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如何使新闻摄影更具社会影响力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者:吴传明
发布于:2020-03-21 共3144字

新闻摄影论文第六篇:如何使新闻摄影更具社会影响力

  摘要:新闻摄影作品的影像力量是通过传播中的影像作品,在吸引读者关注的同时,折射出时代巨变与社会反差,从而唤醒人们的良知、悲悯、警醒与思考,成为促进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助力。在影像作品的传播中,新闻摄影记者担负了举足轻重的责任。本文通过分析《悬崖上的村庄》《迟到半个世纪的铭记》等作品,展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以及新闻摄影作品在社会中的巨大价值和强大力量。

  关键词:新闻摄影; 影像力量; 记者职业修养;

  一、新闻摄影作品的强大力量

  (一)用影像改善民生,推进精准扶贫

  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在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发展。作为时代记录者,新闻记者要善于利用新闻摄影的影像力量,履行自身的神圣职责,用手中的镜头记录凡人善举中真实感人的瞬间和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以正义与无畏宣扬人间的善美丑恶,促进社会进步与民生改善。[1]

  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摄影作品《悬崖上的村庄》,是新京报摄影记者陈杰深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拍摄的,作品反映了该村孩子上下学徒手攀爬800米悬崖的新闻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关注与轰动,陈杰用照片改变了悬崖村400多人命运的故事至今被世人传颂。高山峡谷地带的悬崖村几乎与世隔绝,村里人要进出山外,必须顺着悬崖爬17段藤梯,其中有两段长约100米,几近垂直的藤梯非常危险地悬挂在悬崖上。陈杰同志16次爬悬崖天梯深入悬崖村,形成多篇深度图片和视频新闻报道,被各大网站媒体转载,在较短时间内阅读突破百万,评论达数十万条,“悬崖村”迅速成为了互联网上的热搜词。一年后,在各方的大力援助下,新建的2000多级钢梯取代了破旧的藤梯,3亿旅游产业投资落地签约,还有银行服务点、5G网络、卫生站、小卖部、学校等,72户人家、400多人的命运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源于陈杰对悬崖村的影像报道。

  悬崖村的报道,一度引起了高层决策者的关注和更多媒体人的介入,使悬崖村成为了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这篇新闻报道从实质上解决和推动了扶贫工作,使当地百姓的生活状态与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新闻摄影作品在社会中发挥的强大力量。

  (二)用影像掀起舆论浪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新闻摄影作品的影像力量是通过影像作品在传播中折射出时代巨变与社会反差,在吸引读者关注的同时,唤醒人们的良知、悲悯、警醒与思考,成为促进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强大助力。

  一个普通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潜藏巨大的影像力量。当我们从不同角度和视野去关注、记录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时,作品会因此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与影响。要使这些影像作品撞击人心、唤醒读者思考,摄影记者就要带着情感、眼光去发现,捕捉取舍精彩的镜头瞬间。用什么样的影像作品去感染、打动读者和观众,是值得每个摄影记者探究的问题。[2]

  将阳光照进黑暗,用镜头捕捉人性光辉。获得第14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闻类优秀摄影师奖和四川新闻奖一等奖的《迟到半个世纪的铭记》新闻摄影作品,生动地展示了抗日老兵们的晚年生活景象。一张张震撼人心、撞击心灵的影像,在简练的文字记录下让人看到了老兵们在战火硝烟中的峥嵘岁月。一幅幅穿透力极强的黑白影像通过网络传播,引起了数百万网友的关注和上万条网络评论留言。网友们不仅表达了对抗日老兵的敬仰之情,还对他们凄苦的晚年生活报以同情,批评相关部门照顾老兵的步骤。报道引起了民政部门和全国众多爱心人士对抗日老兵的关心帮助,这些民意表达和持续关注都对政府改善老兵晚年生活条件起到了督促作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关于退伍老兵的报道成为了社会一大热点,掀起了一波关于退伍老兵的舆论浪潮。2018年,我国专门成立了退伍军人事务部,各地也从政府层面解决了退伍老兵的生活问题,扩大了退伍老兵的帮扶群体范围,同时带动了社会对退伍老兵的尊崇气氛,形成了学习老兵、宣扬红色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舆论浪潮。

