙古族的生命之河,哺育了一个民族,成就了一个民族的繁荣。
三、对草原摄影中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
就传统文化而言所有人应该都非常熟悉,但要把它具象化,就变的复杂了。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到底应该怎样去表现? 如今很多草原摄影家去拍摄带有反映蒙古族特色的摄影作品,他们通过构图,色彩,层次,清晰度来表现民族生活,民族环境,草原的辽阔,民风的淳朴善良和热情豪放的性格,以及通过色彩艳丽的服饰来体现蒙古族魅力的色彩。
当然这些能够带给我们一定的视觉冲击力,那么这些真的就体现了蒙古族传统文化了吗? 笔者认为想要把蒙古族的一些活动拍的有内容,或者把蒙古族传统文化有效的记录下来,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关键是要将草原摄影定位在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层面上来,以传统文化的眼光去拍摄作品,解决的不是如何把画面拍的美,而是要如何透过照片看到文化。
就照片本身而言,其实就是一层透明的介质,表面上可以看到现实的景象,而透过介质就应该看到背后的内容。透过草原摄影,观者可以看到的是与现实非常接近的景象,是一种被机械复制出的类似于自然的图景,比同时期的其他视觉艺术形式要真实的多,可以这样说,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照片,而是一张透明的介质,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现实景象的过去,或已逝的痕迹和残存的历史碎片。草原摄影并非仅仅是用来与现实景象相比较的参照物,我们应该找到里面所要表现的东西。只有读出了社会价值,文化内涵,影像资料才变得鲜活。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草原摄影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人们对照片意义的思考也在反复中不断变化,人们不再局限于对照片的简单认识,人们开始从哲学、社会学、符号学等多角度来思考照片的意义。草原摄影抢救了将要失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今后草原摄影指明了方向。研究草原摄影的文化内涵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帮助我们阐述周围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朋·乌恩 . 蒙古族文化研究。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7. 7
[2]额博。 蒙古人写真集。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1. 7
[3]云荣布扎木苏。 阿拉善神韵。 内蒙古人们出版社。 2010. 9
[4]马有基。 民俗摄影中的传统文化研究。 200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