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我国新闻摄影观念的主要来源——以“抓拍”为例(2)

来源:新闻记者 作者:梁君健
发布于:2017-06-03 共12255字
  (二)反对“摆拍”:“抓拍”的现实起源
  
  在《抓拍 :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方法》等核心论述中,蒋铎概括了抓拍三个方面的操作性特征 :不干涉拍摄对象活动,拍摄对象处于运动状态,从实际出发。不过,相对于正面的操作描述,抓拍更多地被蒋铎叙述为与“摆拍”或者“组织拍摄”相对立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摆拍”的反思实际上成为抓拍的现实起源,这也是中国摄影界对于抓拍的普遍定义方式。
  
  晋永权在专着《红旗照相馆》中利用内部刊物等史料配以当事人的访谈,详细论证了上世纪50 年代后期在当时社会政治影响之下产生对于摆拍的合理化论述。
  
  他指出,政治原则和艺术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伴随着新中国的新闻摄影实践,而当时对于摄影记者的身份定位(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和新闻摄影的功能定位(党的宣传工具和政治工作的工具),以及大跃进期间的一系列新闻摄影的操作个案,让摆拍的做法获得了合法性。有趣的是,正是在摆拍初步被国摄影界所接受的时候,布勒松在 1958 年应中国政府的邀请来华访问 3 个月。不出意外地,在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之后,中国摄影界对这位强调“决定性瞬间”的国际摄影名家展开了批判,其核心逻辑是批评西方摄影师用偶然的、丑陋的现实去代替对主流事实的呈现,因而在抓住表象的同时失去了事物的本质。
  
  对布勒松的批评无疑强化了当时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对摆拍的认同感。
  
  改革开放后,随着布勒松等一批西方纪实摄影师重新被介绍到国内,“摆拍”和“抓拍”迅速成为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领域的一对核心概念。与这一时期的整体环境一样,蒋铎当时对于抓拍的论述也大多针对摆拍展开,但与其他大多数抽象表述不同的是,由于他从“文革”前就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因而更有机会从具体的拍摄经历和个体思想转变的角度对这对概念的关系和具体表现展开更加细致的讨论。在 1992 年的《抓拍漫谈》中,蒋铎详细介绍了自己两次拍摄儿童题材新闻照片的过程和体会。
  
  1978 年,蒋铎第一次拍摄的《三好生》延续了摆拍的方式--事先画出草稿、现场挑选和指导拍摄对象,虽然图片发表后获得好评,但蒋铎并不满意。他说 :粗看挺不错 , 画面漂漂亮亮,孩子在笑。但细看就不然了,孩子笑的是那么莫名其妙,那么缺少内在的心理活动。越看越没劲……次年 5月,我又去拍小学生,方法却完全不同了,我立志捕捉活生生的形象。这一回,我选择了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拍照前,我几乎没提什么要求 , 老师该讲什么就讲什么,该怎么讲就怎么讲。
  
  如果说有要求 , 就是允许我像听课教师那样跟班听课,见机拍点照片。开始,孩子们因为教室里出现了一位陌生人,总有些好奇,但几节课听下来,他们就不大以为然了。尤其是在回答间题、上台在黑板上默写生字、考试时,简直旁若无人,即使拍照也没什么关系。这时,我惊喜地发现 :孩子们的眼睛是那样明亮,那样美丽动人。一位小女孩在黑板上默写生字时,手用力,嘴、下巴也跟着使劲。
  
  透过这表情我看到小女孩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
  
  蒋铎在多个场合提及这两次拍摄给自己带来的转变,以自己的拍摄体会具体说明了抓拍与摆拍在操作过程上的差别,以及抓拍对于表达人物真情实感、营造图片生动现场气氛这两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三)“抓拍”观念的认识论基础 :主 - 客关系的辩证处理
  
  在访谈和相关材料中,蒋铎通过与罗丹雕塑艺术论的对比,进一步将抓拍从具体的实践抽象为具备了认识论基础的摄影观念。
  
  在他看来,抓拍观念的核心是正确地处理好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蒋铎的同事、同为《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的许林提到 :
  
  《罗丹艺术论》对他影响相当大。罗丹对有些艺术家摆布模特儿“像摆布有关节的木头人一样”很不以为然,罗丹的创作思路是“把观察到的活生生的运动捉住 , 而不是硬做出这些运动”.
  
  这种在观察中捕捉运动着的生活的理论,深深地启发了他,他把罗丹雕塑方法的创作思路移植到新闻摄影中来,决心冲破摆拍的藩篱,立志捕捉活生生的形象。
  
  在蒋铎看来,摆拍最大的问题是以主观统领客观--先在屋里想好点子,然后到生活里去套,让客观去适应主观。具体表现为:“采访作风不扎实,不深入,不够尊重被摄者,不善于同被摄者交朋友,下去采访,按图索骥地去摆弄人家,颠倒了主、客观的关系。”相反,抓拍则是深入生活,尊重实际,在客观实际中发现和捕捉美。
  
  在主观 - 客观的辩证关系下,蒋铎不仅将尊重客观性的抓拍视为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保障之一,而且还认为,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也有助于摄影记者在视听语言方面取得突破。例如,在担任华赛奖评委的时候,他认为获得当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的《受伤的伊拉克儿童》之所以在构图上敢于违背传统构图法则、有所创新,正是来自对客观生活的尊重:两个娃娃就是这样头对头躺着,记者不囿于成规戒律,敢于面对现实。
  
  7蒋铎反复强调,抓拍最本质、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特征是“以生活为师”,体现了对客观社会生活的重视。生活变化万千,奔腾不息,只有沉入生活,才能有所发现。
  
  另一方面,“以生活为师”并非消极地当学生。有没有感觉、能不能发现,包括如何表现,都是记者主观世界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记者思想感情、学识修养、有没有好奇心等诸方面的问题。
  
  这些针对抓拍实践的心得,同样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辩证法,是抓拍观念的核心内容。
  
原文出处:梁君健. 当代中国新闻摄影观念的形成——以“抓拍”为个案[J]. 新闻记者,2017,(04):76-85
相关标签:新闻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