  二、如何使新闻摄影更具社会影响力

  (一)走基层、转作风、练“内功”

  在影像作品的传播中,新闻摄影记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新闻摄影作品,既要有好的题材内容,又要有感人至深的影像画面。不仅作品要能够吸引读者,更要使新闻摄影作品在报道中发挥社会影响力量。因此,新闻摄影绝对不能走脱离群众、居高临下的路子,只有扎实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新闻现场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群众和作品,用影像记录群众的所思所想,才能拍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摄影佳作。

  新闻摄影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一项艰苦工作。要做一名真正的新闻摄影记者,比当好一名文字记者更难。新闻照片要出新,摄影记者就得苦练自己的政治、业务“内功”,还要具备扎实、深入的采访作风。

  新京报记者陈杰,在《悬崖上的村庄:孩子上下学徒手攀爬800米悬崖》新闻作品的采访拍摄过程中,多次在条件十分险峻的山崖上冒着生命危险来回艰难穿梭,拍出了悬崖村下山求学的小学生们“800米悬崖求学路”。一个小小的悬崖村,从默默无闻到举国关注,特别是峭壁上攀爬藤梯上学的孩子们,成为了全国人民的牵挂。

  如果陈杰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深入基层群众的耐力,没有将真情实感融入群众,作品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作品更不会引起广泛关注。

  (二)做一个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记者

  新时代的摄影记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影像的价值力量,就要练就强大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赶赴第一现场,第一时间捕捉生动鲜活的影像镜头,把主旋律唱得更响,将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感人肺腑的视觉影像作品传播出来,满足时代和人民的期待,使正能量传得更远更广。[3]2018年度四川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评选暨全省新闻摄影作品复评中,全省30余家媒体单位及摄影通讯员报送的近300件作品中,包括脱贫攻坚、重点工程建设、百姓民生等题材,有的是作者跟踪了一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成果。新闻摄影要想出精品,记者必须全身心投入,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和体力,还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在不断努力的思考和积淀中拍出耐人寻味、让人难忘、能够撼动人心、有力量的新闻摄影作品。

  (三)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新闻记者的工作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这个原则基础上,记者一定要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在努力提高政治思想和政策水平的基础上,确保政治眼光敏锐、方向把握准确。既要有新闻头脑,又要有高超的业务技能;既要能够熟练运用摄影手段,又要有很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拍摄中一旦出现功利主义、追星文化等乱象,不能不说是记者缺乏社会责任的表现。有些记者在拍摄新闻图片时,一味追求“博眼球”,让所谓大咖、影帝、影后充斥于报道中,忘记了新闻记者“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丧失了一个摄影记者应有的良心。任何情况下,记者都要牢记自己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不能只为少数人服务,更不能为个别人服务,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记者的生存土壤是基层群众,而不是所谓的市场“卖点”,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服务,才是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根基,唯有这样摄影记者才能具有影像力量的新闻作品。

  三、结语

  用镜头展示作品的影像力量是新闻摄影最大的特色,在追求社会进步的同时,记者既可以记录时代的发展变化轨迹,又可以关心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不仅可以从实质上助力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更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利用好手中的镜头这一利器,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使命,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马丽霞.当今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J].西部广播电视,2017(09):69.
  [2]张捷.文化记者的职业特点及社会责任[J].中国报业,2019(18):30-31.
  [3]田钰滢.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和艺术性[J].科技传播,2019,11(09):146-147.

点击查看>>新闻摄影论文(优秀范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四川日报视觉中心
原文出处:吴传明.浅析新闻摄影作品的影像力量[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1):172-17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